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窩裡橫,出門慫」的性格是怎麼來的?原來和父母有關

2019-10-28     親子溝通如何說

作者:桐桐媽


上周六,我和閨蜜帶著孩子約下午茶,兩個人許久未見有著說不完的話題,兩個孩子玩的也特別盡興。

吃晚餐時,只見她家女兒一直就像只小綿羊般乖巧,坐在自己的餐位上安安靜靜地用著餐,說起話來也輕聲細語,你若多看她幾眼,她還會羞澀地躲到媽媽身後。相比之下,我家桐桐就像只野生猴子般,在自己的餐位上一會坐著,一會躺著,時不時還要鑽餐桌肚去「騷擾」一下閨蜜家的孩子。

期間,我就一直忍不住誇讚:「妙妙真乖啊!就像個小淑女呢!」

尚未聽我夸完,閨蜜便一臉生無可戀和我訴苦道:「她呀!在外乖得很,人見人夸。在家的時候,我簡直要被她磨瘋了,曾幾次我都被她氣到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你不知道,這孩子在家的時候,太難帶了!說出來別人都不信!」

聽她這麼一說,我竟有種家家都有本難念經的感覺,她家娃應該就是典型的「窩裡橫」。

這類孩子有什麼特徵呢?

就是在外聽話乖巧,甚至有些膽小畏縮,在陌生的環境會習慣性躲藏在大人身後,一副老實巴交本分人的樣子;

在家的時候,就會和父母各種對著干,愛發脾氣愛頂嘴,稍不滿意就會撒潑打滾,儼然一副小霸王派頭。

這種兩幅面孔的架勢,讓很多父母頗為頭疼,心想如果寶寶能均衡下家裡的「橫」和外面的「慫」該多好啊!凡果必有因。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著這種「窩裡橫,出門慫」的雙重表現呢?

原因一:天生的敏感界限感。

這個不單指孩子,就是成人也一樣。在熟悉的環境里會比較自如、輕鬆、放得開,特別是在自己家裡,更是可以毫無壓力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面對陌生的人和事,會變得拘謹、謹慎、不自在。

「窩裡橫,出門慫」的孩子,內心其實是孤獨和害怕的。

原因二:家人無節制的寵溺。

以前總覺得只有祖輩才會格外寵溺孩子,可現在發現不僅如此,很多年輕父母也加入「寵娃大軍」。或處於補償心理,他們總會對孩子的需求無條件滿足,習慣將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孩子成了說一不二的「權威人士」。

想要新玩具,爸媽不買?一哭二鬧准得到。

想吃零食媽媽罵?躲到奶奶後面准沒事。

時間一長,孩子便習慣在家裡橫行霸道,想要什麼東西,哭鬧就有效;怎麼橫都不要緊,因為總會有人護著。

原因三:孩子缺少應有的交際。

這類孩子習慣了家庭的小團體生活,家裡每個人都以他為中心,一旦走進一個陌生的環境,便會變得無所適從,他們不懂得如何與人交際,更不懂交際規則。

在家是集所有寵愛於一身的小王子或小公主,出門只是路人孩子一名。

在家哭哭鬧鬧想要幹什麼都可以,出門這招可變得不好使。

離開家庭這個「舒適圈」,難以融於新環境,便表現出退縮和畏懼的心理。

原因四:受父母影響。

有的父母自己就是這般做事風格,在外溫文爾雅、知書達理、控制情緒,一回家就肆無忌憚、隨心所欲、毫無顧及,久而久之,孩子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耳濡目染也會學會「窩裡橫」,認為在外面應該有所克制迎合規則,回家就能自然釋放情緒。

既然知道了原因,也就能順藤摸瓜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那麼,家有一個「窩裡橫」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做:

首先,在家建立明確的規則。

愛孩子不等於要寵孩子。真的愛,應該是原則和克制的,這樣才能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優化的能量包。無底線的寵,只會讓孩子的未來走的越來越窄,成為他們前進的絆腳石。

和孩子說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即使是在家也不例外。

桐桐一度對商店裡的兒童小零食「欲罷不能」,她不敢和我提太多要求,但是只要和奶奶或外婆一起去,回來時準是大大小小零零散散一大堆。

後來,我就這個問題非常正式地和她來了一次談話,每次去逛商場只能買一樣東西,超過一樣東西,我就會懲罰她,之後2次去商場都不能買任何東西。

幾次下來後,她便學乖了,即使家裡人再怎麼勸說,她都不會多要一樣東西。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事在我們家都是有明文規定的,比如看動畫片一次只能看20分鐘,到點就要關;哭鬧撒潑打滾要幹什麼事,堅決不可能,有什麼要求好好說等等。

給孩子明確清晰的行為規則,才是對他最好的愛!

當然,這中間有個環節很重要,就是家中的老人應該和父母保持一致的態度,這樣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其次,多帶孩子出門,不隨意給他們貼標籤。

當孩子面對陌生的人和事表現出畏懼的時候,千萬不要試圖強迫他們一下子變得落落大方,而是不急不躁、循序漸進,否則,只會適得其反,讓他們更加變得恐懼社交,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多帶孩子出門,可以是每天晚飯後,帶著他們去小區的公園裡玩會,既能增加戶外體育鍛鍊,又能收穫小友誼,何樂而不為。

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缺點,總會毫不留情一頓亂貼標籤,什麼「膽小鬼」、「小無賴」、「不懂事」等等,長時間在這種評價中成長,他們真的可能真的就會朝著你指的那個方向去成長。

最後,教會孩子如何表達和發泄情緒。

孩子為什麼會經常大哭大鬧?除了他們覺得這招有用以外,還有就是他們表達能力有限,想不到更好的辦法去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

當孩子發脾氣時,我們不要急於阻止,可以先嘗試理解和接納孩子,抱抱他,安慰他:「媽媽知道你不開心了,你現在很難過對不對?」,在安慰時幫助孩子辨別情緒,意識到自己情緒的存在,然後緊接著,堅定地告訴他:「想通過發脾氣達成某種目的,我是堅決不會答應的,稍後,等你心情平復一點後,你可以找我聊聊你的想法。」

就這樣,保持耐心,慢慢引導,並堅決執行規則,然後靜等花開吧!


作者簡介:桐桐媽,一個可愛女孩的媽媽,頭條號簽約作者。

本頭條號擁有27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育兒交接棒)一起,致力於通過線上線下課程和活動,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提問,專家一對一解答育兒疑問。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Q7WEW4BMH2_cNUgtVy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