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湛江35歲的陳先生經營海鮮買賣,自己也愛吃海鮮、喝啤酒,11年前就發作過一次痛風,但當時只是隨便吃了點藥對付一下。
大概3年前,陳先生的身上開始長「痛風石」,每天不管多熱都只穿長袖出門。去年3月,他右腳踝關節出現小傷口,隨便處理了一下,誰曾想越來越嚴重。
11月中旬到省二院就診時,經檢查,除了臉部、手腳、臀部的痛風石外,右腳踝關節的痛風石更是大如雞蛋。
如今,痛風石已經把骨頭破壞掉了,傷口嚴重感染,腳趾也快斷掉,醫生會診時建議截肢,但考慮到患者年輕,就先保守治療。
現在啊,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像陳先生這樣的痛風患者真的不是一個半個。我們經常聽到某某某年紀輕輕就痛風,也經常聽到某某某因為痛風不能吃海鮮,不能吃牛羊肉。
為什麼痛風患者越來越多?我們該做什麼才能預防痛風發作呢?別著急,下面我就跟大家詳細講講。
首先,飲食結構不合理、久坐不動的工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內環境,誘發代謝紊亂,增加了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腎功能不全等疾病的發生風險。這些疾病看似與痛風無關,但它們通過影響尿酸的吸收與排泄,升高血尿酸,直接或間接的誘發痛風。
舉個例子,肥胖容易導致胰島素抵抗,升高胰島素,較高水平的胰島素會增加尿酸的吸收,發生高尿酸血症的風險增加;還有血脂高的患者體內酮體生成量增多,酮體會抑制尿酸的排泄,從而升高尿酸,增加痛風的風險;尿酸主要經腎臟排泄,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易導致腎功能損害,或已經發生了腎功能異常的患者,尿酸排泄減少導致升高尿酸,增加痛風發病風險。
其次,長期進食高嘌呤飲食,如海鮮、動物內臟、肉類、高濃縮肉湯等食物,也會增加痛風發病風險。除此之外,經常飲酒,愛喝蜂蜜、果汁、碳酸飲料的人也更容易患痛風。
綜上所述,痛風患病率之所以逐年增多,除開與遺傳因素外,還與飲食結構不合理、不良生活方式、合併的基礎疾病有關。
(1)避免攝入較大量的高嘌呤食物,如海鮮、啤酒、燉湯,豆製品可適量吃;
(2)避免引起血尿酸波動的飲食行為,如飲酒,酒後由於代謝酒精需要排泄水分,導致血液中尿酸水平增加,容易引發尿酸鹽結晶,引起痛風發作;
(3)避免手足低溫,低溫容易引起血液中尿酸鹽溶解度下降,尿酸鹽結晶析出,引發痛風;
(4)平時注意多攝入具有促進尿酸排泄的藥食同源食物,如薏米、菊苣、車前草、茯苓等利尿性質的藥材。
「問上醫」-來自古城西安的醫生團隊,為您分享科學實用的健康知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