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紀念館抄襲木心美術館?更可悲的是廉價想像力和同質化

2020-06-16     一夜美學

原標題:汪曾祺紀念館抄襲木心美術館?更可悲的是廉價想像力和同質化

陳丹青說,「相互間的雷同,正好不是文化。文化,必須真的是要有點個性和你預料不到的形式」

作者 | jchan

近日,一則有關抄襲的探討引起了藝術設計界的關注。

1

爭議

在5月18日的世界博物館日,汪曾祺紀念館正式對公眾開放。汪曾祺紀念館位於汪曾祺的故鄉江蘇高郵, 2016年開始投資,2019年開始建設,與汪迷部落、汪氏家宴和汪氏客棧共同組成了占地約九千平米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區。高郵市人大常委張秋紅曾言,落成後的汪曾祺紀念館,有望成為高郵市的新地標。

不料,這為了紀念汪老百年誕辰所建的紀念館剛剛開館,便陷入了抄襲風波。

網友質疑,在建築設計上,汪曾祺紀念館同2015年開館的浙江烏鎮木心美術館存在大量的雷同之處。

建築外部,木紋清水混凝土材質的立面外牆,主標識均位於正面牆面右下角;

建築內部,蛇形旋轉樓梯;

階梯式圖書館;

混凝土材質的展牆和黑白畫框;

玻璃材質的通道走廊;

同樣都是屬於以文學大家命名的的文化展覽場所,同樣都坐落於清麗綽約的江南古鎮,同樣都使用了混凝土、水、立方體、玻璃、樓梯等等元素....如此之多的重合和相似,難怪網友會發出質疑。就連木心美術館的設計師林兵看到後也認為,這恐怕不是巧合。

2

抄襲?

抄襲的界限在哪裡,很難給出一個清晰的定義,不過,我們可以從幾個維度提供一些有助於判斷的參考。

一,時間。木心美術館由建築大師貝聿銘弟子,美國OLI Architecture PLLC(OLI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岡本博、林兵設計,法國博物館景觀設計專家法比恩負責建築內部的景觀塑造,從設計施工至到落成共歷時四年,2015年11月16日對外開放。

顯而易見,木心美術館比汪曾祺紀念館落成開放的時間早了很久。

二,形態。前文提到了許多雷同之處,但都只是局部的片段,如江立敏教授和陳丹青先生所言,照片是有角度的,它不能反映建築的全貌。那就讓我們來來整體的看一下這兩座建築。

圖片來自同濟設計四院公眾號

這是汪曾祺紀念館。紀念館使用了「置櫝藏珠」的方案,紀念館為「櫝」,作家在不同文學領域的成就展現為「珠」。二層的單體建築架於一層的基座之上,整體外形就像一摞放在基座上的書本,單體建築的屋頂一角起翹,用同濟設計院自己的話說,就是「既仿佛漣漪蕩漾,隱喻汪老筆下「高郵的水」,又似汪老的散文稿紙隨風飄揚。」

這是木心美術館。木心美術館坐北朝南,臨水而立,由幾個高低錯落的幾何混凝土立方體銜接而成。建築整體借鑑了烏鎮的城市布局設計,通過水麵和過道連結了內外空間。建築外立面的清水混凝土條紋表層、內部的落地玻璃、天窗以及天花板上長條形燈等等元素,都滲透了水道石道、橋樑家院的烏鎮美學。

經過對比不難看出,雖然二者在局部有明顯的雷同,但觀其全景布局,的確是兩個獨立的場館。

三,理念。對於遭受質疑的幾處景觀, 汪曾祺紀念館給出了設計它們的理由。澎湃新聞報道,江立敏院長稱清水混凝土是文化建築建造時比較容易想到的材料,「它的材質、質感、暖灰的色調是和汪曾祺率真自然的人物特點是相契合的,這種立面上比較隨機的肌理容易讓人聯想到摞起來的書稿、水波的漣漪,形體塑造上略微翹起一角,一方面讓參觀者在參觀過程中不時會看到古城,另一方面也讓整個建築更生動,更貼近汪曾祺的文學和性格給我們的印象。」旋轉樓梯則更是獨一無二的設計「螺旋式上升,既寓意汪老坎坷豐富的人生,又體現出汪老人生成就的不斷攀升」。

同濟設計四院將混凝土設計稱為「經過深思熟慮的」。「混凝土表面形成暖灰色的凹凸的肌理,主要有兩方面考量:一是形態上,希望通過凹凸水平肌理來表現汪老著作書籍的書頁疊放效果,二是暖灰色令人想到汪老的「人間送小溫」。」

