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安徽金寨的這位男子,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

2019-10-08     視覺金寨



說實話,我決定報名參加徒步珠穆朗瑪活動,是一個偶然的決定。

那天午休時間,微信上蹦出一條全國招募"徒步珠峰東坡"的信息,這樣的信息單從標題上看就把我刺激到了,早些年雖然因為工作自駕去過藏區幾次,可是想朝拜珠峰的願望一直沒有實現,現在機會來了,豈能錯過!

我騰的一下由躺在沙發上到坐在了沙發上,毅然決然地從網上報了名並當即交了定金!儘管60歲已是主辦單位要求的年齡上限。




參加徒步珠穆朗瑪活動是在"三沒有"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即:"沒有和家人溝通,沒有徵求親戚朋友意見,沒有向組織上報告",就這樣決定了!顯然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衝動性。我這大半生做出的一些重大決定,大多是在這樣"三沒有"情況下做出的,儘管吃了些虧的,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說歸說,臨行前,我還是去看望了定居縣城的老母親。父親兩年前去世後,母親身體差了很多,多次對弟弟妹妹說:"你們的爸爸走了,我也老了,以後你們得聽哥哥的!"這句話,對我而言,是囑託,更是責任。

見到母親我沒敢告訴她我要去西藏,要去世界上最高的山坡走走。我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我準備去西藏布達拉宮一趟,看看能不能攬點寺廟維修的活做做。母親82歲了,耳朵聽力已經下降到幾近聾的程度,聽出大意是我要出差,於是嚴厲地對我嚷道:"你多大了?!這麼熱的天,跑那麼遠,你熱壞身體怎麼辦?孩子還沒成家、園子裡一大攤子人要你養!"


母親是最了解兒子的。她知道我決定了的事難以改變,她也知道,我在"三沒有"情況下擅自做主的事兒,十有八九還是做成的,除了婚姻,除了老來回老家務農……但是她老人家該說的得說到位,她這是盡責,也是母愛的表達方式。

我把母親的話當作叮囑,帶著對珠穆朗瑪的朝聖之心,一個人啟程了。


人生的路註定是單行道,要一個人去走的。不管是千里單騎,還是萬里自駕,無人能替代你完成。這一點我是從15歲當兵離開老家那一天起就已明白了的。

這一次也不例外。從合肥乘飛機到成都,到三夫戶外用品專賣店把承辦單位開出的徒步珠峰所必需的裝備買齊後,一個人背著行囊飛到拉薩,與來自全國各地的隊友們會合。


到拉薩已是午後,我把行裝背包往酒店一放,顧不上吃飯,獨自朝布達拉宮走去……

撇開布達拉宮的政治與宗教背景,就是那山一般的巨大建築,是值得去朝拜的。我從布達拉宮右前方的白塔走起,圍著龐大的聖殿、與眾多朝拜的人群逆向而行,一邊走一邊用手機拍下聖殿各個角度的照片,還有接踵而至的朝聖者的姿態與表情……

手機里行走記錄顯示:圍繞布達拉宮轉一圈,正好是8000步,我心裡冒出岳飛的"八千里路雲和月"這一豪邁的詩句來……


拉薩只是此次徒步珠峰東坡各路英雄好漢的會合點,珠峰東坡坐落在日喀則市定日縣境內。因此,到達拉薩的第二天,我便跟隨團隊向日喀則進發。

在去日喀則的途中,承辦方特意安排我們到山南市浪卡子縣看了羊卓雍措湖。羊卓雍措湖與納木錯湖和瑪旁雍錯湖並稱西藏三大聖湖,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絕藏南。

然而,羊卓雍措湖畢竟湖面海拔已達4,441米,如果你被她的美貌所迷惑,大呼小叫、手舞足蹈、興奮不已那就出問題了,因為我在給大伙兒拍照的若干個一蹲一起間,已是氣喘吁吁、耳鳴頭疼,領教了美麗外衣下的無情與兇險……


去日喀則的途中還經過了江孜古城。江孜平均海拔也是4000米左右,境內最高海拔為7191米。

位於縣城中心的宗山,既是江孜人民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歷史見證,又是現今唯一保存完整的舊西藏宗政府建築遺址。電影《紅河谷》就是在這裡拍攝的。我是團隊中唯一利用停車間隙走到宗山遺址腳下拍攝古城堡的隊員,回到車上時,我已經上氣不接下氣了……可想宗山勇士當年抗禦英國侵略軍時是拿命在抗爭啊!


