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掃描·事件」萊陽梨文化對萊陽社會生活的影響(三)

2019-12-08     內刊主編



萊陽梨文化對梨鄉民俗的影晌

數百年來,萊陽梨農長年累月跟萊陽梨打交道,春夏秋冬與梨相伴為友,世世代代靠梨謀生致富,精心侍弄,從不懈怠。萊陽梨成了梨農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了梨農們的心靈深處和情感世界。在祖祖輩輩與萊陽梨相守相望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了一些傳統習俗。這些習俗或寄託了梨農們的美好願望,或展現著梨農們的生活情趣,世代相傳,延續至今,成了萊陽民俗的突出特色。

正月初九祭梨神同其他地方一樣,梨鄉萊陽也有春節占歲的習俗。正月初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穀日、初九是瓜果日、初十是蔬菜日,哪天天氣好就預示著當年什麼旺盛豐收。梨農們對初九瓜果日非常重視,許多梨農要舉行祭祀活動。

他們準備好祭祀用的餑餑、水果、酒和香燭,來到自家的梨園,擺好供桌,焚香燃燭,叩拜上天和梨神,禱告心愿,祈求一年裡風調雨順,梨果豐收。這一習俗延續了三四百年。


梨木磕子在梨鄉還有用老梨樹木製作面磕子(模具)的習俗。膠東一帶素有七月七製作巧倮兒的民俗。巧倮兒是用白面製作的麵食,小的核桃大小,大的一擦長,扁扁的,有魚形、雞形、狗形、梨形、桃形等各種動物瓜果形狀。將和好的白面按進刻有各種圖案的木製磕子裡,磕出來,放到鐵鍋里烘烤,直到巧倮兒外皮脆硬微黃,才算熟透。熟透的小巧倮兒用粗白線穿成串兒,掛在小孩子們的脖子上,又好吃、有好玩。

在梨鄉,面磕子外形大多像鯉魚的形狀,所以被稱作魚兒磕子,圖案多種多樣。魚兒磕子多半是梨木製作的,也有桃木的。梨木質地細緻,不易破裂;顏色暗紅,配上動物瓜果圖案,精緻美觀,就像一件件藝術品。更重要的是,梨木有種特殊的清香味道,用梨木磕子磕出來的巧錁兒就格外香甜可口

2014年6月,膠東面磕子被認定為煙台市民間習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整理:唐風新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V-f6W4BMH2_cNUg8-F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