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價上漲!看台州肉製品企業是如何熬過2019年的

2019-12-16     台州樓事

今年,老百姓的「菜籃子」里,最沉甸甸的莫過於豬肉。對於豬肉價格持續上漲,消費者、養殖戶、經營戶可以說各有各「招」:比如,有些消費者減少豬肉的購買量,有些養殖戶加快了養殖場的轉型升級,有些經營戶則囤起了豬肉,希望低買高賣,而對於以豬肉為原材料的食品生產企業來說,處於供應鏈的下游,對於他們來說,今年就一個字:「熬」。


多數處於虧損狀態


「今年豬肉的採購價一度漲了3倍,大多數以豬肉為原材料的食品生產企業都處於虧損狀態。」日前,浙江黃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休閒食品分公司的副總經理梁文川說。


梁文川告訴記者,他們公司主要生產肉鬆(豬肉鬆、牛肉鬆、魚肉鬆),既給貝因美、英氏等知名品牌代工,也有自主品牌。由於他之前抓住了兩個機遇,果斷入貨,才讓企業在產量縮減一半的情況下,得以不虧損。



據了解,該公司此前採購的豬肉價格為22元/公斤,今年9月份,採購價上漲了60%左右,10月15日後,豬肉價格暴漲,達到了60元/公斤。而梁文川在3月份採購了幾十噸的國內豬肉,9月底看到豬肉價格有所波動,當時進口豬肉的價格比國內價格低30%左右,又果斷地以48元/公斤的價格採購了50多噸的進口豬肉。


梁文川坦言,生產廠家的利潤一般是3到5個點,9月份之前,該公司已經貼了所有的利潤,9月份之後,難以支撐,只能跟合作商商量,大家一起往裡貼點利潤,「整個生產、銷售鏈都在苦苦地『熬』。」


而以生產臘肉為主的浙江仙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就沒這麼幸運,該公司負責人楊煥林告訴記者,今年一直虧損經營。「我們原材料是本地豬肉,而且對豬肉品質有較高的要求,肉價暴漲,價格貴,我們還採購不到,以至於生產都沒法保證。」楊煥林說,原材料價格漲了近3倍,他只能重新核算成本,找老客戶分攤成本,但基本是零利潤銷售,加之產量減少了40%,整體運營成本卻沒有降低,所以整個公司虧損經營。「據我所知,一些小作坊今年根本就沒法運轉,有的乾脆就不做了。」


再「熬」半年,或會好轉


梁文川告訴記者,儘管近期豬肉價格有所回落,回落到9月份的採購價,但對於生產企業來說,「寒冬」 還未過去。「至少還得再熬上半年,因為成豬出欄就得五六個月。」


如何「熬」過這半年?梁文川說,由於終端零售價很難提價,一提價,消費者不買單,就沒有了銷量,所以大家只能是「熬」。


「9月份之後,我們已經將出廠價提高了30%左右,品牌商也理解我們,但由於沒法提高零售價,運營成本又沒法減少,只能減少訂單降低虧損。」梁文川說,現在,大多品牌商已決定改良產品配方,譬如低糖低鹽,打出健康牌,然後採用新包裝,提高售價,以期度過這段難熬的時間。


「因為原材料受限,所以我們只能等,把自己的心態放平。」楊煥林說,儘管今年公司虧損了,但從長期來說,未必不是好事。「同行業中的一些小作坊、小公司難以為繼,市場自主進行了重新調整和分配。加之今年我們無利潤進行產銷,在產量不足的情況下,我們不接新訂單,首先保證老客戶的訂單量,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老客戶的認可,為今後公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KoXFm8BMH2_cNUgwbm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