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分享:在加拿大生活好不好,自己心裡最清楚

2020-01-28     北美楓哥

記得剛來加拿大的時候,特別羨慕那些能講各種語言的CBC。感覺他們生來就在雙語環境中長大,輕輕鬆鬆精通中英文,有些還能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

不像我們,在課堂里學了10來年半吊子英語,到了溫哥華才發現書本學的那點套路基本是誤人子弟。

怨天尤人最大的好處就是總能給自己找一個容易釋懷的藉口:

「我要是生在國外,

哪用得著這麼苦逼的學英文」

後來在加拿大待了七八年,才明白之前那種 「一到國外英語環境中,水平自然突飛猛進」 的想法完全是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不管外界環境如何,學習,永遠靠的是自己。

女兒2歲了,正是學說話的年紀,家裡都是說普通話,小丫頭自然母語是中文。雖然平時看動畫片或出去玩也能接觸到一些英語,但能說出來的英文單詞,5根手指頭就能數的過來。

本以為上了幼兒園在完全的英語環境下就會好起來,後來發現並沒想像的那麼簡單。一下子把2歲的孩子放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她很難適應。

剛一開始她還會主動的和周圍的小朋友介紹自己:「我叫XXX,你好!」。但當發現周邊的小朋友都一臉詫異,不知道她在講什麼的時候,我想她一定受到了不小的打擊。當她進一步發現別人說的話她也完全聽不懂時,內心一定是崩潰的。後來的幾天,小丫頭不再主動和別人說話,也聽不懂老師嘰里咕嚕講的是什麼,每天都是孤獨的坐在角落裡以淚洗面。

我想在加拿大生活的華人多多少少都遇到過因為語言障礙造成的尷尬情景。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面對這種情況都難免有挫敗感,更何況是一個2歲的孩子。唯一不同的是:我們還有的選擇,可以選擇每天躲在華人圈裡,選擇一輩子不和當地人打交道;而對於她來說,沒權利選擇逃避,自願也好不情願也罷,唯有面對。硬著頭皮面對一次次尷尬,一點點突波語言的障礙。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年,甚至是十幾年。

每次看著在幼兒園淚眼汪汪的孩子,一方面難免心疼,另一方面,卻是由衷的為她的勇敢驕傲。雖然這份勇敢完全是被逼的。

記得小學生優秀作文中有個屢試不爽的段子,說 「能登上金字塔的動物只有兩種:鷹和蝸牛」, 如果你沒有鷹的血統和天賦,就老老實實做一隻勤勤懇懇的蝸牛。

這種勵志雞湯在我們那個年代總是很對語文老師的胃口。

但後來無意間聽說:雛鷹長到一定年齡,老鷹為了讓它們以最快的進度學會飛翔,會把雛鷹從山崖上扔下去,很多小鷹是在墜落懸崖的生死一線中學會飛。也有一些雛鷹不能及時調整,墜崖身亡。

這件事的真實性我並未考證過,但我更寧願相信它是真的。

蝸牛不必羨慕老鷹,鬼知道它曾經歷了什麼,才換來今天的展翅翱翔。沒爬上金字塔的其他生物也不必羨慕蝸牛,也許你到了塔尖才發現還是下面比較舒服。

很多人羨慕國外的生活,覺得國外污染少福利好社會公平。但當你加班加到12點,想吃個宵夜發現連個喝啤酒擼串兒的地兒都找不到時候;當你發現沒有滴滴餓了嗎58同城,沒有各種廉價快捷的家政服務,所有事都得自己乾的時候;當你發現過個年,大街上沒點年味兒,單位不放假,回家只能孤零零的吃速凍餃子的時候。你會真切的體會到什麼空氣好不好,社會公不公平根本沒那麼重要。

永遠不要在別人身上找安全感。自己的生活,自己最清楚。正如你不知人家流利英語背後曾經歷的痛苦,你也不會知道海外生活好山好水大別墅之外的無助。

有時候都直接想衝動買張機票回國算了...

但仔細想了想,還是算了吧。

(以上信息與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J5E6m8Bgx9BqZZItC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