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263 篇 原 創 主 文-
回望過去的40年間,中國城市正在迅猛「長大」,最典型有如深圳,從「小漁村」躋身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成為我國最具活力的城市。
(深圳,改革開放中最為成功的城市和經濟特區之一,它因發展迅猛而被稱為「一夜崛起之城」,其發展速度被稱為「深圳速度」。)
哪怕是中西部城市,人口和面積也是成倍地增長,當然也有極個別的例外,雲南福貢縣匹河怒族鄉知子羅就是其中之一。
知子羅是個很特別的村子,它是當地人口中的「碧江」,也是旅行者傳說中的「廢城」,曾經是怒江州州府,如今卻像是一座被時光遺棄,停留在了上世紀80年代的「記憶之城」。
被時光封存的縣城——知子羅,圖by56文化網
我們去看看,知子羅都經歷了什麼?
一、好地方
知子羅坐落在怒江東岸碧羅雪山的一個山腰上,可仰望成群的雪山,亦可俯瞰奔騰不息的怒江。
這裡是知子羅,圖by愛在怒江
它處在那麼高的山坡上,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山高路險,離開了主要公路就交通不便的小地方。
但又有誰能想到,在這片不大的土地上,曾經在長達上千年的時間裡是作為茶馬古道上重要的驛站和怒江峽谷最初幾個為數不多的集市之一的存在。
沒想到知子羅會成為怒江流域的核心城市,圖by《中國自駕地理》
一千多年前,氐羌的一支烏蠻部落後裔從瀾滄江跨越碧羅雪山,到達知子羅繁衍生息,他們稱為「怒蘇」是碧江怒族的起源。
而同為烏蠻部落後裔,居住在高處的傈僳族會來到這個集市趕集,他們用傈僳語稱讚它「知子羅」,意思是「好地方」。
碧羅雪山,圖by駱中華
由於知子羅所在地的重要性,民國成立之初,雲南地方政府派遣怒俅殖邊隊進駐這裡,並在此設置了「知子羅殖邊公署」。
圖by刺刺
1949年,中國怒江特區工委派出代表與碧江當局談判,談判成功,怒江和平解放,知子羅雖然地處高黎貢山深處,但卻是怒江地區最早解放的地方。
在這之後,依山傍水的知子羅一度成了怒江流域與內地交流的重要地區 ,今天在曾經的碧江縣政府辦公樓外面,仍然能看見一塊碧江和平解放談判地遺址暨中共怒江特區工委駐地的紀念碑。
遺址紀念碑
住在高黎貢山西面的獨龍族,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的民族,在新中國政府發現他們之時,他們的社會結構還處於原始農耕生活,住茅草屋,披僅能遮羞的獨龍毯,食不果腹,人口稀少。
高黎貢山,圖byVIP會員·許冬冬
共產黨來到獨龍江之後,獨龍族人民的生活極大改善,用上農業機械,住進了可以擋風避雨的石板屋,吃飽穿暖能發展,不再是那被外族肆意欺負的弱小民族。
59年前,獨龍族女人在織麻布,(1960年,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派楊光梅前往獨龍江畔獨龍族聚居的村落拍攝),圖by楊光梅
獨龍族男子出獵前集合,圖by楊光梅
獨龍族如此,在知子羅繁衍生息1600多年的傈僳族、怒族等其他民族亦是如此,1.47萬多平方公里的小小怒江州有22個民族。
大山深處的靈魂歌者——福貢縣傈僳族,圖by男足網足今已
這麼多的民族能平等友好、和諧包容地共處於人居耕地稀少的怒江沿岸,與新中國政府的民族政策分不開,也與被稱為「好地方」的怒江州前州府所在地——知子羅的直接領導分不開。
二、物是人非
然而好景不長,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隨著怒江江邊公路的開通,先是州府搬遷到現在的六庫,80年代的那次意外更是徹徹底底地改變了它的命運。
這場州府搬遷想來也不容易,圖by《中國自駕地理》
1983年,縣城東面出現了一次小的滑坡事故,不過這場小事故卻使得居住在山上的居民人心惶惶。在這之後,有地質學家推斷:今後知子羅會有大面積的滑坡現象。
於是,1986年碧江因會有「地質災害」撤縣,轉眼間,知子羅從存在了近百年的權利中心變成了一座「廢城」,仿佛一位風光一輩子的老人終於還是經不住歲月摧殘,退出了矚目的舞台。
知子羅所處的地質地貌容易發生山體滑坡,圖by橡樹攝影老派客
