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座古墓被盜12次,珍貴文物仍保留至今,墓主用了什麼方法

2019-07-18   浩強資訊

古墓被盜是很常見的事情,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罪,這是自古以來的定律。由於顯得盜墓技術已經爐火純青了,所以正常被盜墓者提前下手的古墓,裡面的文物基本上所剩無幾,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河南的古墓防盜措施做得相當到位。

被盜了12次了,裡面的珍貴文物依然保留至今,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個墓主人到底用了什麼樣的防盜措施。

2005年春節前夕,河南省一個村子的村民在春節的炮竹聲中還聽到了其它的爆炸聲,後面隔天才知道原來是耕地被人炸開了,出現了很多的洞穴。當有關人員趕到現場查看後,心裡猜測這可能是盜墓的行為,這地的下面或者有古墓,後來第一時間展開了挖掘。

沒想到真的在這個耕地的下面發現了郭莊楚墓。請示過文物局有關領導同意後,專家們馬上對這個地方展開了搶救性的挖掘修復。

專家們在挖到下面後不禁感慨,這個墓地的主人用心良苦,雖然核心墓葬區的陪葬品被盜了不少,但是我們依然在這裡出土了1000餘件珍貴的文物,可見它的防盜還是很成功的。

很多人肯定很好奇,換做平常的古墓,被盜一次就基本上被洗劫一空了,這個,墓已經別盜了12次了,竟然還能有這麼多珍貴的文物?這當然是因為墓中獨特的「防盜系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這是一座積石積沙墓,你們想一下,依靠以前的技術,想要成功在一個厚度超過10米的細沙中打盜洞,這顯然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再者,這個墓主人非常聰明,他還在沙子裡面放了很多比較重的石塊,這確實是讓盜墓賊難以下手。

我們都知道古人「視死如生」,他們希望自己死後的生活質量不要下降,至少要和生前持平,所以才會追求厚葬,眾多的陪葬品也是為了滿足他們的生活需求而已,我們在郭莊楚墓一號墓出土的文物有青銅禮器、樂器、酒器、兵器、車馬器、洗浴器等,由此可見這個主人生前過著非常奢華的生活,而且也側面發映出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工藝水平都非常高。

考古專家告訴我們,在戰國之前,墓葬是不封土的,我們從地面上根本就區別不出來,所以根本就無需防盜。

到了戰國後,人們開始流行用封土起冢墓。從這個知識點上來看,這就說明我們對古墓的防盜技術是從戰國後才出現的,這個點在幫助我們判斷郭莊古墓年代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依據。

現在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專家們認為這個死者應該是屬於春秋晚期戰國早期那個時代的,也就是楚國這個國家的人,從他墓中的陪葬品來看,這個死者至少是個貴族身份,即便不是楚平王之孫,墓主人也是和楚王室有極密切關係之人,綜合各種資料看,墓主人極有可能是楚王孫一級人物。

那這個死者為什麼防盜意識會這麼強呢?其實是因為春秋晚期,經常發生戰亂,盜墓活動猖獗,另外也會發生一些政治報復事件。

專家認為死者可能是在生前看著祖輩陵墓遭人盜掘,內心感慨萬分,所以想著比較長遠,也希望自己死後的墓地不要受驚擾,於是才想方設法地設計防盜的措施。若是按照這個古墓的設計原理的話,估計有盜墓高手加入了該墓的設計隊伍中。

若是所有的王公貴族的都有這麼強的防盜墓意識,估計盜墓者就不會這麼猖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