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西 北 網 訊 (記者 張小燕)9月19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新中國成立70年甘肅省發展成就巡禮」隴南市專場新聞發布會。甘肅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以「決戰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隴南」為主題,分享隴南70年來的發展與變化。
孫雪濤說,70年來,隴南的國民經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地區生產總值由建國初期的0.54億元發展到2018年的379億元,增長了700多倍;隴南的城鄉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市區、縣城、小城鎮、美麗鄉村「四位一體」統籌推進,古老的隴南大地煥發出無限生機;隴南的群眾生活發生了根本性改善,群眾收入大幅增長,社會事業快速發展,老百姓的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隴南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各項事業實現了長足發展與進步。
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
著力解決深度貧困問題:貧困發生率從53%下降至7.8%
隴南屬於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典型代表。隴南市委、市政府把擺脫貧困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方略,以「弱鳥先飛、至貧先富」的勇氣和「敢死拚命」的精神向貧困發起總攻,探索出了片區扶貧、產業扶貧、電商扶貧、旅遊扶貧、金融扶貧、生態扶貧等多條有效路子,全市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130萬人,下降至2018年的18.4萬人,累計減貧11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53%下降至7.8%,兩當、成縣、徽縣3個縣高質量脫貧摘帽,934個貧困村退出,先後榮獲「2015中國消除貧困創新獎」「全國電商扶貧示範市」「全國十佳精準扶貧創新城市」等榮譽稱號,成縣被國扶辦確定為全國3個脫貧攻堅成就經驗總結示範縣之一。今年3月以來,我們著眼於從根子上解決群眾的住房安全問題,在全市範圍內深入開展「拆危治亂」集中行動,累計拆除危房39萬多間,拆除殘垣斷壁40多萬米,復墾土地8000多畝,基本實現了「危房不住人、住人無危房」的目標,同時進一步增強了黨的組織力、幹部的執行力、群眾的內生動力,為2020年與全省全國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斷厚植綠色發展理念:實施「兩江一水」生態綜合治理
綠色,是隴南的底色,也是隴南人一直悉心守護的顏色。隴南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多年沒有立項審批一家水電站,沒有讓一家「三高」企業落地,堅決關閉了一批小礦山、小冶煉,大力實施「兩江一水」生態綜合治理,無論是植被覆蓋率,還是空氣品質都位居全省前列。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隴南成為國寶級動物的「天堂」,110多隻國寶大熊貓、2000多隻金絲猴在這裡「安逸」地繁衍生息,今年4月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2天偶遇4隻大熊貓,每天有近50隻金絲猴「下山」到武都裕河鎮白沙溝覓食。
奮力破解發展瓶頸制約:結束了隴南不通「鐵公機」的歷史
蜀道險「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難「百步九折縈岩巒」,李白的這首詩道出了通往蜀道的艱難,其實多條蜀道就在隴南。為了解決行路難這一困擾隴南的歷史難題,我們以每年3000多公里的速度推進鄉村公路建設,三年新修改建農村公路1.3萬公里,3200多個村都通上了水泥路;新修高速公路6條666公里,實現了從不通高速、到縣縣有高速的跨越;2017年9月,蘭渝鐵路全線通車,打通了隴南北上蘭州、南下川渝的通道,今年3月復興號動車投入運營,隴南正式邁入了「動車時代」;2018年3月,隴南成縣機場建成通航,目前已開通了11條航線,飛往北京、廣州、深圳、青島等一線城市,到今年底將提前6年達到2025年的設計吞吐量。通過八年的不懈努力,結束了隴南不通「鐵公機」的歷史,初步構建起了立體化的交通網絡,讓隴南「山不在高,路不再漫長」。
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生態工業
