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年關將至,「拿著工資回家過年」是民工最迫切的渴望,而「討薪難」卻是民工常常面對的「心病」及現實,業已成為社會問題,備受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注。中國建築業處於領先水平,高鐵、機場、高速公路等成就無論在科技和規模上屢次創造紀錄。而與之相對規模龐大的中國民工群體的待遇卻亟待改善。據統計,2018年全國有資質的建築業從業人員達5563萬人,而屬於「無資質」工隊的民工群體人數則遠超5000萬人。
數字經濟時代,AI、大數據、區塊鏈、邊緣計算等技術不斷滲透到商業及社會的各個領域,驅動各行業全鏈路數字化改革,也催生了金融創新。在科技的助力下,金融企業得以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及拓展新的金融業務應用場景。創新的商業模式促使金融企業整合社會大眾重視的社會問題,用「金融這把溫柔的手術刀」著力解決社會痛點。因此,金融企業一改過去「遙不可及」與「讓少數群體受益」的刻板印象,力爭發揮金融的普惠性,突破服務發展的天花板。
新金融的突破性體現在重構金融生態,跳出傳統的金融發展路徑。企業在改善民生問題的同時在一向被金融業「冷落」的如弱勢群體、小微企業等用戶群體中拓展新市場,實現「科技賦能金融、金融賦能社會」的閉環。
中國建設銀行成立於1954年,自成立之初便是為建設以重點工程為中心的經濟建設管理資金,全力支持建築業的發展。得益於對金融科技融合方式的不懈探索,建行現在正以「科技+金融」的手段充分發揮金融的普惠性,關注社會民生的需求和痛點,將金融作為社會底層服務和觸手,開發具有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的創新金融產品。
以科技力為基礎,以新金融的普惠性改變農民工的欠薪狀態,解決行業和社會長久存在的痛點,企業社會責任驅使領先金融企業完成這一任務。這也是建行孵化及推廣金融產品「民工惠」落地的初心。
「民工惠」是建行以新金融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實踐之一,正在逐步解決民工欠薪的問題。
民工欠薪何以成為行業痼疾
員工的需求是及時收到工資。這在其他產業似乎並不是挑戰,而拖欠民工工資卻是整個建築產業的問題,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且因為影響人數龐大,進而引發了「民工討債」及貧困等社會問題。「拖欠工資」根源在於長久形成的不良業態和信息不對等導致的僵局,以及建築行業長鏈條層層分包的工作組織形式導致的現金循環周期長,營運資金短缺的財務狀況。
企業在現金流緊張時可選擇抵押貸款等方式獲取現金保持運營,而民工所屬的承包方因規模小、資質不全、無資產等原因無法達到金融機構貸款標準。因此工隊尚未收到甲方工程款、資金鍊斷裂時,只得「拖欠」工資讓民工繼續施工。
這個存在於整個產業價值鏈的問題由民工這一單方利益相關者去解決顯然失衡了。打破僵局需要新的外界變量,這一空缺由「新金融」填補。大數據技術給予社會經濟問題新的解決方案。金融機構單方面無法獲取及計算大量工隊的分散化碎片化的信息,因此無法評估風險,批准授信額度。大數據技術的算力可以精準完成信息獲取、評估、計算、預測等一系列行為,區塊鏈技術搭橋建渠進行模型測算自動形成專項融資款。新金融的介入也為一直希冀解決民工工資發放問題的政府側提供了出口,給to G業務帶來想像空間。
科技+金融給予社會問題新的解決方案
建行對中國建築行業整個鏈條的特點和痛點有深刻的理解。依託自有的數字化「農民工綜合服務平台」,建行推出了金融產品「民工惠」,致力於用「科技+金融」的手段解決人力及傳統金融難以處理的問題。「民工惠」通過金融科技賦能、全流程在線處理,提供專項融資款解決農民工工資發放資金來源即「有錢發」,實現工資發放管道精準構建即「發給誰」,將專項融資款直接支付至農民工銀行卡即「發到手」,是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難題標本兼治的建行方案
- 數字化平台打破信息孤島
