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90後即將「三十而立」,這是十堰普通90後的故事

2019-12-21     十堰晚報

編者按:不知有沒有一個瞬間,你覺得自己不再年輕?再過幾天,最早一批90後將邁入三十歲的門檻。

這是一個時間節點,往後一步,青春稚氣尚存,往前一步,是三十而立。家庭、事業、成熟、穩重、擔當等詞彙如影隨形。

站在這樣一個「終點」和新的「起點」上,記者走近6名90後,其中有創業者,也有上班一族,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新一代正在茁壯成長的步伐。

楊瀾: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很快樂

楊瀾 職業:醫學美容顧問

「成功不是收穫了多少財富,而是自己做的事給自己帶來了成就感和幸福感。我現在所做的事就是讓大家越來越美、越來越好,所以我很開心,我喜歡現在的自己。」

瞞著家人進入美容行業

1992年出生於房縣小山村的楊瀾,大學畢業後和很多畢業生一樣,也希望找一份讓人羨慕的穩定工作。

進入一家單位後,儘管她工作非常努力,但因種種原因,單位沒有和她繼續簽訂勞動合同。失業的楊瀾開始到處投簡歷找工作,在家一待就是4個月。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朋友叫她一起去紋眉,紋眉的地方在五堰大都會樓上,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家庭工作室。

進門後,一名年紀比她大的女子招呼她們坐下,簡單溝通後,朋友就決定紋眉。聽到價格,楊瀾一驚:紋個眉就要上千元?朋友告訴她,現在市場都是這個價,這幾年紋繡很火。聽朋友這樣說,她心生一個念頭:如果自己會紋繡,即使一天接一單,每天也有一千多元收入。

紋眉完畢,見朋友整個人都變好看了,楊瀾比朋友還激動。更重要的是,她找到了商機!當晚,楊瀾便開始四處打聽紋繡培訓學校。隨後,她瞞著家人,隻身赴上海學習紋眉。

五年奮鬥成就美麗事業

學成歸來,楊瀾的第一位客人是自己的姐姐。因為一開始不敢給別人紋眉,她只能從家人身上練手。不過,第一次試驗失敗了。

而後,楊瀾在與老師、學員一起探究第一次操作的全過程時,認真分析並解決問題規避錯誤,之後又返校繼續深造。二次學習結束後回到家鄉,楊瀾決定從縣城、鄉鎮開始,同時努力發展身邊的朋友做這項事業。每一天,楊瀾都幹勁十足。

積累經驗後,楊瀾從鄉下跑回城區,再次瞞著家人,和朋友一起找地方開了一個不到30平方米的小工作室,創業之路就此開啟。

小店終於開業,但問題也來了。楊瀾需要每天操心客戶怎麼來,客戶來了要怎麼讓人滿意,做完還要處理客戶訴求。加上每個月的房租、水電費,自從開店後,楊瀾的壓力很大。由於社會閱歷少、圈子小,親戚同學也不多,那段時間,楊瀾經常徹夜難眠,她不知道這個小店該怎麼維持下去。

隨後,她不斷觀察和鑽研其他店鋪的運作模式,並努力拓展業務。憑藉這股闖勁,楊瀾的生意漸漸有了起色,自己也克服了脆弱和敏感,變得更加堅強、勇敢。創業5年,楊瀾一路摸爬滾打,從起初的紋繡師到美容師,到現在的醫學美容顧問,都是她用心血和汗水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很快樂

如今,楊瀾在萬秀城2單元2208開了一家佳顏皮膚管理中心,從一個小作坊到現在的美容院,從一個人到現在有5個得力幹將,她的努力也得到家人的認可。現在,姐姐也加入了她的團隊。

楊瀾所走的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她卻說,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很快樂,「我天生愛一切美麗的事物,所以對未知的世界很感興趣。」

小有成就的楊瀾對現狀並不滿足,她還在不斷學習和進步。一些大大小小的培訓課,不管是免費還是自費的,她都會去學習。她始終覺得,在這樣一個大眾創新飛速發展的時代,只有自己不斷努力,超越自己,才能做得更好。

趙磊磊:崗位平凡但過得很充實

趙磊磊 職業:騎警

「誰說90後就不能吃苦,從部隊到警隊,在平凡的崗位上,我過得很充實。現在雖然是一名輔警,工資不高,但每一天我都過得很有意義,只有一步一個腳印的人生才最真實、真快樂。」