立足隴南多山的基本市情,大力發展現代山地農業,花椒、核桃、蘋果、油橄欖「四棵搖錢樹」,中藥材、食用菌、苗木、茶葉「四個特別特」,養雞、養蜂、養豬、養牛「四個特色養」產業,已成為隴南人民脫貧致富的「鐵桿莊稼」。比如油橄欖,基地面積、鮮果產量、初榨油產量居全國第一,被命名為「中國油橄欖之鄉」;在核桃產業上,2014年至2016年,隴南利用三年時間嫁接核桃1028萬株,實現了隴南核桃的更新換代。中藥材全市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國藥集團等知名企業在隴南投資建廠;還有中蜂產業,已發展到36萬箱,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甜蜜事業」。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加快推動有色冶金、醫藥製造、白酒釀造等主導產業轉型升級,金徽礦業成為全國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化示範基地,隴南的「兩瓶酒」--金徽和紅川,成為走出甘肅、暢銷全國的優質白酒品牌;全力推動隴南經濟開發區建設,著力打造白酒釀造、食品加工、電商物流等產業集群。深入挖掘隴南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以文化旅遊為主的第三產業,創建4A級景區13個,數量居全省第二,鄉村旅遊正在成為隴南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型支柱產業。隴南積極推進「向南開放」,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全市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努力搶抓網際網路機遇:電商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衣領子」
作為貧困地區,有什麼能與發達地區同處一個起跑線,那就是網際網路和大數據。隴南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善用網際網路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的要求,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探索形成了「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百姓創業、協會服務、微媒營銷」的隴南電商模式,持續推進電商發展整體戰、融合戰、質量戰、全域戰,開辦網店1.4萬多家,累計實現銷售額140多億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倒逼了隴南特色產業的提質增效,倒逼了隴南交通、網絡、物流等基礎設施的改善,倒逼了隴南幹部群眾市場意識、質量意識、信用意識的提高,電子商務已融入隴南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隴南經濟社會發展的「衣領子」。我們加快推進應用型政務大數據建設,成立了隴南市大數據管理局,建成了大數據政務中心、雲計算中心以及自然災害、精準扶貧、政務服務、鄉村大數據等多個應用系統,在市一級實現了所有黨政部門數據資源的整合共享。其中「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應急指揮系統」整合1000多個自然災害監測點和2.5萬名應急人員,在應對近年來發生的多次重大暴洪、滑坡、泥石流災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針對網際網路時代「村民不在村裡在群里」的新特點,自主研發了「隴南鄉村大數據」平台,為全市所有村建立了網際網路移動門戶,把思想宣傳、基層黨建、綜治維穩等下延到村,開設了拼車順帶、致富經、生意圈等便民惠民欄目,截止目前認證用戶已達75萬多人,覆蓋了全市70%以上的家庭,成為了鄉村治理的新抓手。今年,我們結合脫貧攻堅開展了一項「政協委員問村醫」活動,通過政協委員和村醫互動,大大提高了村醫的履職水平。現在,3200個村都建起了標準化衛生室、都有了合格的村醫,無論是誰,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當然除了吃飯、睡覺),都可以通過鄉村大數據,和3200多個村醫連線,了解健康扶貧政策落實情況。
著力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破解城鄉融資難題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錢什麼事也辦不成。近年來,隴南打破「花錢找財政」的思維定勢,從成立金融辦、設立市長金融獎、引進金融人才開始,啟動了隴南金融的破冰之旅。通過七八年的不懈努力,現在我們建起了「3+1」立體化的普惠金融支撐體系,通過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有效解決了「三農」融資難題,把沉睡的資源變成流動的資本;通過設立中小企業融資基金,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題;通過完善政府投融資體制機制,有效解決了重大項目融資問題;同時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防範金融風險。全市存款餘額從2011年初的380億元增長到970億元,貸款餘額從177億元增長到683億元,分別增長了2.5和3.8倍,金融已成為滋養隴南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文旅事業發生歷史性轉變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隴南的文盲率高達26%,是全省的2倍、全國的4倍。