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蓮河紀行丨合水縣馬蓮河下游:保護「綠水」留住「青山」

2019-12-24     掌中慶陽

慶陽網訊(記者 李馨怡 )穿過環縣、慶城縣,馬蓮河水一路奔向合水縣縣川流域。合水縣呈山川相間地勢,子午嶺縱貫南北,全縣人民居於塬面之上,馬蓮河支流分為東西川河繞城而走,流經固城、吉峴、板橋、何家畔等鄉鎮。

何家畔鎮趙樓村坐落在下游馬蓮河邊上,初冬時節,這裡道路平坦整潔,水碧天藍,或淸或淺的水流在陽光的折射波光粼粼。

然而,兩年前的趙樓村並不是這般景象,不斷塌陷的溝頭因為土質疏鬆而坑坑窪窪,進出村子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

58歲的村民趙武濤在何家畔塬上住了一輩子,對於家鄉的變化深有感觸。「以前家門口都是危崖,每逢下雨山上的土便跟著雨水跑,田裡的糧食都保不住,家裡時常淹水,鄉親們既盼雨又怕雨,日子過得很糟心。」

2017年,由水利部確定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黃土高原塬面保護項目正式開工,群眾賴以生存的塬面和耕地得到了保護,困擾鄉鎮多年的街道排洪和部分村組農戶的排水問題得到了解決,水土保持工程、防汛工程、民生工程和鄉村微景觀工程等一個個惠民項目落地生根。何家畔塬面保護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政府保塬填溝,建壩收水,治理溝道,改善了村組交通條件,居民點和鄉村道路排水暢通後,群眾出行方便了,農產業也得到了保障,各種惠民政策相繼實施,大夥日子過得很舒坦。」趙武濤感慨道。

據了解,黃土高原塬面保護項目從2017年10月全面開工建設,到2019年4月中旬,共完成固溝保塬工程8處,搶救侵蝕溝8條,涉及何家畔1個鎮,趙樓、產白、何家畔、顯頭4個行政村,農戶2278戶,農業人口8609人,保護塬面面積98平方公里。兩年來,完成建設資金1402.44萬元,整治面積4.91公頃。新建溝頭防護工程9處,溝邊埂2010米,下溝排水工程9處,排水管道1184米,排水明渠10757米,消力池6座,配置農田砂石道路2585米,修建澇池4座,豎井工程9座,蓄水池3座,栽植水保林3.2公頃,種草2.27公頃。

塬面塌陷導致水土流失嚴重,一下雨,大量的泥沙湧入河道,讓馬蓮河支流變得渾濁不堪,給河道治理帶來危害。「以前,塬面塌陷泥沙入河,下游的水很渾濁,河堤無人治理,夏天氣味難聞,雨季里忙於澇災,一年四季與水爭鬥。」村黨支部書記魏俊傑說。

為此,合水縣全面實行河湖長制,建設了鄉鎮污水處理廠,加強境內河流水污染聯防聯控,提高縣考河流斷面監測頻次。從今年9月起,河流斷面實行月監測制度,縣級、鄉級、村級河長不間斷巡河,加大水質監測監管力度,實現了河流無垃圾堆放、無違章建築、無污水直排。

時值農閒,村口平整的崖面下,新修的淤地壩還未開始蓄水,保潔員王辛濤正忙著清掃落葉。「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村民們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環保被提到了鄉村基礎建設里,村上有7名貧困戶當保潔員,專職負責清理全村及河道邊的垃圾,每周都有輪休,務農的同時,每年都有1萬元的收入。」

合水縣水保局副局長張維告訴記者,通過兩年時間的集中治理,何家畔塬98平方公里的塬面土地得到了充分保護,建設過程中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村建設、道路交通等鄉村項目建設,與群眾日常生活中排水需求統籌起來綜合考慮、系統謀劃,基本達到了「塬水不下溝、溝頭不延伸、溝岸不擴張、溝道不下切」的目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OpeOG8BMH2_cNUgla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