苦!曾在祖國北疆服兵役

1990年,趙磊磊出生在河南南陽的一個普通家庭,家裡兄妹四人,他是最小的。

孩子多,負擔重,趙磊磊的父母只能靠四處打工養家餬口。貧困的家境也使趙磊磊從小就嘗到了很多孩子沒有嘗到的苦,這為他今後進入社會積累了寶貴的財富。

2013年,趙磊磊響應國家號召,成為一名光榮的武警戰士,服役地點在祖國的最北疆——吉林四方坨子。

那是東北最寒冷的地方,一年基本只有夏冬兩季。夏季極熱,早晚溫差極大,蚊子又多又大,趙磊磊每天都被蚊子叮得大包小包;冬季極其寒冷,滴水成冰,晚上氣溫在零下30℃以下,白天也在零下5℃以下。白天訓練、晚上站崗,換崗後,常常兩腿都不聽使喚。

「苦」,回憶起那段日子,趙磊磊就一個字。他說,剛到部隊時,他有些後悔,但時間一長就習慣了。「部隊確實是一所大學校,條件越艱苦越能夠錘鍊人的意志,磨鍊人的毅力。」

在部隊,趙磊磊雖然吃了不少苦,但也收穫了很多,不僅鍛鍊了意志,還收穫了榮譽:連續兩屆榮獲優秀士兵和執勤能手稱號。2015年,趙磊磊光榮退伍。

累!在十堰城區站馬路

從部隊回到地方後,趙磊磊隨父母一起來到十堰。

他準備找工作時,母親出了車禍,他只得在家照顧。母親身體恢復得差不多後,趙磊磊才開始找工作。

當時,正趕上市公安交管局招聘協警,趙磊磊報名應聘,很快,交管局通知他到五大隊上班。

晴天一身灰,熱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在馬路上執勤,一開始,一天站下來,趙磊磊累得都不想走路。過了一段時間,他漸漸適應了這樣的節奏。

當了一段時間協警後,因表現優秀,趙磊磊又被招為騎警,工作待遇比普通協警要好一些,但任務和工作量比普通協警多很多。

每天騎著摩托車在北京路上來回巡邏,哪裡有擁堵和險情,趙磊磊便第一時間趕到。

每天早上6點起床,7點之前到崗,大家起床時,趙磊磊已在路上;大家下班時,趙磊磊還在路上;大家休息時,趙磊磊仍在路上。一年365天,風雨無阻,每天,光騎摩托車,趙磊磊就要跑上百公里。

甜!在平凡崗位上很充實

如今,趙磊磊已為人父,肩上的擔子和責任更重了。妻子在家帶孩子,養家的重任落在了他一個人身上。

「雖然責任重,但生活還是很充實的。」趙磊磊說,一則在交警隊工作,雖然工作累點苦點,但很有意義,因此,每天只要一上班,他就勁頭十足。

「誰說90後不能吃苦,從部隊到警隊,在平凡的崗位上,我過得很充實。現在雖然是一名輔警,工資不高,但每一天我都過得很有意義,只有一步一個腳印的人生才最真實、真快樂。」面對一些人對90後的標籤,趙磊磊說,「其實我們和70後、80後一樣,也能吃苦,也能腳踏實地。」(文、圖/記者 楊建波)

耿序東:辭去穩定工作開辦社區醫院

耿序東 職業:社區醫院合伙人

「我身邊的朋友大都是90後,他們都在為了生活為了家庭為了理想而奮鬥,無論他們是否成功,他們付出了努力,這樣就值得肯定。我希望90後能成為人們口中的『黃金一代』。」

辭職開辦社區醫院

1991年,耿序東出生在丹江口市的一個普通家庭,2013年大學畢業後進入十堰一家事業單位從事行政管理工作。步入社會後,他一直兢兢業業干好分內工作,工作相對穩定。每當有朋友表示羨慕他的工作時,他總是笑一笑回應,實際上,他的笑容中帶著一絲只有自己明白的失落。

「我不太喜歡這份工作,希望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事業。」耿序東說,從小他的性格就比較外向,並不喜歡一直坐在辦公室工作,而是希望做出一番大事業。同時,由於在十堰租房、吃飯等開銷較大,每月工資非常緊張,在別人看來很好的工作,他其實並不喜歡。