現如今,全面消除了青壯年文盲、全面普及了義務教育,教育質量穩步提升,今年全市普通本科上線人數超過1萬人,有7名考生被清華北大錄取,全市教育事業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我們充分利用各類文化體育場館,大力發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優秀歷史文化,乞巧節、池哥晝、高山戲三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活態傳承,在書法、美術、音樂等領域湧現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藝術人才,在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方面獲得多個「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大獎。依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領導的兩當兵變、紅軍長征的「加油站」哈達鋪等紅色革命遺址,大力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在全省率先建成了「線上+線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美麗隴南》宣傳片
未來隴南:將是生態之城、活力之城、隴蜀之城
未來隴南市委、市鎮府將以「美麗隴南」為目標定位、追求「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魅力城市為價值取向,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基礎上,到2035年把隴南建設成為連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融合甘陝川元素的特色城市,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宜居宜游宜商的美麗家園,推動生態隴南綠色崛起,真正把隴南建設成為生態之城、活力之城、隴蜀之城。
記者提問
新華社甘肅分社記者現場提問
甘肅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而隴南又是全省最貧困的地區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隴南舉全市之力推進脫貧攻堅。請介紹一下隴南的扶貧脫貧歷程,以及做了哪些工作、進展和成效如何?
孫雪濤:感謝你的提問。隴南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與貧困作鬥爭的歷史,我們在2011年的時候,全市按照當時的貧困標準,有130萬貧困人口,我們經過多年的努力,到了去年底,還剩下18.4萬建檔立卡的貧困群眾,總數減少了112萬,貧困發生率由過去的53%下降到7.8%,我們在脫貧攻堅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在,隴南進入了脫貧攻堅的關鍵階段,如果說對於隴南的脫貧攻堅進行一個評估的話,我有這麼幾點體會。
一是組織力量在不斷地增強。省委書記林鐸來到隴南的次數,我們都記不清了,有的是之前通知了我們,有的是事後我們才知道。記得有一次,他下火車用了6個小時的時間,去了隴南最偏僻、貧困發生率最高的兩個村,到那裡去看望貧困群眾,了解那裡的脫貧情況,回來已經很晚了。隴南的貧困面很大,每一個縣的脫貧任務都很重,唐仁健省長聯繫隴南,具體包抓的宕昌縣,這個全省有名的貧困縣,現在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尤其是「宕昌模式」,已經在隴南全境推廣,在全省也開了現場會。除了這些,還有來自社會各界的幫助,東西扶貧協作也加大了力度,中央八家定點單位對隴南的指導也在不斷加強。因此,我感覺到組織力量確實在不斷增強。
二是資金投入不斷加大。舉例來講,2017年我們的扶貧資金23億元,到了2018年,達到31億元,今年,還沒有到年底就已經達到了38億元,這些還不包括青島東西協作的扶貧資金,以及其它社會幫扶資金。
三是靶心不變,節奏不亂。不管這幾年外部環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但是隴南從來沒有改變過脫貧時序,我們總是堅持「兩不愁、三保障」這個基本的要求,扎紮實實地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我們把已經脫貧的和沒有脫貧的這兩類統籌兼顧,對已經脫貧的進行鞏固提升,所以從去年到現在,我們經歷了中央的扶貧巡視,省上的巡視巡察,還有中央和省上的各類明察暗訪和監督,隴南都沒有出現顛覆性和底線性的問題。
四是真抓實幹,埋頭苦幹,下功夫繡花。習近平總書記對於我們各級黨政組織要求,扶貧工作要務實,扶貧過程要紮實,扶貧效果要真實。我們建立了領導包抓、責任分解、檢查監督的機制,按照總書記的要求,逐村逐戶,逐人逐項對照檢查,讓每一個貧困群眾,是什麼原因致貧的,又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段和方式實現脫貧的,都通過一戶一策,記錄在我們的扶貧整個過程當中。
我感覺到,脫貧攻堅走到了這個階段,我們隴南的各級黨政組織,肩負著神聖的使命,也有很強烈的歷史責任,我們有信心,也有把握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向全省和全國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中國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隴南是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請問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隴南是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做了哪些努力和工作?