用了近一年時間,1987年8月,碧江縣撤縣搬遷工作才全部結束,在撤縣的那一年,特意從大理請工匠打造的縣城新景觀,準備用作圖書館的八角樓剛剛竣工,結果還沒來得及放進一本書就空置到了現在。
後來這裡成為知子羅村,當然也就沒有能比這八角樓更氣派的房子拔地而起 。
八角樓一角依舊是30多年前的感覺,圖by冬林
與八角樓相隔不過一條街的便是昔日的工人俱樂部,如今大字牌匾都還在。
可容納千人的電影院才放了3天電影,就此沉寂下來,縣城的進修學校才搭起2層支架,還沒安上門窗就全拆了。
所以在大多數人看來,知子羅是一個能看到中國過去的地方,並不是很寬的街道把縣城一分兩半,兩邊有八角樓、縣委大院、衛生院、電影院、小禮堂、烈士陵園等等。
當年喧囂熱鬧的工人俱樂部如今大門緊鎖,圖by《中國自駕地理》
當時住在知子羅的一些村民被安置到臨近縣城中那些青磚灰瓦、結構牢固的大樓裡面,所以位於主街道的一片居民區不少房屋早已荒廢。
現在的知子羅沒有班車、沒有銀行,亦沒有通訊公司,無人看管的牲畜在每條小巷上閒庭散步,空無一人的知子羅小學早已沒有了生源而被撤銷。
知子羅小學的牆上還有巨大的毛主義語錄,圖by於rum
街道上空空如也、靜的出奇,唯有極具時代特徵的建築和牆上的標誌性畫像、語錄時刻提醒著我們,知子羅曾經擁有著繁榮與熱鬧,也不禁讓人唏噓歷史的無常多變。
三、故鄉
也許今天在知子羅,唯一有些許人煙的時候便是每周末的禮拜時間,在傍晚的落日餘暉前,虔誠的人們在怒江著名的教堂里朗誦著美妙的唱詩。
在神的庇佑下——知子羅教堂,圖by云云南南007
在縣城搬遷之後,這麼多年過去了,知子羅差不多沒什麼新建的房屋,究其原因還是經濟不發達以及這裡的人身上那種知足常樂的精神。
由於先前的預言沒有如期到來,一些守舊和故土難離的人就陸陸續續地搬回來,享受著碧羅雪山的美景,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適應不了山下的繁華。
仍有少量的村民住在知子羅,圖byxywxh1950
當時在知子羅留下的房子都算是上好的建築,也許再多住個幾十年都不成問題,於是人們一邊勞動一邊誦經,如果嫌這地方太小了,外面的世界便是新的落腳點。
事實上當年很多人就是這樣想的也這樣做了,女孩子出去之後就遠嫁他鄉了,而男孩則大都會回到知子羅,這裡的土地可以讓他們不用擔心飢餓。
當年的新樓已斑駁破舊,村民又搬進空置許久的房子,圖by歐洋的視界
當然由於人多耕地少,除了出工勞作,要富裕還得用點腦子,做點生意或者其他事情。
知子羅目前大概300多戶、1000多人口,人均耕地不到一畝,貧困戶眾多,青壯年外出務工的多。
如今的知子羅就是一個小山村,圖by雲嶺先鋒
在當地也沒有什麼土特產,有的也是和大多山區一樣,核桃是主要特產,玉米則是主要的農作物。
而離知子羅僅5公里的老姆登村,近幾年有了政府大力扶持,漸漸地有了幾家客棧、小餐館,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
老姆登村周圍環境對在城市待久的人來說無疑是充滿魅力的,圖byxywyh1950
來往的遊客則像是一群匆匆過客,走在寂靜的街道上,看著一座座時間凝固,充斥著時代性的建築。
時光倒轉,仿佛仍是30多年前,知子羅小學的牆上至今還有著毛主席的語錄和畫像,八角樓前「提高警惕、保衛祖國」的口號依然醒目。
在這裡總能見到這些口號,圖by《中國自駕地理》
如今只有在知子羅的主要街道才能回味一下這座曾經怒江州府的喧囂、繁華,而那人來人往的縣城老街道早已經物是人非,不變的是對面的群山和被時光封存的記憶。
在雲南各地工作生活的老碧江人,他們經常還會回到兒時生活的知子羅看看,儘管那並不是每個人生養成長的地方,但畢竟是故鄉,有血濃於水的情感,還有難以割捨的親情。
碧江縣舊照,圖by大饕餮
就像李榮浩那首《老街》中唱著的:「回頭望一眼 已經很多年的時間,透過手指間看著天,我又回到那老街,靠在你們身邊漸行漸遠......」
途經知子羅的路線路,製作@《中國自駕地理》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駕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自駕地理,對話框回復「入群」
更多精彩內容/線路,歡迎戳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