2017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耿序東的親戚準備籌辦社區醫院,正巧得知他對目前的工作不太滿意,且有一定的行政管理經驗,於是將想法告訴了他,並邀請他入股一起創辦社區醫院,從事行政管理工作。「聽到這個消息時,我也很糾結,不知道應不應該辭職。」耿序東說,醫院專業性非常強,他大學學的並非醫學專業,此前也沒有相關經驗,擔心無法勝任。

隨後的日子,耿序東經過認真考察和反覆思考,最終決定辭職和親戚一起創辦起社區醫院。

虛心學習,從門外漢變成小專家

為了儘快創辦社區醫院,耿序東開始惡補醫療衛生和醫院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知識。今年1月,經過一年多的準備,由他和親戚一起創辦的四方新城社區服務中心開始試營業,他也開始著手開展社區醫院的行政管理工作。

社區醫院新成立之初,由於周邊居民不了解等原因,就診量並不多,每月虧損嚴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讓居民在轄區內就能享受到良好的醫療服務,他每天帶著醫療專家來到周邊各個小區開展義診、免費體檢和健康知識宣講等活動。醫生在小區義診,他則拿著家庭醫生表等相關資料登門入戶,向居民開展宣傳回訪。一段時間過後,醫院就診量明顯增加,虧損情況得到極大改善。

經過9個月的摸索,社區醫院逐漸走上正軌。

「一天要工作10多個小時,下班後我還得在辦公室繼續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耿序東說,雖然社區醫院的這份工作比之前的工作更辛苦,但他感到非常充實,他很喜歡現在的狀態。

希望90後成為「黃金一代」

「不少網友說,90後一言不合就辭職,但我不認為是這樣。」耿序東說,當時,他在辭職與不辭職之間也糾結了很久,但他辭職並不是一時頭腦發熱,而是經過理性的思考,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他不後悔辭職,反而對未來事業的發展充滿了希望。

「有人說90後是垮掉的一代」,耿序東說:「我身邊的朋友大都是90後,朋友們中雖然沒有什麼大富大貴的人,但是每個人都在為了生活為了家庭為了理想而奮鬥,無論他們是否成功,但他們付出了努力,這樣就值得肯定。我希望90後能成為人們口中的『黃金一代』。」

程陽:生活雖苦但充滿希望

程陽 職業:外出務工者

「外出務工雖然辛苦,一年也只能和家人團聚一次,但通過努力,既能減少父母的辛勞,也能讓家裡的條件越來越好,每每想到這裡,我心裡就充滿了動力。今年家裡的新房也蓋好了,相信未來的日子會更加美好。」

高中畢業外出務工補貼家用

1991年,程陽出生在十堰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在一家賓館當保安,收入微薄,母親在家務農,靠賣菜所得過日子。

由於經濟拮据,2009年,高中畢業的程陽便踏入社會,為生活奔波。為了謀求一份餬口的工作,同年10月,他去武漢學習理髮,隨後便在武漢工作,一干就是7年。

往後幾年,程陽的理髮手藝越發精湛,受到許多顧客的歡迎,工資也越來越高。攢下一定的資金後,他與學習理髮時認識的同事先後在武昌、漢口等地開辦了多家理髮店。「基本工資加上分紅,我每月可以拿到兩萬多元。」程陽說,當時,武漢的理髮店並沒有現在這麼多,生意非常火爆,多年省吃儉用下來,他也存了不少錢。

2017年,武漢大大小小的理髮店加起來不計其數,競爭激烈,房租、水電等成本上升也快,理髮行業利潤越來越低,程陽開辦的理髮店也不例外。程陽告訴記者,他以前一個月能掙一萬多元,現在只能掙5000元,他住的房屋一個月租金就要1000元,能存下來的錢非常有限。

可就在那時,程陽得知,父母準備將家裡的紅磚房拆除重建。考慮到父母年紀大了,房屋拆除重建也需要大量資金,如果繼續在武漢幹下去,想要蓋房難上加難。因此,他幾經考慮,最終將理髮店股份全部轉讓給其他合伙人,回到了十堰。

為給父母蓋房花光積蓄

在十堰,程陽繼續干起他的老本行——理髮。他先後在鏡潭路等地開過理髮店,但由於店員招募、地理位置等原因,生意有些慘澹。「扣除理髮店所有開銷,每月只能賺兩三千元。」程陽說,開理髮店比上班操心,但工資卻沒上班高,他每天都是憂心忡忡的。