隴南市委副書記、市長崔景瑜
崔景瑜:隴南是隴原大地上一塊綠色的寶石。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是隴南生態的一個真實容貌,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後,我們認真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堅持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城市,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取得了十分顯著的進展。現在的隴南,碧樹青山,風吹竹林,河水清澈,鳥語花香,是一幅展現隴南生態文明建設的美麗畫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推進隴南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主要抓了三件事:
第一,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隴南地處長江上游,是國家長江上游的生態安全屏障,自然資源豐富並且保持良好,與此同時,還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因此處理好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的關係就顯得十分重要。為此,我們按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節約優先,堅持保護優先,堅持自然恢復優先。首先對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治理了一大批污染企業,發展了生態文明循環經濟企業;另一方面,我們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大力發展以旅遊業、農產品深度加工等為重點的現代綠色產業,既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又保護了我們的生態環境。
第二,堅持全領域的植綠。隴南的廣大幹部群眾,在70年的發展歷程中,一代接著一代的干,不斷綠化國土,治理水土流失,保護了我們的環境,因此,經過70年的努力,我們的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了41.9%。
第三,堅決打好藍天、綠水、凈土的保衛戰。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我們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和要求,關閉小鍋爐,治理焚燒秸稈,解決了清潔能源問題,因此,我們的大氣環境質量一直排在全省前列。今年1-8月份,我們的天氣良好率已經達到99%,名列全省第一。在治理水污染方面,我們在兩個領域採取了有效措施,一方面,治理城市的污水污染,9個縣區建設了一批污水處理設施,有效的治理了水污染問題。另一方面,治理了工業廢水的污染,達到零排放。因此,我們的「三江一水」都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水質標準要求。同時,在治理土壤污染方面,我們加大了對化肥,農藥等對土壤傷害比較大的源頭的治理。現在的隴南,山更綠了,天更藍了,水更清了,這都是我們生態文明建設的真實寫照。
甘肅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近年來,隴南交通建設如火如荼,經過一輪又一輪的交通大會戰,隴南結束了無高速公路、無鐵路、無飛機場的歷史,一個個期盼變成藍圖,由藍圖變成現實。請介紹一下隴南交通建設的相關工作。
崔景瑜:新中國成立70年,可以說隴南的交通發生了歷史性的、天翻地覆的變化,解放前的隴南,道路交通用一句話說就是「山間鈴響馬幫來」,這是當時交通的一個真實的寫照。現在的隴南,飛機飛起來了,火車跑起來了,高速公路網四通八達,汽車喇叭響,財富到農家。70年的發展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讓隴南告別了交通落後的歷史,甩掉了貧窮落後的帽子。解放初期,隴南的公路只有433公里,可以通汽車的公路只有140公里,現在隴南的通車裡程已經達到了1.7萬公里,70年的時間翻了121倍。現在,隴南路網密度每百平方公里達到了61公里,比全國高了10.3%,比全省高了27.2%,可以說現在的隴南已經建成了「鐵公機」立體交通網絡。
一、蘭渝鐵路通車圓了我們的火車夢。2017年蘭渝鐵路正式通車,使得隴南這樣一個過去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方,與蘭州、重慶、成都以及沿線十幾個城市緊密的連接起來,使我們成為南向通道的一個重要的節點城市,也使得我們成為全省南向開放、南向通道的橋頭堡。
二、成縣機場的開通圓了我們的飛天夢。2018年3月,成縣機場首航到現在已經開通了11條國內航線,一年多的時間,旅客流量、吞吐量已經達到了35萬人次,這使得隴南和北京、廣州、重慶、青島、西安、昆明以及新疆等地的距離由過去的幾天時間變成了現在的幾個小時。
三、高速公路的開通圓了我們的高速夢。目前,已經建成的高速公路四條,在建的兩條,特別是最近已經開通的「兩徽高速」正式建成試運行,同時今年十月底以前,「蘭海高速」渭武段的隴南境內的一段也將實現通車。同時我們現在洛門到禮縣的高速公路已經完成可行性批覆,未來隴南還要建3-5條高速公路。
四、國省幹線、縣鄉道路都實現了全面通達。現在的隴南再不是「山間鈴響馬幫來」,而是每一個村都通上了硬化路,群眾的生產生活、道路交通得到了徹底的改變,同時鄉村的客運服務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相信,隴南交通事業的發展,必將給隴南經濟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也會使隴南能夠徹底擺脫貧困落後的面貌,走上小康的康莊大道。
中新社記者現場提問
剛才的介紹裡面說到,隴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基礎上開展了拆危治亂行動。請談一談隴南在拆危治亂上取得的成效,以及下一步將如何推進高水平的鄉村振興?