同濟設計四院曬出的設計構思

木心美術館的林兵也曾向介面新聞表示,選取清水混凝土作為木心美術館的建築材料,因為它既真實又粗獷,能給建築帶來純粹的感覺。木紋混凝土凹凸起伏造就的光影、層次、紋理「都很像木心先生的畫。他的畫幅很小,但裡面有很多細部,仔細看的話有很多層次。」

設計師林兵

3

雙方回應

6月4日,汪曾祺紀念館的設計團隊同濟大學建築設計四院就外界質疑發出回應、,在其公眾號公布了設計圖紙,解讀設計理念。

6月5日,澎湃新聞發布名為「汪曾祺紀念館被指抄襲,設計團隊回應」的推文。文中寫道,汪曾祺紀念館設計團隊負責人、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副總建築師江立敏教授稱,「汪曾祺紀念館的設計可以說緊扣人物的文學氣質和人物性格。」,並向質疑聲音隔空喊話,建議去現場感受建築的設計「如果僅僅選取某一兩個片段做對比,是不是有斷章取義之嫌?」

同日,汪曾祺紀念館運營負責人姜女士接受了荔枝視頻的採訪。姜女士稱,紀念館中的很多東西都是按照汪曾祺筆下的世界來設計的,但看照片上也許會覺得有所雷同。但是真正實地探訪汪曾祺紀念館,看法會有所改變。

總之,汪曾祺紀念館一方認為,紀念館的設計是根植於汪曾祺的生平、理念和作品的,並不涉及抄襲,僅憑網絡流產的幾張照片便指責抄襲,有失公允。

作為輿論漩渦的另一中心,木心美術館方面也做出了回應。6月6日,@梨視頻 發布了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針對此事件所接受的訪談。

陳丹青在採訪中說道,他不想用抄這個詞,而是將其替換為了影響。陳丹青認為,照片的確證實了大家所認為的,但照片是有角度的。從照片的幾個角度看,有著非常多的相似點,但看了別的角度,和整個紀念館的全景圖之後,它就完全是另外一個建築。

他直言,汪曾祺紀念館也許並非抄襲,而是「同質化」,是「建築藝術想像力的匱乏」, 不知道若是汪曾祺知道了會怎麼想。

「我一點不想說汪曾祺美術館完全跟木心美術館一模一樣,你只要一看大圖,或者就像江教授(江立敏)講的,你到這個館去感受一下,它不是木心美術館,它也不可能是木心美術館。但是我們目前看到的一些相似點,在照片角度上實在真的太像了,像到就是我只能笑,只能笑,這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

4

「不是文化」

陳丹青在採訪時說了這樣一段話,值得我們思考。

前面我們已經就兩所建築進行了對比。無論是整體建築的設計還是內部景觀的營造,都有著不小的差異。木心美術館的設計更加簡約,而汪曾祺紀念館的設計則更加花妙,帶有巴洛克風格的特點。之所以會讓大家產生抄襲的看法,一是由於局部的相似,二是因為氣質的雷同。

相似的局部元素,其實都是工業化量產的產物。封閉盒子的建築樣並非木心美術館的專屬,而是現代主義建築的通用模板。許多現代建築都用了這一樣式,比如位於美國紐約的伊弗森博物館,台灣台中市的台豐高爾夫球場西扎會館

伊弗森博物館

台豐高爾夫球場西扎會館

階梯式的閱覽空間在建築設計中也很常見。比如天津魯能泰山書院和MYLab木藝工作室。

從包浩斯開始,到現代主義,太多的模式化的元素被複製黏貼。的確,建築會受到時代風格和美學思潮的影響,但一個好的建築設計,應該是在基礎風格之上,擁有自己獨特的氣質。特別是博物館、美術館和紀念場所,依託於特定的人物、場所、故事,它是區域文化的集中體現,若是脫離了人文價值內涵,便也失去了它的意義,設計師需要換一套邏輯去思考。

話題下設計師的評論

同為文學大家,汪老的文字樸實,平和,敘事散淡,同濟的設計相對於作品稍顯生硬;木心先生的文風則清新,詩意,富有哲理。兩位先生在文學上都頗有建樹,但風格完全不同。而他們的紀念場館本與作品水乳交融,各具特色,具有辨識度,如今卻呈現出這樣的局面。若是二位先生泉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和陳丹青一樣笑出聲來。

究竟是「房子的元素就那麼幾種,滿大街都是這種設計,很難完全不同。」還是「肯定的抄襲無疑,只不過抄襲的比例見仁見智。」相信大家都已經有了自己的見地。

只是,似乎比起有意識的抄襲,無意識的「同質化」還要更可悲一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FlrvHIBiuFnsJQVjT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