窠臼詩、諷刺詩、打油詩怎麼解釋,各自的發展前景如何?

2019-06-29     梧桐樹邊羽


這三種詩在劃分上屬於不同範疇。

什麼是「窠臼詩」?

「窠臼」就是老套子。那麼所有按部就班,不出新意的詩都可以歸入「窠臼詩」,寫格律詩吧,形式墮入窠臼。寫山水、田園、心情、愛情、戰爭、離別吧,意境上依然不脫窠臼。因為幾千年下來,文心同感,能寫的前人都寫盡了。

創新,哪裡那麼容易?

所以,要說所有寫舊體詩的都是「窠臼詩人」,也沒有問題。可是當下的那些現代詩,形式、意境、感情活躍浪漫,毫無窠臼,但同時正因為沒有規則,讓人無法判斷。客氣一點稱為「創新詩人」,其實就是隨心所欲,甚至亂來。

作為當代人,合理繼承前人優秀寫作體裁,算不算墮入窠臼?這其中有一個比較難把握的度。我們就用平仄格律來舉例吧,要創作近體詩是必須遵守格律的,這已經被很大一部分人視為窠臼了。可平仄格律只是創作近體詩的一種工具,學會使用了,就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語病,保障音律的完美。但是因為格律只有四種基本格式,在這四種基本格式之外是否就不合理呢?

當然不是,所以才有古體詩的存在。

這個度就在於創作者的把握,當我學會了平仄格律,但是格式限制了我當時用詞,而在那個位置出律並不影響詩句的通順,那就無所謂啊。這種情況是現實存在,而且非常多的。

在格律之上,遊刃有餘,自古以來,多有為之。

我們是否就突破了這個「窠臼」呢?是的,但是是建立在我們完全了解這個窠臼的問題所在。

至於那些並不真正了解平仄格律,純粹隨心所欲,能保證詩句的通順也沒有問題。

但是你沒入「窠臼」,就不存在打碎「鐐銬」,別把自己看得太高。哼幾句順口溜,心滿意足就可以了,千萬不要自以為是「新文體的創造者」,「格律鐐銬的突破者」。

很多事情自己開心就好。但是要別人認同,就不能只管自己開心就好。

所以,「窠臼詩」這個東西並不好區分。你就算三、五字分行,不押韻,我都可以說你墮入了「梨花體」的窠臼了。

關鍵是如何在窠臼中更合適地表達自己。詩以言志,在合適的時候用合適的句子抒發了最貼切自己感情的句子,就是好詩。管它是不是「窠臼詩」?

諷刺詩其實就是諷喻詩

諷喻詩在歷史上大量存在,甚至在早期就是詩所存在的主要功用。

《詩經》就是早期統治者下去收集民間的詩,搜來做什麼?就為了整理文化?當然不是的。在當時,詩歌作為反映民間疾苦和百姓態度的一種形式,為統治者所借鑑、發現問題,進行思想和政治上的改革、變動。

統治者收集、制定、宣傳詩,方便王侯與百姓之間的交流、統御,也方便王侯之間的溝通。像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談判都是引用《詩經》的句子。詩在當時就是起著這麼重要的功用,類似於早期的內參。諷喻詩自然是大量存在,而且也是必須存在的。

如《詩經》中的《碩鼠》,就是藉助碩鼠來罵貪婪的統治者,更有甚者,如《國風·鄘風·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這可算罵得狠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這人老鼠都不如,幹嘛不立馬去死?」

這簡直都不能算諷喻詩,直接就開罵了。

後來隨著國家機器的建立,王朝獨裁的形成,各種統治方法的疊出,特別是戰爭、武器出政權的思想的出現,詩歌就逐漸失去了原有功用,但是區別於用來娛樂調情的詞,詩還是高大上的朝堂之作。而詩的諷刺功能就變得隱晦起來。一個是王朝權利集中,地位尊卑凸顯;另一個就是因為文人本身素質提高。

比如韓翃的《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首詩寫得極其優美,後兩句卻明里暗裡諷刺宮中和王侯家並不遵守寒食節禁火的規矩,這是一種優雅的、隱晦的諷喻。

詩以言志。諷喻也正是詩人感情的一種流露。

這種類型的詩很多很多,即便是到了當代,也還是有很多,只是更加隱蔽,更加私人,難以像古人一樣敞開表露心跡。這和社會環境、政治環境有莫大關係。

或者也可以這麼講,除了那些歲月靜好的詩,其它情感的詩好像發展空間都不大了。

因為詩歌本身就是感情的宣洩。歲月靜好是一方面,風雲激盪也是一方面。只不過「和」之社會,並不需要大家來風雲激盪罷了。

​打油詩

打油詩更是超出所有分類的一種存在。不管是古體詩、近體詩、現代詩、窠臼詩,不管你寫什麼,只要流俗了,帶著那麼一點點幽默和風趣,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打油詩」。

其實打油詩寫好也不容易。通俗,詼諧,機心。要成為一首好的打油詩,這三者還真缺一不可。我們來看一首比較有名的:

王梵志:饅頭詩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這裡面也都是大白話,但是將人比作饅頭餡,將墳墓比作饅頭,是有機心的佛教知識暗藏的比喻,同時讓人體會到「一人吃一個」這種看破天命不可違的幽默感。

這是很好,很標準的打油詩。同時還有許多格調不高的打油詩,以低俗為樂趣,以髒字為口標,那些作品即便在打油詩類,也是下品。

三者前景

窠臼詩會一直存在,也能出好詩,會有很多真心喜歡中國古典詩歌的人進入窠臼,再突破窠臼,這些人才是古詩的真正繼承者。

諷喻詩前途渺茫,至少在現在看來是這樣。因為社會不需要,沒有生存空間,自然會隱匿。

打油詩倒是越來越多,因為幽默和接地氣是普通老百姓用來釋放自己的一個途徑,其實就和俗語、諺語、順口溜是一個道理。而且好的打油詩,可以在滑稽、有趣的掩飾下反映一些問題,這也算是一種出口。

再次說明,這三者的區別不是平行的,而是交錯的,互相覆蓋的。

總的來說,寫諷喻的內容會越來越少,而其他的無論格式窠臼、意境窠臼、通俗打油、幽默打油都會一直存在甚至壯大。

因為人人都有詩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tJzMGwB8g2yegNDmR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