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邱吉爾是石油的「再生父親」?沒他的決定,石油上不了軍艦

2019-12-11     廁讀大歷史


很長時間以來,不少人呼籲人類放棄石油等化石能源,轉而使用太陽能、氫能之類的清潔能源。我們今天不討論哪種能源更好,只說石油進入人類社會的歷史。仔細算算,除了古代小規模使用「野生石油」製品之外,其實石油、汽油成為正式能源的時間不過百年,當年要不是邱吉爾的一個大膽決定,石油進入人類社會的歷史還得靠後。

掰指頭往前數100年,20世紀共發生過3次公認的石油危機。每次鬧石油危機都堪稱是對世界經濟的一記重拳,毫不誇張地說,石油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沒有石油,車跑不動、塑料製品一概沒有。

雖然人類社會現在離不開石油,但在石油最初被開採的時候,卻是一個「鐵板凳」隊員,根本撈不著出場的機會,被煤炭壓得死死的,石油地位的轉變,得從160年前說起。

咋咋呼呼的早期石油市場

1859年8月27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企業家艾德溫·德雷克(Edwin Drake)離上吊只有一步之遙了。公司的最後一名投資者給他寄了一封信,內容很不溫暖,直接說:如果你再找不到石油,就收拾東西回老家吧。信里的用詞很克制,沒有破口大罵,但德雷克感到了對方的怒火。

艾德溫·德雷克(Edwin Drake)

好巧不巧,第二天德雷克的鑽井打到了21米深的地底,石油噴了出來,他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挖到原油的人。當時,石油主要的用途是當燈油,用以取代昂貴的鯨油。開採石油的第一個受惠者不是人類,而是鯨魚。

艾德溫·德雷克的油井

賓夕法尼亞挖出了石油,經濟逐步有了好轉,比如當地有一個皮托耳鎮(Pithole)就富了起來。1864年時,這個小鎮只有不足50名農民。開採石油後,只1年時間,人口就增長到1 萬,還建了幾十家酒店和兩家電報局。

然而,表面上的繁榮全是泡沫,又過了一年時間,皮托耳又荒廢了,因為人們發現石油雖然看上去很唬人,但實際還是沒有煤炭好用,石油慢慢地淡出了能源市場。

皮托耳鎮(Pithole)

邱吉爾的救命決定

1911年,一戰爆發前夕,歐洲各國相繼加入軍備競賽的遊戲,時任英國海軍大臣的邱吉爾憂心忡忡,整天為戰艦的燃料發愁。

當時,英國軍艦一直使用來自威爾斯的煤炭,威爾斯的煤,口味正,煙少,特別合大英戰艦的口味,然而,軍艦總是帶著個煤窯一樣的倉庫,不僅擠占空間,還要額外配置鏟煤工,效率不高。

邱吉爾於是看上了伊朗出產的石油,這種黑乎乎的東西,雖然有一定安全隱患,但能量密度高,可以提高軍艦航速,不會額外占用軍艦空間,能讓大英軍艦再多加幾門炮。最終,思來想去,邱吉爾選擇了石油作為英國皇家海軍的合作夥伴。

邱吉爾

邱吉爾拍板之後,英國財政部立刻購買了英波石油公司(Anglo-Persian Oil Company)的大量股份。這個公司後來就成了大名鼎鼎的BP公司(英國石油)。邱吉爾的決定,不僅造就了能源界的巨頭,同時也開啟了全世界大規模使用石油的序幕。

英波石油公司(Anglo-Persian Oil Company)

如今的石油

自從邱吉爾下定決心給大英海軍補油後,經過100多年的發展,石油已經成了全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它提供的能量,比核能、水力和其它再生能源加起來的發電量還多出一倍。

石油也造就了一個個超級大財團,比如沙烏地阿拉伯的國營石油公司(Saudi Aramco)的資產,就比蘋果或者谷歌等科技企業高出一大截,以至於人們形成了「石油財團=土豪」的印象。

然而,也有些人看出了石油帶來的問題,委內瑞拉前石油部長鬍安·阿方索(Juan Alfonzo)早在 1975年就咒罵石油是「魔鬼的糞(devil’s excrement)」,並警告說人類「會溺斃在其中」。

邱吉爾

使用石油就像吃沒有剝殼的皮皮蝦,好吃卻扎得滿嘴血。雖然人們知道石油是一把雙刃劍,但它的地位依然穩定,為什麼?因為方便,能量密度大。

以汽車舉例,1升汽油(石油的產物)所蘊含的能量約等於60千克電池儲存的電能。開燃油車,只要把汽油加進油箱,人們就能離開加油站,但如果開電動車,充滿電池所花費的時間可不短。所以,短期內人類還是離不開石油。

從無人問津,到制霸全球,石油靠邱吉爾的一個決定快速上位,可以說邱吉爾就是石油的再生父親,叫邱吉爾一聲爸爸也是理所當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m9L9W4BMH2_cNUgYAt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