油畫《夯歌》,是王文彬的畢業創作,也是他的代表作。1947年毛主席提出「百花齊放」的方針,王文彬與同學去了沂蒙山區,看到一群婦女正在熱情洋溢,高唱著民歌,邊唱邊打夯。他被打動了,興奮地以民歌式的抒情畫面立即畫了《夯歌》的草圖。1960年他進入羅工柳畫室,以飽滿的激情,在一張三米長的畫布上,以二十天的時間完成了《夯歌》,並作為他畢業的創作。
《夯歌》描寫的是幾個勞動婦女用一塊夯石正在平整地面,表現出勞動的喜悅。幾位唱著夯歌打夯的農家姑娘,被畫家安放在視平線以上的位置,畫面人物呈放射狀的動感布局,給人以高大升騰的視覺效果。在燦爛陽光的照射下,姑娘們的衣服色彩被地面的暖色反光映襯得純凈而透明,明亮的輪廓光將她們青春的形體勾勒出優美的曲線,在大面積的天空和深色的遠山襯托下更加光彩奪目。畫面構圖以傾斜的不穩定形式來加強打夯的動勢,寬銀幕式的構圖使場面分外開闊,把視平線壓低,把人物全部畫在畫面的上面2/3處,顯得更加崇高,這是仰視角度的基本特點。而畫家又別出心裁地把暗褐色的遠山也壓得低低的,全不超過姑娘的腰部,留出大片的、廣闊的天空,這就更加映襯出這些姑娘們的高大。全畫面中沒有一根垂直線,也沒有一根水平線,全是斜線,而且姑娘們的身體形成一种放射感,充滿動感和活力,生動地表現出勞動的美感。富有裝飾意味的色彩處理加強了這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的勃勃生機。在色彩和技法上,運用外光,表現陽光燦爛的景象。用勾線的方式把人物從背景中突現出來,逆光下人物身上的顏色受到地面暖色的反光,顯得特別透明而豐富,加上持夯姑娘上衣的紅色,使畫面越發燦爛突出了女性輕盈美麗的身姿,讓整個畫面沉浸在愉快而熱烈的勞動氣氛中。該畫衝破「蘇化」灰色調的框框,對畫面造型運用塊面結合,帶有誇張的線條,使線的運動節奏,溶於民歌式的高昂旋律中,色彩表現如陽光那樣亮麗,展現出一派豪邁而又抒情的民族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