在江孜宗山上車前,我匆忙拍下路邊一位老拖拉機手,從這位硬漢堅毅的眉宇間和稀疏的鬍鬚里,我仿佛讀懂了江孜何以成為英雄之城。

徒步珠峰的序幕是在日喀則市定日縣拉開的。出發前一天,主辦方安排團隊朝拜了著名的扎什倫布寺。


扎什倫布寺全名為"扎什倫布白吉德欽曲唐結勒南巴傑瓦林",意為"吉祥須彌聚福殊勝諸方州"。位於西藏日喀則的尼色日山下,是日喀則地區最大的寺廟,與拉薩的"三大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合稱"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四大寺,也是中國著名的六大黃教寺院之一。

主辦方在啟動儀式前特意安排朝拜扎什倫布寺,顯然有祈佑此行吉祥平安之意,於是我建議全隊在寺廟的紅牆下合影留戀。由於沒有專業攝影師隨行,我的提議自然由我來執行摁快門的任務,故合影里沒有頭亮的一位。


出發前,藉助自拍法器我和隊友們拍下了這張照片,從幾位的表情看,貌似有幾分興奮,又似乎信心滿滿。直到這時我並不知道,徒步珠峰的路上將面臨怎樣的挑戰與考驗?


通往世界屋脊的路,究竟有多難?只有親身走過才知道。


可以說通往珠峰東坡是沒有路的,只有氂牛和馬的蹄子踏出來的痕跡,再一個線索就是走在前面的人登山杖在崎嶇坎坷的石縫裡戳出的小釘眼兒。


 

氂牛和馬邊走邊拉下的糞便及其氣味,也是後面的人可以當作尋路的線索。


 

當然,最大的困難不是道路崎嶇坎坷,而是缺氧!雖然前兩天行走的山路只有十幾公里,翻越山峰的海拔高度在4000~5000之間,由於缺氧導致高山反應,每向前走一步都是艱難而痛苦的,10幾公里的山路居然需要10幾個小時才能完成,平均每小時走不到一公里。


 

高反嚴重的隊員,幾乎每走幾米,得用登山杖支撐著喘上幾口氣,然後再向前挪上幾步……上圖中兩名隊員這樣的姿態是虔誠、謙卑,還是無奈之下的本能?正確答案是後者。


 

這是一位來自廣東的醫生,年齡比我小几歲,在隊員中算是大齡隊員。他在緩過勁來後說出了我的同感:"未曾想到一天十里路走得如此艱難,如此疲憊不堪。"


 

這位從法國匆匆趕回國的姑娘,由於還沒來得及倒時差就跟著隊伍出發了,結果高反毫不留情地給以顏色:頭疼、嘔吐、臉腫、嘴唇發紫……用她的話說:"走到想哭,走到絕望……"


這一位來自青島的兄弟,第一晚和我同住一頂帳篷。由於他因故未能按時報到,啟動儀式當天才匆匆趕上隊伍,等於是從渤海的海平面直接拔高到5000米的高原,沒有一點適應緩衝的時間,出現嚴重的高反也就難免了,他十分痛苦的撐到營地,領隊一量體溫,38度!無奈,第二天遺憾下山。

這位細心的小兄弟居然發現我一大早在帳篷里擤鼻涕擤到頭暈,因而他下山後還通過電話讓他熟悉的一位資深戶外隊友注意關照我,他的這個電話令我感動。


我這個熊樣,也絕不是裝出來的。

第一天高反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我以為自駕到過藏區,征服5000米高度不會有問題,因此出發後背著行囊、掛著相機,慌前忙後,像個戰地記者似的。事實證明我錯了,自駕和徒步攀登是兩碼事兒,我走到不到當天一半的行程,高反襲來,速度馬上降了下來,開始落伍到"傷兵"隊列,舉步維艱,寸步難行……


嚴重時我感覺能站穩了喘上幾口氣都是舒服的,平生第一次感受到生命受到了威脅,我幾乎癱倒在石板上,腦子裡浮現出父親臨終前兩天在病榻上的樣子:痛苦、無奈,絕望、奄奄一息……


 

這個時候,領隊小風見我體力不支了,從包里取出兩支葡糖糖注射液讓我喝下去。小風旁邊一個17歲的藏族小伙見我年紀大,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話對我說:"我幫你背包,"我說:"謝謝!爺爺到營地後給你錢,"小伙子當即回答:"爺爺,我不要錢!"

或許是葡萄糖起了作用,或許是小伙喊這一聲爺爺,給了我一股力量,我站了起來,堅持向當天的營地走去。

之後的幾天裡,小伙子背著我的包,不時地在我身旁喊道:爺爺加油!


