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縠行、遠景樓、寶華寺......這些地方竟有這樣的故事!

2019-10-11     東坡發布



紗縠行、遠景樓、寶華寺

......

見證著東坡的發展

記錄了一段段歷史


平時穿梭在東坡大街小巷的你們

看遍了東坡美景

嘗遍了東坡美食

但東坡老話里的地名故事

你卻不一定都知道



今天小編就帶你

了解那些東坡地名背後的故事


紗縠行

紗縠是精細、輕薄絲織品的通稱

紗縠行則是繅絲之處和蠶桑行市

據民間傳說

眉山城內紗縠行之名的由來

與蘇軾的母親程夫人有關



北宋年間,眉山遭遇特大災荒,蘇軾的祖父蘇序不惜變賣田產來救濟鄉鄰,共同度過了饑荒,但蘇家也變為了貧窮人家。一天,一位衣衫破爛的大爺闖進了蘇家,向程夫人討飯,樂善好施的程夫人給予了他許多的幫助,而這位大爺本是川滇販賣絲綢的客商,因為入川遭搶劫才會淪落如此。



為了答謝程夫人,他決定幫助蘇家發家致富,他向程夫人建議:眉山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如果開設作坊、商鋪、生產蠶絲,生意一定會好。這正合程夫人想法,於是她變賣了全部嫁妝,按照老大爺的建議,開設作坊商鋪,形成了蠶絲產銷一條龍的經營方式。附近的住戶們紛紛效仿,一時間,昔日的小巷遠近聞名,引來了各路客商。



之後,眉州太守董儲去蘇宅拜訪蘇洵時,程夫人邀請他為小巷命名,董儲隨即提筆寫下「紗縠行」三個大字,從此,東坡城內的這條小巷便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紗縠行。



遠景樓

遠景樓坐落在東坡湖邊

共十三層,高八十四米

據說是中國最高的仿古塔樓



可誰曾想

早年間的遠景樓既不在東坡湖邊

也沒有那麼高

還與蘇東坡有一段淵源

北宋年間,眉山有位太守叫黎錞

為更好地造福百姓

他拿出自己積蓄,號召官民士紳捐助

在環湖邊上修建了一座

二樓三層挑檐的精緻木樓

又請蘇軾為此樓取名題記

第二年春天

蘇軾把親筆書寫的樓名

和《眉州遠景樓記》

派專人送回眉山



文章開頭這樣寫道: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貴經術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農夫合耦以相助。蓋有三代、漢、唐之遺風,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在文章的結尾,蘇東坡還感嘆道:

若夫登臨覽觀之樂,山川風物之美,軾將歸老於故丘,布衣幅巾,従邦君於其上,酒酣樂作,援筆而賦之,以頌黎侯之遺愛,尚未晚也。

這篇散文是蘇東坡寫給家鄉的

唯一一篇散文

充滿了濃濃的懷鄉之情



後來遠景樓幾經興廢

直至2000年眉山市成立以後

才在位於白虎灘的東坡湖邊

重修了此樓



如今的遠景樓已經成了地標性建築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

遠景樓晶瑩剔透

像是在給人們講述著那如煙的往事



寶華寺

寶華寺在東坡人的心裡

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很多人會有疑惑

為什麼會叫寶華寺

寺又在哪裡呢?

聽小編娓娓道來

傳說唐朝有位詩僧覺明雲遊到眉山時,覺得這裡風光秀麗,便募捐善款修建了一座寺廟,並根據好友王勃《滕王閣序》中「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之意,將廟取名為「寶華寺」。


1991年眉山寶華寺巷

那時前來供奉的人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寺內銅製的彌勒佛,是香客們的必拜之處。後來,經過了幾次火災和兵災,寶華寺也隨之衰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末期,眉山掀起了大煉鋼鐵的浪潮,寶華寺被改成了糧食倉庫,那尊銅製彌勒佛被人們送進了煉鋼爐,寶華寺最後一件寶物也滅跡了。



關於寶華寺的傳說,民間有很多版本,但有幾點都是可以考證的:

01

關於寶華寺的取名源於王勃「物華天寶」,臨寺的天華街可以引證。

02

寺中所供銅質彌勒佛像,一直到1950年末才走完最後一程。

03

寶華寺最後毀於火災,東坡本地俗名「火燒壩」可以作證。


如今寶華寺是家喻戶曉的農貿市場

貨品齊全、物美價廉

自1997年投入使用以來

它在見證這座城市發展的同時

也成為了東坡人難以割捨的部分

承載著東坡人的記憶


時光荏苒 歲月如梭

一條條老街,一段段歷史

蘊藏了代代東坡人的鄉愁記憶

這些地方猶如城市的長者

它們經歷了歲月的滄桑

目睹了歷史的浮塵

也見證了城市的變遷



80年代眉山老街

小編也是想用文字記錄下

這些不為大家熟知的寶貴記憶

如果你有想知道的地名故事

就請留言告訴小編喲

小編將在下一期為您呈現






來源:豆玲惠 部分資料來自《東坡故里地名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G0su20BMH2_cNUgquI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