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雙鉤水底情況,直接說野釣釣靈頓,這就是耍流氓

2019-07-18     認真的釣魚

漂是人在水下的眼,只要釣魚,就必須得認可這個觀點,要知道,國人留史記錄,有漂這個稱呼的器具,最早是在唐朝,可想而知,浮漂在實戰中,作用之大;自從立身漂隨著台釣在國內流行之後,各種調漂方法、思路,也是百花齊放,對於有經驗的釣友來說,博百家之長,那是越看越有味道,可是對不少新手來說,那就是越看越迷糊,比如最典型的,莫過於漂之靈鈍。

其實關於浮漂在實戰中,到底要靈,亦或是鈍,說是爭議也好,爭論也罷,反正只要提到類似觀點,那正反方觀點是各持己見,想要說服彼此,真的是非常困難,其實原因也就在於大家對浮漂靈鈍之間,如何定義,是有非常大的分歧的,這種分歧,其實就爭執的緣由,這在野釣釣友中,這種觀點更是如此。

為什麼呢?比如滑魚這個說法,最早是從競技釣、黑坑釣中流傳,對於野外水域,普遍認為是麼有滑口魚的,後來釣友們把滑口魚的特徵一一羅列,發現野外的滑口魚,其實比黑坑的滑口魚更多,因為在野外水域,意外太多,不滑口,要麼被釣走,要麼被網走,總之就是個死,那個頭稍大點的魚,幾乎個個都是老滑魚;而野釣調漂的思路,其實也是在靈鈍之間,左搖右擺,因為各有各的理。

主張調靈為主的釣友認為,想要野外釣大物,抓口非常重要,指望鈍漂死口,不是不行,機會渺茫不說,投機的因素太多,要知道,野外的大魚,長到一定體型的,哪個不是身經百戰,受傷累累,指望窩引餌釣,純抓死口守釣,那完全就失去釣大魚樂趣,甚至釣魚的樂趣也沒剩下多少;

主要釣鈍的釣友,則認為野外水情複雜,水面時而起風浪,過靈的浮漂說明鉤餌是觸底的,所以容易走水,其次,小魚總比大魚多,過靈的浮漂訊號雜,過靈的調漂思路,大小兼顧,就是個笑話,想要眉毛鬍子一把抓,最後就是漂動提竿總沒口,多來幾次,窩子都炸了,完全是得不償失麼。

且不說誰對誰錯,當然,這也沒辦法來定義誰對誰錯,只能說雙方對靈鈍的概念,都有各自的認知,就好比一方在以英寸的標準說道,另一方則在以公制公分為標準,偏偏都沒有前置前提是什麼單位,說道最後,除了互噴,也沒有辦法說服彼此,那麼,今天咱們以雙鉤觸底情況來確定靈鈍,雙鉤躺底為鈍,底鉤輕觸底偏靈,一鉤觸底一鉤躺底為不靈不鈍,以這個前提,來分析一下,野釣宜靈還是鈍。

【一】以玉米、麥粒、顆粒等不易霧化的餌料作釣時,宜靈不宜鈍,反之,以商品餌、面餌等易霧化的餌料做釣餌時,宜鈍不宜靈

野外水域,不同於黑坑、競技池的最大特點,就是魚種多樣化,與眾多樣化帶來的一個最為明顯的現實,就是體型小的魚,數量最為龐大,體型越大的魚,數量越小,非要給個形容,就如同金字塔一樣,體積最大的,就是塔尖,體型最小的,就是塔基,所以我們在野外垂釣時,用的什麼樣的釣餌,那吃口的頻率,也和金字塔是一個模型,越是粉末狀、顆粒小的餌料,被進食的頻率就越高,顆粒越大、體積越大越不易霧化的釣餌,被進食的機率就越低。

如果認可這個說法,那麼以釣餌的霧化程度、速度,來確定釣組的靈鈍,就很正常了,比如玉米、麥粒、皮筋顆粒等不易霧化,或者霧化極慢的釣餌,小魚基本上無法進食,也不願意進食,用來沉底守釣,符合底魚找食的習性,如果懸浮或者輕觸底,反而容易引起底魚、大魚的警惕。如果是易霧化的釣餌,則不然,雙鉤都托底的話,隨著餌料霧化,浮漂受釣餌拉力越來越小,子線慢慢趨向垂直,反而容易引起子線彎曲度變化,引起大魚警惕,還不如一開始就以不靈不鈍,又或者釣靈為主,至少子線變化不明顯,又因為至少一鉤上的魚餌霧化,能起到誘聚作用,效果會更好。

【二】魚口快時宜靈,魚口輕、慢、滑時宜鈍

調釣不能一成不變,最大的變數,就在魚口快慢,試想一下,魚口快而猛,如果雙鉤都躺底,魚口都是生口、死口,等魚吸食、鉤餌進嘴、刺唇、中魚,這幾個過程下來,相比較下鉤輕離底而言,不說別的,跑魚散窩的機率都大了許多,這是不難理解的,在黑坑垂釣中,為什麼搶魚多要用吃鉛大、漂尾長的浮漂,就是在放大鉤距(一般是2~3個鉤距),多層誘魚的同時,長漂尾能確保下鉤觸底,這樣雙尾中魚的機率大不說,能節省提竿起魚的效率。

但是魚口輕、慢、滑的時候,雙鉤懸底、或者下鉤觸底,帶來的後果就是漂會不停的動,但是提竿抓口空竿率會比較高,如果魚的密度大也就罷了,可是野外水域,除了鯽魚、白條、鰟鮍、麥穗等,哪有可能會出現高密度的情況,只要驚了1~2次之後,再香的窩料都誘不來魚,用雙鉤托底,子線彎曲這種較鈍的調法,就抓死口,雖然慢,但是中魚率高。

【三】魚活性足,漂訊多時釣靈,魚活性不足,漂訊少時,釣鈍

不管釣靈或者鈍,有個前提必須有魚,這裡的有魚,不是說釣上來多少魚來判斷,而是以發窩後,漂訊的頻率、跡象來判斷;不管是不是小魚鬧窩,只要有漂訊,都說明窩料或者釣餌的味型對魚來說,很有誘惑力,我們可以先釣靈試口,能抓口,多正口,那說明魚群密度不錯;如果沒漂訊,或者漂訊很少,那對應一下季節,就基本上能判斷是沒魚,還是魚的活力不足。

比如秋夏野釣,極個別的情況,如電網工光顧之後的水域,可能就沒魚,否則就算是雜魚魚苗鬧一下,漂訊多少都有點小動作,但是同樣的,有小雜魚,必然會有個體稍大的魚,根據魚情,在臨時調整,看看改鈍還是繼續釣靈;如果冬春二季,根本就不太可能有太多的漂訊,反而要以鈍來試口,哪怕抓不住口,但是總有漂訊,那都說明有魚,至少能釣;如果釣鈍都死活沒口,那根本就是因低溫,魚沒有活力,所以釣點根本就沒魚,不換釣點,怎麼調漂都白扯。

所謂釣無定法,水無常形,這並不是託詞,因為釣魚這個事,五分看運氣,五分看技術,二者缺一,基本上都沒漁獲,運氣這個事,太縹緲、空泛,也不知道如何來判斷,但是技術這個事,我們能儘可能做的細緻些,所以不要拘泥靈鈍,先判斷有沒有,然後再談雙鉤在水底的狀態,最後再來說靈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7Ytu2wBJleJMoPMe_Z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