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文物這件事,盤龍區一直在行動!

2019-12-12     盤龍MoreLife官方號

2018年10月,盤龍區文化和旅遊局依託盤龍MoreLife平台推出「我在盤龍修文物」系列活動,以「文化+旅遊」的模式,在全省首推了古建築修繕研學之旅,盤龍區文管所的專家老師首次帶領市民走入修繕現場、了解古建築的修繕工藝及過程。

保護文物這件事,盤龍區一直在行動!

「我在盤龍修文物」系列活動

為期一個月的系列活動,共帶領200餘名文物及古建築愛好者參觀、了解了10個盤龍區轄區內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古建築,涵蓋了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讓更多市民感受到盤龍歷史文化的深厚內涵,從而更加關注盤龍文化的傳承及文物的保護,以文化自覺提升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


「我在盤龍修文物」系列活動

如今,一年時間已經過去,據盤龍區文管所工作人員介紹,那些正在修繕的文物已經陸續完工驗收,將以更好的面貌呈現在大眾面前。盤龍君當然要第一時間帶大家去一探究竟,走進盤龍文物,走進盤龍歷史,看古蹟、聽故事,感受生活在盤龍的幸福。

龍頭街11號傳統民居

— 雕梁畫柱的「一顆印」 —

龍頭街115號民居始建於民國,是典型的老昆明「一顆印」建築,由正房、過廳、前院南北廂房、後院南北廂房及前後院天井組成,窗花雕刻精美。

修繕前的龍頭街115號民居

修繕前的龍頭街115號民居屋頂長滿雜草,門窗破舊,樑柱上的部分花紋已經模糊,有的掛落已經沒有實體。

修繕中的龍頭街115號民居

修繕團隊在修繕過程中,對照資料中的圖片對很多損壞的地方進行了一比一還原,採用的工藝也是傳統工藝,不含任何現代化技術。

現在的龍頭街115號民居

現在的115號民居已經修繕完畢,走入其中溫暖明亮,窗框的雕花精美絕倫,由內到外都充滿歷史感。現在這裡不僅有助於從更深層次理解傳統民居的精神和內涵,更對後人研究雲南地方建築特色提供了重要依據。


陸子安宅院

—中西合璧的私人別墅

陸子安宅院建於民國時期,磚木結構,立面元素豐富。系時任雲南省財政廳廳長陸崇仁(號子安)為躲避日軍轟炸而建的別墅之一。


修繕前的陸子安宅院

陸子安宅院的建築是以牆撐梁,修繕前整個屋架已經垮塌,但宅院平面布局及建築牆體保存較好,舊時風貌尚存。

保護文物這件事,盤龍區一直在行動!

修繕中的陸子安宅院


陸子安宅院的修繕也是採用傳統工藝,牆體磚塊之間用的是和原本一樣的特殊泥漿,粘力極強又不失環保。過程中又一層層剝離牆體進行研究,還原了本來的色調。

現在的陸子安宅院

現在的陸子安宅院可以說是一座小清新的別墅。你難以想像在那個時代就有這麼前衛的配色,淺灰色的磚瓦和深藍色的門窗,看起來好像沒有舊社會的痕跡,但是內部中西合璧的構造,一下子就讓人找到了年代感。

文明街11號歐式宅院

— 古典華貴的歐式宅院 —

歐式宅院是典型的三房一照壁式二層樓房,建於1922年,整體建築雕樑畫棟,掛飾精美,做工非常考究,雕刻工藝精湛。原為滇軍旅長歐陽永昌所建私宅。

修繕前的歐式宅院


歐式宅院的前身是盤龍區文化館,歷代以來的修復都不完全,以至於有的地方已經沒有原來的風貌了,又因為一直為政府使用,整體保護較好。

保護文物這件事,盤龍區一直在行動!

修繕中的歐式宅院


針對歐式宅院主要做了揭頂維修,在修復頂部的同時又要保護珍貴的手雕木門和法式彩繪玻璃,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現在的歐式宅院


現在的歐式宅院很輕易就能辨別出來是舊時期產物,繁複的雕花和無處不在的西式復古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築結構結合在一起,穿行其中能感受到西式貴族與古代千金的一種奇妙融合。而歐式宅院的建築價值、文化積澱也越來越珍貴。


截止到2019年,在盤龍區文管所的努力下,盤龍區轄區內的近10個文物點已完成了修繕,這項工作不僅讓盤龍區的文物再次「重獲新生」,更可以最大限度地將文物長久地保存下去,為後世留下珍貴的遺產。在即將到來的2020年,盤龍區文管所將繼續進行轄區內文物的發掘、整理和保護工作,讓轄區內的人民群眾更加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讓在盤龍生活的人充滿自信、充滿幸福。



主辦/盤龍區文化和旅遊局

策劃/信息島傳播&鹿鳴文化

執行統籌/陳昉

審/潘璇 賈傑

文/張倩

圖/李凱毅 張倩

編/賈傑

設計/張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n70_G4BMH2_cNUgyg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