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衣服、閒置物品如何處理?這個問題讓很多人頭疼,丟到垃圾桶太可惜,賣掉又不值錢;想捐給有需要的人,可看到街上大大小小的衣物回收箱,卻對衣物流向存疑……
有沒有讓人放心的舊衣捐贈渠道? 有。在北京「著名」的民工集聚地——皮村,有家名叫「同心互惠」的社會企業,通過面向社會公益募捐及回收籌集閒置富餘物資、在打工者社區開辦「同心互惠公益商店」進行義賣,降低城市工友的生活成本,創造就業機會,讓閒置資源再次得到有效利用,推動打工者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長度約4593字,閱讀全文大概需要8分鐘
雙十一快到了,摩拳擦掌準備「剁手」時尚新衣物的你,有沒有想過舊衣物該如何處理?
丟到垃圾桶?好可惜;賣掉?不值錢。
捐給有需要的人?可是面對矗立在大街小巷的舊衣物回收箱,你心裡卻疑慮重重:放進回收箱裡的衣服,到底有沒有送到受助者手裡?如果這些衣物落到不法商家手上,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舊物回收理念雖好,但監管不力、流向不明等尷尬境況卻讓我們萌生退意……
到底如何才能找到靠譜的舊衣回收點,讓舊衣物最大限度地發揮使用價值,幫助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群?
運營了13年的社會企業——「同心互惠」在努力給出答案,而它的創始人及服務對象,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外來務工者。
(截圖來自《中國新視野》欄目視頻「舊衣服往哪兒扔」)
「同心互惠」誕生於北京「著名」的民工集聚地——皮村,而說到它從成立到盈利再到擴展的經過,則始終離不開一位名叫王德志的外來務工者。
1995年,18歲的王德志帶著自己的相聲作品隻身從內蒙古來到北京,只為登上「春晚」的舞台。然而,躊躇滿志的他到京後才發現,作為一個沒有受過系統學習的素人,連走進央視大門的機會都難覓。
不甘心就此回去的他留在了北京,為了養活自己,他做過雜工,發過小廣告,也在水站送過水……他做過了幾乎所有可以找到的工作,但生活的艱辛沒有磨滅他對音樂的興趣,反而更堅定了他追求夢想的步伐。
2002年初,在機緣巧合之下,王德志與河南小伙孫恆相識。來北京前,孫恆在家鄉的一所小學當音樂老師,因為對藝術理想有著執著的追求,他毅然放棄了旁人眼中的「鐵飯碗」,加入「北漂」大軍。
因為有著相同經歷,同樣在北京找不到歸屬感,並深感低收入和城市的高消費是阻礙外來務工人員進一步融入城市的最大原因,兩人可謂是「相見恨晚」。
既然一個外來人在北京生活無依無靠,那麼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抱團取暖,實現夢想的可能性是否會更大?既然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枯燥無味,缺乏關懷,那麼自己是否有能力為這個群體做點什麼?
隨著兩人的思想交流和相互了解日益增深,一個想法從兩人心中萌生——何不組建一支樂隊,通過演出為和自己一樣的工人們送去關懷,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很快,他們便與另外幾個志同道合者一起組成了「農友之家打工青年文藝演出隊」(後來改名為「新工人藝術團」),開始利用業餘時間,為打工者免費表演。
一段時間後,開始有媒體關注起這支特殊的演出隊伍,「民工演出隊」頻繁地出現在新聞報道中,王德志他們也終於闖出了些許名氣。
但對於外界的稱呼,王德志和成員們其實並不喜歡,他們更希望自己和整個群體都被叫做「新工人」,而不是「農民工」。回首往事,王德志依然記得當時的心境:「我們是城市移民中一個數量龐大的群體。可很多時候,這個群體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不僅體現在經濟、物質上,也體現在文化上。他們需要自主發聲的機會和空間。」
於是,在2002年11月,這支隊伍發起創辦了公益機構「北京工友之家」,開始在生活、就業、法律援助等方面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幫助。此後,王德志和孫恆等創辦人甚至辭掉原來的工作,專職運營工人之家。演出、寫歌、建圖書館……到了2005年,他們將首張專輯唱片《天下打工是一家》的版稅7.5萬元全部用來辦了一所打工子弟學校——「同心實驗學校」。
理想聽起來很悅耳,為一個群體服務的志願讓人敬佩,但現實中,王德志和孫恆卻困難重重。因為工友之家是一家公益組織,所有的項目運營都需要自負盈虧,儘管在建立初期,就得到香港樂施會的援助,但對於這個日漸壯大的公益組織來說,這些資金支持只是杯水車薪。
怎樣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更多運營資金,讓工友之家的影響力持續擴大,幫助更多打工者呢?