有領隊的關心,有藏族小伙的熱情幫助,我的精神有了"迴光返照"般的感覺,鼓起勇氣站了起來,向著目標繼續前行。


可以說隊里所有人都很清楚,朝聖的路上即使遇到再熱心的幫助,路,必須得靠自己堅定信念一步一步往前走,腿長在自己身上,希望就在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每天的帳篷營地就是當天的希望,翻越高山埡口,穿越峽谷沼澤,遠遠看到藏民兄弟為我們搭好的帳篷時,那感覺和紅軍看到了延安寶塔沒有什麼區別。


我想,在珠穆朗瑪那樣的惡劣環境下,能支撐我不放棄,堅定的走完全程,朝聖珠峰固然是一種神往和信念,而一路所見的頑強生命給予的開示與加持,無疑也是滿滿的正能量。


啟動儀式那天早上,來自上海的一個姑娘,可能是因為水土不服導致拉肚子,身體虛弱,來自廣東網名叫"6豆"的醫生大哥和另一位隊友站成人牆,為其遮陰。這一幕令人讚嘆:再強的太陽紫外線也射不穿人間的真情啊!


這是此次活動的幾個組織者,論年齡都是八零後、九零後,領隊"不二"今年才24歲!他們來自陝西、吉林、廣東等不同地方,帶領來自全國各地的戶外探險運動愛好者,在世界屋脊上體驗生命的深度與高度,由衷的為他們點贊!


 

來自上海的一對情侶,雖然走得非常艱難,幾乎每天都是最後走到營地,但他們不拋棄不放棄,一路相互攙扶,相互鼓勵,堅持走完全程。在為他們拍照時,雖然消耗了一些體力,可我相信我拍下的每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美好瞬間值得他們回味和珍藏。


這位藏族馬幫的兄弟,雖然語言不通,每天途中見到我都會伸出他的大拇指,他的笑容沒有一絲的虛情假意,給人溫暖和力量。


 

為我背包的藏族少年的背影,讓我想到他輕描淡寫的告訴我,他和幾個小夥伴爬到過將近8000米,對少年的話我將信將疑,但我肯定他和我少年時一樣,對大山外的世界充滿嚮往……


站在路邊看我們爬山的藏族大娘,和善慈祥,她的笑容是世界上所有啦啦隊應該學習的。


 

暑假中的藏族小姑娘背著竹簍爬到山上去采什麼?她們在海拔4500米的高度,有說有笑,如履平地。


這位網名叫"山的誘惑"的隊友來自遼寧,他是帶著一壺老酒上山的。幾乎所有人都告誡他,高原不宜飲酒。而他我行我素,每頓飯都要咪上幾口,以致自備的酒喝完了,就喝藏地的青稞酒,有滋有味,斷頓不斷天,表現出東北漢子的豪放與倔強。下山後我從網上看到一段話,顛覆了"高原不宜喝酒"的論斷,貌似懂醫的這位網友說,高原上少許喝點酒,反倒能幫助活血,增強抗缺氧的能力。


氧氣雖然稀薄,愛情浪漫情深。


四小天鵝以雄鷹展翅造型來闡釋燃燒的青春


雪山下的晚餐是由圖中間的藏族大廚掌勺完成的,眾口一辭:好吃!


我們進藏那天剛出生的小馬駒,三天後居然跟著媽媽一起翻越海拔5000米的大山,儘管所有隊友見了都嘖嘖稱奇,讚嘆不已,可是馬的主人顯然心中有數,甚至覺得天經地義。


據說剛生產的母馬為徒步珠峰服務五天,可以掙到近3000元,小馬在哺乳期,必須跟著母親,而走路的事只能小馬自己邊走邊學了。


我們這些旁觀者雖然同情不已,卻也幫不上任何忙,只能在途中遇到時撫摸一下小馬,以示疼愛。


 

可是小馬對我們反饋的是無所謂,它寸步不離媽媽,餓了便吃奶,有空便睡覺。天生就在"餓了便吃,睏了便睡"的境界裡。


就在我們驚嘆出生三天能爬山的小馬時,從珠峰東坡下來的最後一天早上六點,馬隊里又一匹母馬在帳篷營地生產了!由於既定的出發時間是九點,剛出生三個小時的小馬居然顫顫巍巍地跟著隊伍也出發了……


小馬行至距它出生的營地不到2公里的一個陡坡處,由於石縫狹窄,稚嫩的小馬蹄被絆了一下,導致小馬失去重心連翻幾個跟頭摔到了陡坡下的亂石堆里,老馬撕心裂肺的嘶鳴起來!在山下目睹這驚險一幕的來自深圳的隊友"橄欖"驚訝的雙手捂臉,一時失語……

人們都以為小馬摔死了,可是當小馬的主人把小馬抱回老馬身邊時,小馬居然趔趔趄趄地站住了,有驚無險的跟隨在媽媽後面繼續前行,一直走到十幾公里外的目的地。


命大的小馬駒,頑強的小生命!


