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兩會專訪」
局長們對市民關心的民生、
熱點問題一一回應
快來看看局長們是怎麼說的?
市農業農村局局長 鍾壽寧
亮點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2019年,我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9315戶113587人全部脫貧,31個市級重點鄉鎮、380個貧困村全部摘帽。3個省級重點縣,2個已經實現退出,剩下的連城縣已通過市級初審,預計可如期實現退出。
以「精準責任到人、精準『兩不愁三保障』、精準穩定增收、精準長效機制」等四個精準做好脫貧攻堅工作。針對返貧現象制定長效機制,根據調查了解,已脫貧但不穩定的重點對象全市有1161戶3500人、邊緣戶92戶280人。下一步,將逐戶分析風險所在、逐戶制定幫扶措施、逐戶明確幫扶責任人,確保重點對象穩定脫貧,確保邊緣戶不返貧。
亮點二:聚力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抓試點,培育典型示範
2020年重點抓好5個省級鄉村振興重點縣、12個特色鄉鎮、110個試點村,21個市級鄉村旅遊試點村、35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試點村建設。
建立領導掛鉤聯繫重點縣、特色鄉鎮、試點村制度,實行110個試點村駐村第一書記(科技特派員)全覆蓋。
全面開展110個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村莊規劃設計編制工作。
抓重點,完成主要任務
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對照三年行動方案,全面落實廁所革命、農村垃圾、農村生活污水、農房整治、農村飲水等「一革命四行動」整治工作。
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圍繞「7+3」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八大珍鮮干」等特色產品,加快推進「紅古田」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園等一批基礎性項目建設。繼續實施「五千工程」,力爭創建農產品標準化示範基地34個、產地初加工中心45個、「一村一品」示範村40個。七大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力爭達到830億元。
加強鄉村治理暨鄉風文明。推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促進鄉村治理、鄉風文明。
抓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創新鄉村振興工作機制。實行項目化管理、工程化推進、工程包模式。年度目標任務項目化推進,市縣兩級建立項目儲備庫。以縣為單位統一捆綁打包項目,形成項目工程包,採用EPC(工程總承包)模式進行統一設計、統一施工。
市民政局局長 張亮春
亮點一:「精準」兜底
重點整治「關係保」「人情保」「錯保」「漏保」等問題。
低保對象進行覆核認定,梳理排查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建檔立卡貧困戶、困難老年人、困境兒童、城鎮困難職工等群體,總計約16萬人。
清退出不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5100人,新增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10228人。
目前,全市低保對象共4.85萬人,覆蓋1.57%戶籍人口。2020年,全市民政部門將緊盯困難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持續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聚焦特殊困難群體,精準識別,力爭做到一個不錯、一個不漏,實現應保盡保。
亮點二:補短板 提升構建養老服務
2017年市委部署養老服務補短板工作以來,全市上下積極推進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信息為平台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編制了全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累計投入養老服務補短板資金10.67億元;
將照料中心和農村幸福院建設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引進專業養老服務組織開展「網際網路+養老」服務,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質量大幅提升;
全市有各類養老機構134個,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達到41.9張,城鄉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94%。
2020年,我們將繼續抓好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在全市建設一批照料中心和居家養老服務站;抓好建成養老設施運營管理,把建好的養老服務設施交由專業養老服務團隊運營;深化醫養結合,加強與衛健、醫保部門協作,推動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合作共建,實現養中有醫、醫中辦養。
亮點三:打通養老「堵點」 消除「痛點」
頂層設計更加科學
我市成立了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各職能部門合力推動試點工作。
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顯著提升
全市已建老年人服務照料中心73個、覆蓋了87.88%的中心城區街道和鄉鎮;
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135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100%,其中有82個服務站按三星級照料中心標準得到完善提升;
鄉鎮敬老院拓展成為農村養老服務中心46個,建制村全部建有農村幸福院、老年人活動中心、服務站等養老設施。
專業養老服務組織參與養老服務
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一批養老服務專業化組織,整合各類資源,持續深入開展菜單式服務,切實增強老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獲得感、幸福感。
2020年,全市民政部門將持續做好試點各項工作,努力打造全國欠發達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山區地市改革試點的創新示範市。
(閩西日報記者 梁熙 劉菲菲/文 陳律全/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W8LgG8BMH2_cNUgwtR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