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一願:環遊台灣省完成環遊全國的夢想
最開始,他們只想鍛鍊身體,後來他們就想著騎車去看看大美新疆,隨後產生了騎車去看北京奧運會的想法,再後來有了環遊全疆,環遊全國的夢想。當這些夢想都實現後,他們又挑戰了滇藏線和新藏線,如今他們只有一個未實現的心愿——「希望在75歲之前,能騎車環遊寶島台灣。」4月25日,70歲的昌吉州電業局退休職工張德軍對記者說。
140傳奇 踐行低碳綠色出行14年
張德軍和哥哥俞福山是新疆騎游界的「大神」級人物,如今兩人的年齡加起來有141歲,也被騎友稱之為「140傳奇」。多年的相伴騎行,共同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也讓兩位老人心意相通,結拜為兄弟。
兩人從2007年相繼退休,開始進入騎游圈,到2018年的12年間,兩人已經完成了環遊全國33個省區市的旅程,其中包括香港、澳門、漠河海南島,還曾沿著川藏線、滇藏線和新藏線,三次進入西藏。在此期間,天山南北的15個地州市,兩位老人也早已用車輪丈量過,穿越沙漠公路到達喀什、和田、崑崙山,沿著准格爾盆地環行北疆,直到賽里木湖、喀納斯、禾木、可可托海。
「前年,孫子出生了,我要照顧孫子,沒有出去。去年遇到了疫情,也沒有出去,算是休息了兩年。這兩年我哥騎了一些短線,比我多騎了七八千公里。」張德軍淡淡地說。
十幾年的時間,兩位老人一起騎過花甲,越過古稀,每年4月出發,9月到10月回到昌吉的家中。「我們騎得比較慢,絕對遵守交通規則,一路玩玩走走,有時會露宿山野戈壁,到了著名景區都會去轉轉。十幾年來,每人都花了30多萬元吧。」俞福山短短几句話,輕描淡寫地把十幾年的風雨一筆帶過,「讓我們能堅持下來的,就是我們最初的夢想——環遊全國,其他的,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好,十幾年來,從來沒去過醫院,家人也會比較支持。」
4月25日,這哥倆又要和一個70多人的騎行團隊,一起去伊犁那拉提大草原騎游。「他們兩位對於我們喜歡騎游的人而言,是傳奇一樣的存在,我們一家四口都是由衷地佩服他們。他們的經歷和精神也感召了很多人加入了騎游的圈子,我的妻子和兩個孩子,也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他們的鼓舞和影響,每當我們一家人在騎行過程遇到困難,難以堅持的時候,想想兩位老爺子,咬咬牙就挺過去了。」曾穿越過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的資深騎友劉月華的言語中充滿了敬佩和感恩,「騎車帶給我們一家人的太多了,開朗、自信、健康、遠遠超越同齡人的體魄。」劉月華的兒子今年13歲,車齡4年了,9歲的女兒也有1年的車齡了。
多年的騎行,兩位老人養成了不亂扔垃圾的習慣,後來到了一些休息點、露營地、旅遊景點都會在離開時撿垃圾,這些年用過的垃圾袋也數以萬計了。受到兩位的影響,他們所在新疆昌吉美利達自行車俱樂部從2008年開始,每年都會組織多次騎游景區撿垃圾活動,老龍河胡楊林、天池、賽里木湖、江布拉克,到處都有這些用行動感召大家一起保護環境的人們。
「每次去景區撿垃圾活動,都會有很多人參加。十幾年下來,至少有數千人參與過這樣的活動,撿垃圾已經成為騎游圈的共識和習慣。很多時候,正是撿垃圾的環節讓我們的騎游活動更有意義,也有更多的家長願意帶著孩子一起參與。」新疆昌吉美利達自行車俱樂部負責人黃虹對記者說。
2018年,聽說了這樣的環保行動,新疆汽摩運動協會也面向全國摩托車友發起了「新疆摩旅征途重機車隊天山環保行」的活動,自此獨庫公路、那拉提、喀納斯、可可托海等景區都有了更多來自疆內外的環保人士在路邊撿垃圾的身影。