建築行業鏈條上存在業主、總包、分包、勞務公司等多方利益相關者,信息極度分散碎片化。建行的信息平台通過大數據技術能夠收集全產業鏈各方信息,改變過去信息孤島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基於一體化全數據進行建模和測算並做出決策。整合產業鏈信息,帶動行業成本薪酬全鏈路數字化改革。因此能夠精準確保融資款項金額準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據悉,得益於全鏈路風控模型,所有的「民工惠」業務還本付息均正常,沒有出現過壞帳。
- IoT、AI技術助力精準發放
過去由於缺乏合理的考勤制度和技術,勞務公司收到工程款後需要人工核實再進行發放。現在建行利用諸多「黑科技」取代了這一步驟,實現工資發放智能化。依託IoT技術加裝電子圍欄、AI技術獲取現場實時的一手數據,「民工惠」的平台可集成處理民工實名、考勤、工程進度、工資發放明細等信息,計算核對金額後將工資直接打到民工個人帳戶,不僅實現工資精準發放,還可實現「多勞多得」。及時獲得應得的勞務收入是管理上最有效的激勵措施。
- 政銀聯合,普惠萬千民工
從根本上來說,解決民生問題離不開社會的三股力量:企業、民眾和國家。因此來自政府側的政策支持對解決民工工資拖欠問題至關重要。政府多次表達了解決該問題的決心,因此與建行達成「政銀聯合」合作順理成章。「民工惠」從上線到全面推廣均獲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民工惠」除了解決民生問題,其實現的民工實名制、分帳制也是政府側的訴求,因此政府側大力推動,其結果是讓科技力、信用機制普惠到萬千民工。目前,建設銀行山西省分行與當地政府共同搭建了山西省建築用工實名制管理信息系統,覆蓋全省117個區縣、在建1700餘個項目及10萬戶農民工;貴州省分行與銅仁市政府對接聯動,為當地民生工程項目上發放了近1億元農民工工資款。
新金融服務人民美好生活
截至2019年12月,建設銀行已累計投放「民工惠」專項融資款427億元,惠及民工402萬人,直接為民工的工作待遇和國家的經濟增長作出貢獻。過去民工如果在年底無法收到工資帶回家,聯動的是其身後一家人的生活問題。如果經濟增長不具包容性,沒有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改善,那麼經濟增長就不足以減少貧困。現在越來越多民工因為能夠及時收到工資而提高全家的生活水平,切實地改善了民生現狀。
建行山西太原南城支行員工現場為農民工集中辦理金融業務
「民工惠」實現的每月「叮咚一聲 工資到帳」讓400餘萬民工安心工作,也安頓了支持建築業發展的「大後方」。來自廣州某項目建築工地的周師傅表示:「從天天追著包工頭討工資,到現在建行按時把工資放到我們卡里,我們的生活是越來越有盼頭了。」尹師傅表示:「去年年底通過『民工惠』收到了4萬元工資,在老家開開心心過了個幸福年。新的一年,要更加努力。」
建設銀行工作人員對「民工惠」產品進行介紹
新金融帶來的新生態中,「民工惠」並非將普惠民工視為公益活動,而是建行針對薄弱領域開發的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下沉。中國建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田國立曾多次表示「擁抱新金融」的堅定決心,新金融使「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方式更加靈活多元,為普羅大眾提供觸手可及、無處不在、精準直達的溫暖服務。」
除了解決融資款,「民工惠」依託技術和金融持續對行業的數字化轉型賦能,進一步落實農民工工資代發實名制,有效監管農民工工資代發。以「民工惠」為切入點,建行聯動普惠金融發展,在一體化信息平台與建築核心企業產業鏈打通,為上游建築勞務公司、材料商等提供普惠金融服務,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致力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及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撐能力。
金融的宗旨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以「民工惠」為代表的新金融全面賦能社會,構建「金融相融於生活回歸初心的美好時代」。
馬冰侖 | 文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內容創新總監
《哈佛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