在大學生志願者的啟發下,北京工友之家瞄準了「舊衣回收」領域。
對王德志他們來說,這個決定來得甚是偶然:那時他們和隨隊協助的大學生志願者在各工地演出,發現工友們普遍穿得比較差,但迫於經濟條件,無法購置質量好的衣物。於是他們便發起衣物募捐,在演出時順便將這些閒置衣服運輸、發放給工友。但工友們的反應卻呈兩極之態:有人十分願意領取這些衣物,有人卻認為發放舊衣服是一種施捨,對他們的自尊心造成傷害…… 王德志看到了工友們內心的糾結,突然萌生起「舊衣服福利超市"的想法一一將收來的衣服經過消毒處理,以每件5元以下的價格出售給工人,這樣既能維護工人的尊嚴,又解決了自己管理成本上的困難。
「北京市區里的閒置舊衣物其實特別多,工友們需求又很大,缺少的就是一個平台,加上有來自香港樂施會的支持,可行性很大。"回想起當時和團隊一起做這個決定時,王德志的語氣里依然流露著滿滿的信心。
(王德志)
就這樣,在2006年的3月份,北京工友之家創辦了一家下屬的社會企業,取名為「同心互惠」,希望通過面向社會公益募捐及回收籌集閒置富餘物資、在打工者社區開辦「同心互惠公益商店」進行義賣的方式,降低打工者的生活成本、發展移民社區的合作消費、促進社區參與、支持打工者群體各項文化教育事業及其他相關公益活動,從而改善打工者群體的生存狀況。
一切美好想法,唯有落地開花,才會結出甜美果實。確立好目標的王德志和孫恆馬上就著手準備運營:帶著「資源有限,合作消費,社區參與,互助互惠」的發展理念,他們在朝陽金盞鄉皮村同心實驗學校旁,成立了第一家「同心互惠公益商店」。
店面落成後,他們便進一步梳理公益商店的運營模式,以及確立閒置物的回收標準和回收處理的流程等。
與其他舊物回收機構不一樣的是,「同心互惠」在創立之初,就在網站上明確規定了接受衣服、床上用品、鞋子、電器、家具、書籍、玩具等物品的捐贈,並規定捐贈物要符合一定的要求,比如對於衣服和床上用品,要求不破損、不染色、不霉變、毛線織品不嚴重起球,不接收舊內褲、胸衣、襪子,物品必須能正常使用。對於鞋子,則規定必須可以成雙正常使用……
同時,同心互惠還會善意提醒捐贈者,在捐贈之前,需仔細清理,確保自己的私人貴重物品不要遺忘在捐贈物中,要將捐贈物做清潔處理,簡單分類。如果是請工作人員上門回收,要填寫物品登記表,與工作人員共同填寫並領取捐贈證明。
在回收途徑上,「同心互惠」則採用多渠道回收,具體包括與高校大學生社團建立長期關係,定期舉辦募捐活動、在如微軟、LG、惠普、聯想等公司設置回收箱、在北京市各區縣的商圈設代收點、郵寄以及通過捐贈熱線、網絡、微信平台預約上門回收等。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中,「同心互惠」公眾號還正式上線了舊衣回收小程序,讓18個省市、200多個地級市的用戶不僅能免費預約上門回收,還能更便捷地查詢附近的衣物箱跟代收點的位置。
而回收到的閒置物品,會先統一運到皮村入庫,進行必要的消毒、簡單分類,再根據質量、新舊程度、破損程度等方面進行下一步處理,所得的盈利也不用於股東分配而是用於解決社會問題,具體方式如下:
1、捐贈、轉贈:
回收到閒置物後,同心互惠的工作人員會挑選出合適的物品,捐贈給有需要的困難工友或打工子弟。
2、限價銷售,讓愛循環:
質量合格的衣物,會進入同心互惠為工友們開辦的公益商店,由商店負責人掛上同心互惠的價簽,而這些衣物的定價也有一套標準,如長褲 8 元,夏天的短袖上衣6 元,冬天的棉衣、羽絨服 20 或 30 元等,除了降低打工人群生活成本外,亦給予他們有尊嚴的幫助。此外,商店還提供工友就業機會與勞動權益幫扶等服務,店內有公益圖書角,免費提供圖書借閱,扶持弱勢群體自立、推動打工者社區可持續發展。
3、改造新生:
不合適捐贈及限價售賣的衣物則會送到同心女工合作社,讓為了照顧孩子不便外出工作的女工媽媽們對舊物進行改造,支持社區流動女性發展,讓流動兒童有一個更加溫馨的家。而經過近十年的運營後,同心女工合作社的產品也由一開始的拖把、袖套、鞋墊等升級至有著特色設計且更追求質感的電腦包、同心娃娃、拼布錢包等,不僅款式琳琅滿目,價格也很實惠,大多只需要 20~50 元。
4、環保再生:
上述途徑無法使用的物資將由環保公司回收處理,收益用於支付運營成本及幫助外來務工人群文化發展與支持流動兒童教育。
(同心互惠所獲盈餘分配)
王德志說,同心互惠公益商店每個月大概能收40噸到60噸左右的衣服,每年則能回收八九百噸舊衣物,其中40%用於捐贈和再次售賣,其餘的則只能通過改造或粉碎再生。
因此,目前同心互惠影響力最大的還是將閒置物接收、整理、銷售的公益商店。而知道同心互惠公益商店的打工者們,大多都讚不絕口,並成為最堅實的「回頭客」。
「在家具廠,女人跟男人一樣都要做搬運的活。衣服不禁穿,幾天就壞,買新的又太貴。賣二手的牛仔褲才幾塊錢,很實惠!」在皮村居住的小靜便是其中一位受益者。
另一方面,在這裡得以實現自身價值的員工對同心互惠公益商店的發展也抱有很大的期望,在皮村總店負責分揀的趙大姐說:「北京還是有很多打工的人,如果咱們商店能開到更多地方去,就能照顧更多人了,外頭東西這麼貴,望京、機場,這兒的那兒的都是打工的人,咱以皮村當中心在北京各區發展,多照顧照顧這些人該有多好啊。」
白駒過隙,時間匆匆走過13年,那塊綠底白字印著「愛心超市」四個大字,掛在同心互惠公益商店皮村總部門口的牌匾,因長時間的日曬雨淋漸漸失去了顏色,但不變的仍是絡繹不絕前來選購的打工者。更令人欣喜的是,同心互惠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進程——同心互惠公益商店出現在了北京各區,而舊衣物回收也輻射到其他省市!
