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3月10日發布2021年2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223.6萬億元,同比增長10.1%。此外,2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36萬億元,同比多增4529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7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8392億元。說簡單點:上個月貸款,M2,社融規模,全部都在增加。M2可以理解為貨幣供給,社融可以理解為貨幣需求。而社融的定義是:境內非金融企業和住戶,從金融體系獲得資金的活動。所以我們可以得知:在剛剛過去的2月份,貨幣投放挺「火熱」的,M2增速突破了兩位數,無論跟一月份環比,還是跟去年同比,流動性都不算差。按理說,貨幣流動性增加,樓市必然是要有反應的。因為企業主們只要拿到錢就會千方百計的「保值增值」,房子成為了不少人的固有手段。但奇怪的是,貨幣高增的同時,樓市卻在「收水」。
最近,銀保監會高層直接點名,稱房地產依然是經濟最大「灰犀牛」,矛頭直指炒房客;在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下降,防止投機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的基礎上,中央銀行今年再次實施了「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並為每家銀行規定了每家銀行的「房地產貸款餘額比例」和「個人房貸餘額比例」。另外,今年以來,房地產企業也開始實施「三紅線」。對於資產負債率,凈負債率和現金短債比不符合標準的開發商,將被限制融資規模。因此,儘管實體經濟中仍然有很多「水」,但流向樓市的「水」卻被嚴格把控。
與歐美市場的貨幣泛濫相比,我們仍有很大的餘地。 自去年四月以來,LPR的報價從未下調過。 當別人把能牌出完的時候,我們只要能把樓市給摁住,讓貨幣精準滴灌進實體經濟,局面就對我們越有利。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0159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 有一句老話是「飽帶乾糧晴帶傘」,經濟越強,就越應該主動剝離房地產的金融屬性。 央行的目標很明確:擺脫土地財政的慣性思維,減少金融體系對房地產貸款的依賴,這會是我們不能錯過的關鍵「趕超」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