由於理髮店生意不好,一個從未有過的念頭在程陽腦中萌發——轉行,但轉行面臨的諸多問題也令他糾結不已。「想過開餐飲小吃店,但又怕虧本,把以前掙的錢虧進去。」程陽說,他從來沒接觸過其他行業,害怕做不好,於是放棄了這一打算。

經過一個月的反覆考慮,程陽決定繼續外出務工。今年年初,他拿著行李隻身一人外出務工。「現在每月能拿到13000元左右,除去3000元開銷,剩下的全部寄回家蓋房。」程陽說。

今年11月,靠著從事理髮、外出務工以及父母借來的部分資金,程陽家的新房竣工了。當他回家看到自家的3層樓房,十分開心。

連日來,他留在家幫助父母籌備房屋裝修事項。「房子簡單裝修了一下,已經差不多了。」程陽說,看著新房一步步裝修完畢,今年就能在新房過年,他非常高興。

希望通過努力改變生活

程陽告訴記者,過完年後,他將繼續外出務工,早日將蓋房借款還清。借款還清後,他要開始考慮婚姻大事,希望能找到心儀的女孩。

「外出務工雖然辛苦,一年也只能和家人團聚一次,可正是因為家裡條件不好,我才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努力改善家裡的條件。每當工作累的時候,我就想想家裡的父母,不一會兒心裡就充滿了動力,即便再辛苦也值得,相信未來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程陽還告訴記者,學歷較低對他找工作帶來了一定影響,目前他在查閱成人高考等方面的招考信息,今後打算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希望能順利進入大學學習。(文、圖/記者 徐國文)

王興奎:趁年輕就該去奮鬥

王興奎 職業:自主創業者

「一路走來,深知創業的不易,但無論如何,趁年輕都應去奮鬥,去拼一拼,努力過上自己嚮往的生活。不管創業路上有再多艱辛,我都要一直堅持下去。」

大三萌生創業念頭

他將想法變成現實

「今年是我創業的第四個年頭,雖然公司還在起步階段,但我會繼續做下去。」來自武當山特區的27歲小伙王興奎,是十堰吾當君莫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他的創業故事要從2015年說起。

「那時身邊的朋友都在找實習單位,但我不知道該做什麼,無意間我在電視上看到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正是這一句話,讓我萌生了創業的念頭。」王興奎告訴記者,那時他在湖北汽車工業學院上大三,暑假期間,他對於未來沒有頭緒更沒有目標,不知畢業後應該做什麼,因此,他打算創業。

然而,王興奎的決定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支持。「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在他們看來,我大學畢業後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能夠保障我的生活就行。」王興奎告訴記者,從上高中起,父母就極少管他,獨立自主的性格就是從那時養成的。那次雖然遭到父母反對,但他還是毅然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2015年7月,王興奎用行動將想法變成了現實,註冊了一家土特產實體店和淘寶店,專門售賣十堰和襄陽的土特產。

艱難創業26個月,找到了致富路

起初,王興奎的創業之路並不順利。「想要做土特產品的售賣並不容易,需要一步步考察打基礎。不僅如此,對我而言,更是一個轉型。」王興奎說,他大學學的是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對銷售和管理一竅不通,售賣的商品更是無人問津。為了儘快找到售賣方法,大四實習期間,他報名參加了電商培訓班,每天除了管理店鋪就是上課,在創業的道路上一步步摸索前行。

王興奎坦言,自己的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起步階段,因為沒有人脈和經驗導致店鋪經營不善,入不敷出,他因此吃了一個月的麵條。畢業後,沒有了學校創業基地的支持,加上啟動資金不足,王興奎甚至在倉庫里住了半年。「那時候也想過解散團隊,直接不幹了,但有時候想想,既然選擇了創業的道路,就註定不會輕鬆,也就釋然了。」就這樣,王興奎經歷了低潮期,也迎來了曙光。

2017年9月,在經歷26個月的探索後,王興奎找到了目標。「我發現十堰的黃酒很好喝,在湖北省內也很有名,但售價卻始終不高,我想做黃酒售賣生意。」王興奎說,他自己從不喝酒,卻很喜歡十堰的黃酒。萌生這一想法後,他還將黃酒寄給外地的朋友品嘗,得到一致好評。「既然這麼招人喜歡,我覺得黃酒的市場還是很大的。」就這樣,王興奎把公司成立後的第一個產品定為黃酒。