孫雪濤:前幾天,和一位記者聊天時他問我,脫貧攻堅這些任務當中你感覺到最難的是什麼?我覺得,吃和穿現在已經不成問題了,上學就是「控輟保學」,看病就是常見病、慢性病,不出村就能看,不會因為得了大病而失去生活保障,到了村裡面能夠先診療後付費,能夠實行一站式報銷,只要我們盡心盡責總能把這些做好。關於水的問題,目前都有項目安排。現在關鍵的就是房子,特別是拆危治亂。經過半年多時間,拆除了10萬多戶39萬多間危房,40萬米長的斷壁殘垣,復墾了8000多畝土地,這8000多畝土地如果按照我們跟青島的土地增減掛鉤交易,折算一下就是24億元,這是一筆可觀的資金。為什麼要搞拆危治亂,我們發現脫貧攻堅當中,房子的問題是一個標誌性的問題;在鄉村振興當中,房子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人居環境改善的要求下,也需要把危房拆掉。因此從中央政策方面我們得到了支持,這也是我們拆危治亂的底氣。
拆危治亂正如我們剛才說的,不像給群眾發錢發物一樣受歡迎,這確實是一項考驗人的工作,在這項工作開展之前,我們實際上有三個前提,合起來就叫「一保、二建、三修、四拆」。「一保」就是保護文化,留住鄉愁。凡是有文化價值的房子,我們絕不拆,應保盡保。「二建」就是我們要以人民為中心,讓他們最大限度地享受這麼多年來國家在住房優惠政策方面的紅利,讓「居者有其屋」,你不能拆得他沒有房子住。「三修」,有些群眾有一種情結,不願意拆這個老房子,如果能夠通過維修達到安全住房的要求,這何樂而不為,我們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的意願,也節省了國家的資金。「四拆」也就是到了最後一個階段,真正的危房必須拆掉,讓危房不住人,住人沒有危房,所以「拆危」就是拆危為安,「治亂」就是治亂為美,變廢為寶。所以我們這「一二三四」,一套完整的理解下來,就是我們拆危治亂專項行動的主要內容。那麼30多萬間房子怎麼拆的,在關鍵的時候,一天能有近萬間的房子同時被拆除,可見這種規模。我們是通過堅持黨建引領、思想發動、干群合推,我們把權利下放到縣、鄉、村,成立了3000多個突擊隊,黨員帶頭,幹部帶頭,耐心地做群眾的工作,所以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花了很大的力氣,做了很多宣傳動員,也鼓勵我們的鄉村兩級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們在拆的過程中,提出了「三善」的要求,「三善」一是要善始善終,這項工作不能半途而廢;二是善作善為,你拆的時候要有辦法去拆,用腦去拆,用心去拆;三是善「彈鋼琴」,脫貧攻堅不是只有這一項工作,尤其是在近期,「3+1衝刺清零」是國務院明確要求的工作,我們拆危治亂只是其中的一項,我們還有其他的工作不能偏廢,因此要做到善「彈鋼琴」。拆危治亂過程中,省委主要領導給我們提出要求,拆危治亂工作不容易,要確保這件事情穩妥推進,也就是實現「四平」。第一個「平」,行動平安,不能有人員傷亡;第二個「平」,輿情平靜,不能發生新聞炒作;第三個「平」,社會平穩,不能造成大規模的上訪;第四個「平」,民意平順,讓我們的老百姓在拆危治亂以後感覺到,有了一個好的庭院,有了一個小的廣場,建了一個小的花園,復墾一些土地,覺得整個人居環境都改善了。到今年十月底,我們最後一批大概有4000多戶易地搬遷的群眾將要搬入新居,到了年底基本上從根子上解決住房不安全的問題。
這次拆危治亂,我們體會很深,既然是最難的工作,在這項工作當中確實考驗了我們的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使我們看到了基層幹部的能力和水平;讓我們看到了拆危治亂當中反映出的責任和擔當;讓我們看到了,群眾從拆危治亂開始到結束的四種心態,一開始是一種牴觸心理,接著是一種攀比心理,後來是一種從眾心理,最後是感恩心理。所以拆危治亂,在基層拆的是傳統保守的落後思想,拆的是煙燻火燎的落後生活方式,拆出了我們群眾的公德意識、集體主義精神,拆出了我們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所以在這裡也感謝媒體,對我們拆危治亂、從根子上解決住房問題的大力支持。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駐甘肅記者站記者現場提問