很多時候,一些小小的善舉,會因為時間和空間的疊加,形成一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兩位老人正是這樣的星星之火。
殊途同歸 夢想環遊全國34省區市
俞福山是一位退休老師,年輕時,自行車就是俞福山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每周我都會從五家渠的工作單位,騎自行車到呼圖壁的家中,全程60多公里,當時騎著『永久28』自行車,一上午就能騎到家。」俞福山說。
2007年,俞福山在昌吉市退休了,57歲的他希望通過騎車來鍛鍊身體,就買了一輛車參加騎游活動。最開始,只是騎往昌吉周邊的烏魯木齊市、五家渠市、呼圖壁縣、老龍河胡楊林、榆樹溝鎮等地,後面隨著經驗、技術和體能的提升,就逐漸開始嘗試更遠的距離。
在這個過程中,俞福山認識了同樣在2007年退休的張德軍。自行車對於張德軍而言,雖然不陌生,但是常年在野外和高空進行架設電纜作業的他,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汽車,自行車只是偶爾騎一下。開了一輩子車的張德軍,在退休後,再也不願開車,他也選擇了綠色健康的自行車。「昌吉市原本不大,到處都有自行車道,騎車很方便。在這個過程中,我認識了我哥,然後就加入了騎游的圈子。」張德軍說,他的微信名就叫「低碳出行」。
2007年,哥倆的第一次結伴多日的騎行,是和騎游團隊一起去了克拉瑪依,隨後又去了哈密,從哈密回來,他們就產生了一起騎車去北京看奧運會的想法。「第一次遠途去克拉瑪依,是最艱辛的,一天下來,屁股、大腿、小腿、胳膊、腰、脖子、手、臉,全身上下沒有一個地方不疼的。當天晚上,就想放棄,當時也是我哥不斷地鼓勵我,給我教一些技巧和方法,慢慢地也就適應了。」張德軍對記者說,萬事開頭難,在完成了克拉瑪依行的第一個600公里後,此後一切也就順其自然了。
2008年,兩人從北京回來後,他們的自行車上的碼錶已經超過了一萬公里的里程數上限,他們的碼錶也第一次重啟清零。就是在2008年的秋天,在從北京回來的路上,哥倆已經說好,今後的夢想就是——騎車環遊全國,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全國我們去過1000多個縣市,其中只有不到一半有機會在當地的郵局蓋上郵戳,就這樣也有500多個了。」俞福山自豪地對記者說,到了2018年,他們的碼錶已經清零了12次。
十幾年來,即使是天氣不好或者雨雪天氣,他們也會堅持騎車。兩人在家裡都有騎行台,不方便出門時,就在室內騎車,去年疫情期間,騎行台與他們相伴了幾個月。「我倆都有四輛車,一輛跑遠途的,一輛摺疊車平時騎,一輛最初騎行時的車,一個室內的騎行台。」張德軍說。近期,只要天氣允許,哥倆每天上午,都會從家出發,到觀音故里,再沿著頭屯河景觀帶,一路騎回來,每天三十公里的騎行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常態。
「從鍛鍊身體的層面,我們全家一直都是十分支持的,但是,他們遠途騎行中,難免會有在遇到車輛、露營和其他的一些危險,我們肯定會擔心。後來了解到,他們也是特別注意安全的,不過只要他們出去,每天都會通話,不過他總是只會說好的事,遇到一些危險和不好的事情,都是回來後,偶爾才會提及。」俞福山的女兒俞又源對記者說,「現在父親年齡越來越大,我們也是希望他能換一種更安全的方式,到全國各地去轉轉。今後,如果條件允許,也想陪著父母一起坐飛機去台灣旅遊。」
圖/文 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