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法案」的甜頭,蔡英文能等到美國的「理賠」嗎?

2020-03-09   中國台灣網

【兩岸快評第672期】

美國國會又出了個「台北法案」,說是要協助台灣「鞏固邦交國」,「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以及增強美台經貿關係。

「台北法案」並不是個什麼新鮮玩意,早在2018年9月,由美國反華議員賈納德、盧比奧等4人共同提出。當時的背景是由於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2016年以來一連失去巴拿馬、多米尼加等多個「邦交國」,陷「斷交潮」,但該法案當年未能排入議程。2019年5月,賈納德等再次拋出該法案並於10月29日在參議院通過。前幾天美國眾議院也通過「台北法案」。不用懷疑,特朗普肯定會簽暑讓其成案。

「台北法案」是2017年以來,美國通過的一系列「友台法案」中的一個。特朗普上台以來,美國把當年裡根時代對台灣口頭的「六項保證」書面化了,通過「台灣旅行法」為美台高層互訪鋪了路,「台灣保證法」也為提升美台軍事關係破了障。可以說,「台北法案」既不是第一個,更不會是最後一個。只要美國還把中國視為「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時不時地給台灣一些甜頭是很自然的事。

然而,這些所謂的「友台法案」又能給台灣帶來什麼呢?有了「台灣旅行法」,蔡英文也只能「過境」美國,有了「台灣保證法」,台灣的軍艦去不了夏威夷,美國軍艦更不會停靠高雄港。台灣能得到的就是花大價錢購買美國的二手武器。現在,台灣的F-16V戰機成軍了,二手的「佩里」級也列裝了,M1A2坦克也訂購了,台灣儼然已武裝到牙齒了。但是,美國的專家們還是批評台灣的「兵役」體制,說台灣「沒有保護自已的決心」,言下之意,二手的垃圾武器還是買少了,要多買。台灣的民眾更沒有因為有了F-16就有了安全感,美國武器買的越多,美國的「友台法案」出的越多,他們越認為一旦發生「武統」,美國應該來救。在台灣百姓的眼裡,高價買美國二手武器,就是台灣向美國交保費,那一個個「友台法案」就是一張張保單,美國是要理賠的。

只是,台灣有點想多了。美國採取的遏制中國戰略,並不是為了幫台灣出頭,而是中國已經成長為一個世界性的強國,放眼未來,能挑戰美國一超獨霸地位的只有中國。雖然中國並沒有改變世界秩序的打算,但美國人向來看得遠,想及早把中國扼殺在成長階段。所以,美國幫助台灣增強對抗大陸的力量,並不是要幫助「台灣獨立」,而是要台灣站在美國遏制大陸的最前線,成為美國手中一張有力的「抗中牌」。所以,美國明確把台灣納入遏制大陸的「印太戰略」,把台灣作為「印太戰略」重要節點。

「印太戰略」是一張至今沒有織成的網,像民進黨蔡英文當局這麼死心塌地的為美國效勞的並不多。印太重點地區的南中國海,美國一直想打菲律賓這張牌,結果在杜特爾特那裡碰了一鼻子灰。現在美國只能赤膊上陣搞「航行自由」。但中國造島後,美國已難撼大局。如果在台海地區,沒有台灣對抗大陸的話,那什麼島鏈呀、「印太」呀大概就是廢話了。所以,美國要的就是用台灣對抗大陸,通過維持台灣一定的「國際空間」,保持台灣一定的戰力,使台灣成為「印太戰略」的支點,防止台海象南中國海一樣破了口。所以,這一個個「友台法案」,又是美國為民進黨蔡英文設定的路標,沿著對抗大陸的路往前走,你別無選擇。

台灣走對抗大陸的路,是當前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需要。但是,這對台灣來說可能是一條「斷頭路」。中美關係可能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對抗多於合作的關係,這個過程有多長,就看中國的發展。中國發展越快,這個過程就越短。當中美關係回歸合作與對抗的時候,台灣就成了一個可議價的「標的物」。請放心,只要在中美對抗期間,大陸還沒有解決台灣問題,這一幕一定會發生的。走「投美抗中」的路,民進黨蔡英文當然也有自己的盤算。這些年,台灣雖然在內部營造「台灣認同」有成效,但真要實現「台獨」,沒有美國的支持,沒有重大的國際社會機遇是不可能的,美國遏制中國讓他們看到了一線希望,他們妄圖利用美國的「用台遏中」來掩護「倚美謀獨」。

只是,歷史的劇本恐怕不是民進黨蔡英文們能寫的,對抗大陸這條路的盡頭肯定不是「台灣獨立」。民進黨蔡英文千萬別玩過頭,等美國理賠就遲了,何況,美國也賠不起!(中國台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國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