素有「隴上江南」美譽的隴南,近年來成為旅遊的熱門地,全市旅遊產業方興未艾,請您談一談隴南是如何發揮資源優勢,讓旅遊發展步入快車道的?
崔景瑜:感謝這位記者對我們隴南旅遊產業給予的高度的關注,隴南可以說是一個顏值很高的城市,有一句話「早知有隴南何必下江南」,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隴南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隴南歷史文化悠久,紅色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獨特。近年來,我們堅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把旅遊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隴南旅遊業的發展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不論是旅遊人數、綜合收入都呈現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長。去年旅遊接待人數1760.8萬人,旅遊收入92個億,旅遊業已經成為隴南十大生態產業發展最快的支柱產業之一。在這方面我們主要抓了三件事:
一、提升了景區的品質。近幾年我們把提升隴南旅遊業的基礎設施作為重點,不斷擴大投資,大力招商引資,提升隴南主要旅遊景區的品質和質量,完善旅遊交通網絡,打造出了一大批知名度比較高的旅遊景區,比如我們的文縣天池、宕昌官鵝溝、成縣西峽、康縣陽壩等13個景區達到了4A級景區標準,另外我們正在培育2個5A級景區;
二、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在這方面我們主要圍繞著秦早期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這四個文化板塊,著力打造文化旅遊品牌,讓旅遊插上了文化的翅膀。像我們開展的乞巧女兒節,這也是中國的情人節,白馬文化民俗旅遊節等這些文化和旅遊產業的融合也推動了我們旅遊業的快速增長。特別是紅色旅遊,這也是我們文化旅遊的亮點,我們有兩當兵變的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歷史舊址,有哈達鋪紅軍長征革命歷史舊址,這些紅色旅遊文化資源也是推動隴南紅色旅遊快速發展的重要支點。
三、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隴南鄉村旅遊資源也是非常豐富,我們充分利用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加快發展鄉村旅遊,創建鄉村旅遊示範村99個,比較著名的有康縣花橋、鳳凰谷、朱家溝等一批鄉村旅遊景點,在全省有很高的知名度,遊客絡繹不絕,這些景區對發展鄉村旅遊,推動脫貧攻堅,實現產業富民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隴南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如果大家要外出旅遊,歡迎大家到美麗隴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