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完整工業體系國家,卻經常因材料問題被卡脖子

2019-07-13     機械設計一點通

點擊上方「機械設計一點通」關注我們,每天學習一個機械設計相關知識點


我國工業體系概況

在聯合國產業分類中,現代的工業體系中,所有的工業總共可以分為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完整的工業體系更注重的是大而全,而非高精尖。按照工業體系完整度來算,中國以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

如果一家製造業廠商在中國打半小時電話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國家可能要半個月才能搞定。更完善的工業體系能夠減少工業配套生產成本,有利於生產質優價廉的產品,加強國內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

當然很多其他國家之所以沒有完善類別的工業體系,是因為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原材料、半成品、產品等從其他國家進口比國內生產更有優勢,所以保持一個完全100%的工業體系顯的沒有必要,反而會加重產品的成本--這就是除中國外其它國家工業體系並不絕對完整的原因。當然一個100%的工業體系,其最大價值體現在戰爭中,能夠自主生產一切戰爭產品而不會被外國卡脖子。

不要看中國很多東西仍然需要進口(比如晶片),如果真的被切斷了供給,中國仍然可以生產低端晶片可供使用,儘管良率比較低、功耗高、速度慢,但是支撐工業體系還是夠的。當然美國很多東西不生產,並不是它不能生產。只是生產無利可圖。具體的技術,它仍然是有的。必要時刻,美國依然能夠恢復相關的生產能力。

但是雖然我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生產著全球一半的鋼鐵、60%的水泥、25%以上的汽車……可以說是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製造業中心。然而中國工業大而不強,始終是令人痛心的一點……作為工業基礎的材料工業水平我國仍然較為落後

材料是人類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是直材接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村料創新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之一。所以新材料的出現不僅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步,而且也促進了技術的發展和產業的升級。近十年以來,世界材料產業的產值以每年約30%的速度增長。任何產業的發展都與材料科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我國在材料科學領域沒有人才嗎?

美國湯森路透集團發布了全球頂尖的100位材料學家名人堂榜單。在這份依據過去10年中所發表研究論文的引用率而確定的最優秀的100名材料學家榜單中,共有15位華人科學家入選,其中榜單前6位均為華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楊培東位居第一。

按本科院校劃分,上榜的15位華人科學家中,來自中科大的有7位,來自大陸其他大學的有3位,來自台灣地區大學的有2位,而由美國大學培養出來的有3位(分別為台灣留學生、自台灣移民後裔、自香港移民後裔)。說明我國不缺材料科學領域的人才,我們可以培養出材料科學領域的優秀人才,但是為什麼這些來自中國的人才,最後都選擇了留在美國?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在中國材料產業中,一方面我國科研人員近十年來在世界知名材料領域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數不勝數,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恐怕都令任何一個國家感到汗顏,其中包括美國、日本和德國。可另一方面,我國的材料製造業的地位絕沒有達到傲視群雄的地步。與美國材料製造相比,我們處於總體上的弱勢地位。在傳統金屬材料上,我們與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傳統材料強國間也還有一定差距。

材料科學是我國製造業發展中普遍存在「心臟病」

近年來,我國在科研領域的發展很快,但中國科技被「卡脖子」的領域,一大半都是材料問題,這說明中國材料工業水平確實還很落後,材料問題就是我國製造業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心臟病」。

如下「卡脖子」技術產品和目前領先甚至壟斷的國家:

1.高端顯示屏OLED生產設備真空蒸鍍機(日本)——中國平板顯示已經做到了全球第一,差距在上游核心生產設備。

2.「液晶屏骨頭」微球(日本)——中國製造技術先進,但國產原材料不純影響微球性能。

3.製造液晶顯示器用到的ITO靶材(日本、韓國)——質量不穩定、材料不過關,從實驗室到量產才能突破大尺寸領域。

4.國產大飛機用的航空鋼材(美國)——還是材料問題,超強度鋼純凈度不夠。

5.燃料電池膜電極組件關鍵材料(日本)——中國實驗室成果達到國際水平,但量產有一致性和成本控制困難。

6.新能源車的「心臟」鋰離子電池(美國、日本、韓國)——美國強於研發設計,日本強於材料生產,中韓是第二梯隊。

7.水下機器人深海油管焊接用的高端焊接電源(北歐)——中國是全球最大焊接電源製造基地,差距在深海水下焊接設備和全數字化控制技術。

等等。。。。。。

材料科學的重點領域與前景

這兩年的中興事件、華為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從這些事件發生後,媒體觀察的視野從部門逐漸也看到整體產業,從個別問題擴散到一般問題,從表面問題看到核心問題。對製造業的發展來說,這是其實是好事。

材料作為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基礎物資,一直伴隨著時代的進步而前行。如今世界進入信息時代,其基礎物資正是以矽為代表的功能材料。2011年中國政府公布的促進經濟轉型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新材料正處其中;而其他四項: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也都與材料密切相關。在專家評選的中國2011年十大科技進展中,有六項也得到材料研製的有力支撐,分別是殲-20飛機、北斗導航系統、快中子堆、嫦娥二號、神八天宮對接、蛟龍號潛水器。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材料研究將向兩個方向不斷發展:小到納米尺寸及原子量級,大到大型和超大型結構。

我國近年來正加大力度,通過經濟上的刺激措施、提供良好的發展前景等方式吸引許多在美從事過國防科研的中國科學家歸國,並稱這種努力已經取得了不少回報。美國問題研究專家表示,事實上,很多華裔科學家願意回國,本身是中國飛速發展的結果,中國甚至可以提供比美國還要好的待遇,而不像當年楊振寧的實驗室比中國所有的加一起都要好,這種情況下科學家自然願意回國。其實這種情況不只存在於中國科學家當中,其他國家科學家也有類似的。美國現在是人才過剩,許多科學家並不只追求福利待遇,也需要成就感,自然想要回到祖國尋找機會。近些年,隨著國家對科技的高度重視,回歸祖國的科學家也越來越多。

新材料產業作為戰略性產業日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美、日、德等已開發國家紛紛制訂新材料產業完善的發展計劃。在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目前政府也在科研經費投入、產業規劃制定、產業政策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新材料產業體系。作為對戰略新興產業扶持的一部分,新材料產業還將在財政、稅收、科技投入,人才引進、產品推廣等方面進一步獲得政府新的支持與補貼,希望我國的新材料產業能夠迎來高速的發展期。


歡迎大家在評論處補充你認為文章中有解釋不對或欠缺的部分,這樣下一個閱讀的人就會學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99p_msBmyVoG_1ZMH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