 

消息傳到隊伍里,隊友們都驚訝不已,當這對母子經過徒步隊伍時,大家都讓開路,向這位英雄的母親和它勇敢的孩子致注目禮……


 

在珠峰東坡這樣的特定的環境里徒步,馬和氂牛的耐力是驚人的。如果認為它們天生不累,那是不地道的,我在途中觀察了氂牛和馬翻越埡口時,嘴裡流著很長的哈喇子,肚子像一個皮質風箱一樣在急促的鼓動著,看得出,它們一樣很累。但是它們馬不停蹄,一往無前。


當然也有犟牛,情緒不好時,會不從主人的安排。犟牛犯犟之時,也是它受罰之時:我看到主人喊來兩個人,把牛角控制住後,使勁把牛頭扭到90度,這時,犟牛就屈服了,乖乖的接受裝鞍馱物。


當牛做馬不是它們的過錯,它們是人類馴服的工具。


 

其實主人並沒有揚鞭催促它們,所有的主人只是吹著它們聽得懂的口哨,主人的口哨不停,它們的腳步不歇,偶爾發生它們所馱的物品偏移了,失衡了,它們會站住示意主人重新擺放一下,調整平衡後繼續前行。


當牛做馬雖然成了它們的天職,人類應該成為它們的朋友才是,它們為我們辛勞了一輩子,在它們喪失勞動能力死去後,應該給它們以厚葬,而不是把它們宰了吃肉,這樣才不失人性的善良與厚道。


 

在徒步珠穆朗瑪的過程中,牛馬精神給我們以鞭策和鼓勵。而立秋時節高原上的各種頑強生長和熱情開放的花草植物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和生命力的感染。


 

山東的小白,走得再累,一看到山花爛漫,她總是如沐春風,笑容滿面。一路上從未見她沮喪,也未聽見她有一句怨言。


來自杭州的中學美術老師金潤,儘管身體單薄,走得吃力,但不影響美育工作者的"好色"與"沾花惹草"。

他每天都要向遠在倫敦的妻子早請示晚彙報,可是徒步第三天,他把手機弄丟了。他說那個下午是他情緒最低落的半天,晚上借隊友手機向夫人晚彙報後當即釋然。


 

這位網名叫"小嬌"的姑娘走累時索性趴在地上一邊拍攝一邊休息,賞花歇息兩不誤。


這位來自雲南的資深戶外,總是不聲不響地融於花草之中,獨享他的那份美好與愜意。


當我發現自己的影子投影在如織的草地上,心裡想起那段歌詞:

也許有一天 我老無所依

請把我留在 在那時光里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離去

請把我埋在 在這春天裡 春天裡……


 

一周時間的徒步珠穆朗瑪,在辛苦與快樂交織中度過。到達珠峰東坡前,誠實而又嘴快的藏民就實話告訴我們:雨季里幾乎不大可能見到珠峰的全景,能看到一點也就是運氣了。

我們的運氣還是好的,最後一天早上,我們看到了"偶爾露崢嶸"的珠峰,儘管只是短暫的一瞬。除了珠峰,我們還有幸看到了珠穆朗卓峰和馬卡魯峰等7804~8463m高度的山峰。震撼之後,無憾而返。


其實做為一次人生的挑戰,做為一次生命的體驗,我們每個人都已站在了人生新的高度之上。雖然一紙證書,只是一個記錄和證明而已,可是每一個領到證書的隊員高興得像兒時領到學校發的獎狀一樣興高采烈。


是的,做為一次人生的挑戰,做為一次生命的體驗,我們站在了人生新的高度之上。

其實,我們的人生時常處於缺氧狀態,回頭看看人生走過的路,真是應了佛祖釋伽牟尼對人生本質的定義:苦!既然苦是人生的本質,我們能做的就是在苦中堅持,在苦中尋求當下的力量,把自己努力度過苦海。

難忘此行,不虛此行。

更多金寨資訊趣事請關注頭條號(視覺金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lA_q20BMH2_cNUgCw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