趁年輕就應該去奮鬥

為了最大限度推廣和提升品牌價值,王興奎聘請了專業的調酒師傅並註冊了商標,將產品定位在中端客戶中,並調查了用戶體驗。「一大批產品銷售後會進行回訪,對於顧客的意見會逐一收集並進行調整。」王興奎說,就這樣,黃酒的生意越做越好,一直處於盈利狀態。

如今,王興奎的黃酒生意已經做了兩年,目前做出了兩個系列10餘款不同價位的產品,解決了100多人的就業問題。除了黃酒生意,王興奎還和朋友們一起創辦了十堰走心農人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線上售賣水果。

談及創業感受,王興奎說:「一路走來,深知創業的不易,但無論如何,趁年輕都應去奮鬥,去拼一拼,努力過上自己嚮往的生活。不管創業路上有再多艱辛,我都要一直堅持下去。下一步,我將以弘揚武當養生文化為主,朝著自己創業的初衷,向著夢想繼續奮鬥。」

周一博:紮根一線點亮萬家燈火

周一博 職業:供電公司員工

「中國有『三十而立』這一說法,我希望在我30歲時,能成為一名有責任心、能擔當的男人。 」

從小立志成為電力工作者

「2016年畢業後,我便回到家鄉在國網十堰供電公司工作,到現在已經3年了。」今年26歲的周一博告訴記者,2015年,在三峽大學讀電氣工程專業的他就與國網十堰供電公司簽訂了就業合同。

「家庭因素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們一家人都從事電力工作。」周一博說,爺爺和父母都是電力工人,從小耳濡目染,從記事起就開始聽大人們討論電網維護和建設工作。填報志願時,周一博沒有經過太多思考,直接選擇了與電力相關的專業。

「小時候我是看著母親忙碌的身影睡著的。」周一博坦言,有一個場景令他印象最深,也對他影響最大。「那時我們家在陵州變電站旁的家屬樓,母親是變電站的值班長,只要是颳風下雨等惡劣天氣,她都會堅守在站內巡視設備、應對突髮狀況。而值班樓與家屬樓正好相對,晚上,他總能清晰地看到母親在值班室忙碌的身影。有時不經意從夢中醒來,發現母親還在現場操作設備。」那時候,周一博就立志要成為像母親那樣的人。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榜樣的力量造就了現在的周一博。20年後,周一博干起了與母親一樣的工作,成為變電站的一員,負責站內設備的運行和維護。

常常通宵工作,但從不叫苦

3年來,周一博一直在一線奮鬥,先後從事過輸電線路建設、變電運維等工作。

2016年,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周一博主動申請前往竹山縣110千伏懸洪二回線路工程從事建設工作。「這條線路的建設中,有40基鐵塔在無人區,而我們必須穿過無人區,沿著堵河架好鐵塔,才能把電送到最遠的竹溪縣向壩鄉。」周一博說,那時候,他多次步行前往距離山底7小時路程的塔基,幹著挖坑、立塔工作,直到一年後才回十堰。不僅如此,與京能熱電上網息息相關的垸龍線送電、改善武當山機場用電的小河變電站投運、服務漢十高鐵通行的武當山牽引站送電背後,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2017年,周一博進入變電站,做起了設備運維工作。「我們要緊盯變電站內的設備,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大面積停電。」周一博說,運維工作不需要攀爬電桿,卻需要24小時集中注意力。記者了解到,周一博的工作是上7天休7天,上班期間24小時不能離崗,需隨時做好應對異常狀況的準備。雖然常常通宵工作,但他從不叫苦。

今後要成為更優秀的人

「有時候發現設備有發熱、漏油、放電等缺陷要停電處理,但白天線路停不下來,只能安排在夜深人靜時。」周一博告訴記者,一到颳風下雨的惡劣天氣,就是電力工人最忙碌的時候,加上日常設備檢修,有時一忙就是一整夜。為了保證白天的居民用電,檢修工作一般都會安排在夜間,而這一特點,也使得周一博這樣的工作人員被稱為「零點檢修工」。

除了一線工作,周一博還嘗試學習微信編輯、攝影和文章采寫等宣傳工作,在紮根一線的同時煥發著年輕人的朝氣和活力。

「中國有『三十而立』這一說法,我希望在我30歲時,能成為一名有責任心、能擔當的男人。」在工作中,周一博總說吃苦是福,只要有空就在學習新知識。在他看來,30歲是一條分水嶺,只有珍惜當下才能成長為更優秀的自己。(文、圖/記者 楊天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8uZKG8BMH2_cNUgyhS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