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現存規模最大的喇嘛廟,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寧北票市惠寧寺

2019-10-29     視覺秀旅遊

惠寧寺位於遼寧省北票市 下府蒙古族自治鄉政府東側。清朝時期,北票屬土默特右翼旗,是蒙、滿、漢雜居地區。滿清入關以前,努爾哈赤即已確立利用藏傳佛教(喇嘛教)懷柔蒙藏等少數民族,以聯蒙治漢的羈縻政策,對蒙古族採取優待王公、不興科舉,興佛建廟,鼓勵出家等措施控制其人口發展,凡蒙古族聚居地區都大量修建廟宇,以政教合一政策管理蒙古族人民。當時,北票地區建有喇嘛教寺廟多達61座,現存13座,惠寧寺便是其一。是我省及至東北現存規模最大的喇嘛廟,1988年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寧寺始建於乾隆三年(1738),當時是卓所圖盟土默特右旗最有威望的扎薩克固山貝子——「哈穆噶巴雅斯古郎圖」所建。乾隆皇帝取漢語「賜予寧靜之地,修行悟道之心」之意賜名為「惠寧寺」。惠寧寺的建築形式不僅模仿了北京雍和宮的建築樣式,還有西藏布達拉宮的平頂,滿族的雕龍抱柱,漢族的尖頂朝天,它彙集了蒙滿漢藏四個民族建築風格於一身,又集金、銀、銅、鐵、泥石佛像於一堂,布局嚴謹,富麗堂皇。前後經九代活佛的苦心經營,至今已有278年的歷史。

惠寧寺北據官山,南映大凌河,左臨牤牛河,右環涼水河,該寺南北長192米,東西寬63米,占地12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16座,共170餘間。採用傳統的古代建築形式,自南而北有山門、天王殿、大殿、藏經閣、七間殿,兩側分布著配殿、鐘鼓樓等。寺內松柏參天,大者數圍冠如傘蓋。壯麗的殿宇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景致十分幽雅。

大殿(也稱誦經堂)建於高台之上,高大宏偉,為該寺的主要建築。該殿平面呈方形,占地900多平方米,三層樓閣式,共有八十一間,俗稱八十一間大殿。它是藏、漢、蒙民族建築藝術巧妙結合的產物。前廊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折腳廊柱漆硃紅色,柱頭和檐口裝飾有龍和幢幔紋圖案。屋內明柱林立,共30根,漆紅塗彩,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共四十二間,中間兩根通天方柱直達屋頂。殿內後部及兩側原供奉佛、菩薩、羅漢諸像,中間可容納數百喇嘛誦經,殿內滿挂彩色幡帷,在幽暗的光線中更增強了神秘氣氛。二層建築平面呈回字形,四周廊房相通,與中央方殿間有漫道相隔。從二層踏木梯可登上三層,居高臨下,四周瞭望,遠處山清水秀,眼下古剎幽冥,別有一番情趣。門上九龍罩匾,兩側雲龍大柱雕刻逼真。厚厚的白牆和仿白瑪草式油浸塗紅荊條束帶,以及異形柱、溜金頂、法輪等藏族佛教密宗裝飾,與漢族傳統的歇山式青瓦頂、斗拱、吻獸等組合,樣式新穎,結構複雜。經堂後面是藏經閣,廡殿式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漆紅廊柱繞殿一周。該殿之後為七殿。

該寺引人矚目的還有山門前月台上的一對石獅,連座通高3米,如此高大雄健,雕刻精細的石獅十分少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BrgF24BMH2_cNUglD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