從2006年3月設立了北京皮村總部開始,到2017年經整合,同心互惠已經在北京、濟南、西安共計開了10家公益商店,為40多名外來務工者提供就業機會,其中有 8 名員工還身有殘疾。
店面數量有所增加,經營管理也並不落後,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同心互惠已經建立起品牌宣傳、捐贈熱線、線上捐贈申請、上門接收服務,線下捐贈活動,包括運輸、庫房、定價、配貨、銷售、公益活動、公益反饋等基本運作及社會企業內部管理制度。
而在營收及其帶來的社會效益上,同心互惠社會企業2017年也實現了年度營業額180多萬,共計幫助社區工人降低生活成本約200萬,與北京、天津、濟南、西安在內的150所高校社團、281家社會企業單位及居民社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截至2017年安放衣物捐募箱440個,個人捐贈2000多人次。
「同心互惠」的影響力正在持續壯大,也為越來越多打工者的社區生活帶去更多可能性。
如:將募集得來的衣物捐贈給有需要的孩子
用義賣盈餘專門給工友們辦的工友圖書館
用義賣盈餘給工友們舉辦各類培訓班、知識講座
用義賣盈餘為孩子們開展活動給孩子們表達和展示的舞台
到了2018年,在成立了整整12年之際,「同心互惠」獲得了中國慈展會社會企業認證最高等級金牌的殊榮。 緊接著,2019年3月,「同心互惠」也通過了北京社會企業認證,獲得了最高等級《三星社會企業》,舊衣回收唯一金牌社企榮譽。
隨之而來的,有鮮花,也有掌聲,但對於創辦人之一的王德志來說,外界的一切讚美都不及一個打工者在同心互惠展露出的真心笑容實在。因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源於初心,也達成了初心。「一開始,我們以『新工人』的身份,靠演出和創作宣傳自己。後來,我們以『工友之家』的身份,去幫助和影響和我們一樣的人;現在,我們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可以做到在經濟上支持自己去做我們該做的事業一一讓工人群體發聲!」
聽,那首帶著千百萬打工者心聲的「同心互惠歌」正在唱響,就如其中一段歌詞所說:這裡是大家相聚的地方,這裡讓我們有新的理想,所有的愛心在這裡彙集,又從這裡撒向祖國各地……
*本文的撰寫基於網絡公開資料、採訪和桌面研究,圖片來自網絡,若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和我們取得聯繫。
Reference:
1.《十二年踐行 對待舊衣和需求 我們守護:不一樣的捐贈 有尊嚴的幫助》,「同心互惠」公眾號;
2. 北京同心互惠社工服務中心官網,http://www.tongxinedu.org/#;
3. 陳游芳,《社會企業參與舊衣回收研究——以同心互惠公益商店為例》,毛紡科技;
4. 寇青,《新工人,做公益》,今日中國(中文版)2012年04期;
5.《你捐到捐衣箱的衣服去了哪裡?真的有人穿嗎?》,中國新聞社
6. 中國新視野視頻《舊衣服往哪兒扔?》;
7.《同心互惠2017年度年報》,「同心互惠」公眾號
8.《不一樣的捐贈 有尊嚴的幫助!同心互惠10公益在路上 感謝大家在身旁!》,「同心互惠」公眾號;
9.《動動手指,一起愛心捐衣!同心互惠舊衣回收小程序上線了!》,「同心互惠」公眾號;
10. 王樂然,《王德志,給農民工辦春晚》,環球人物網;
三A三力社會價值評價體系是友成基金會研發的衡量組織社會價值的工具。從AIM(社會目標驅動力)、APPROACH(解決方法創新力)和ACTION(行動效果轉化力)三個維度來評估或考察一個組織。三A三力不僅是一個價值觀,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論;不僅可以用來作社會價值評估,也可以作為一個組織戰略梳理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