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下稱《決定》)出台後,一些農村地區野生動植物養殖產業面臨關停轉,部分餐飲企業也不得不變換菜譜、更新食材(3月12日新華網、澎湃新聞)。
3月12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新增發病數持續下降,疫情總體保持在較低水平。這也意味著,「後疫情」時代已經到來。此次疫情的確造成了不小損失,但也有力推動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快速發展,一批有力度、有實效的法律法規相繼出台,既確保了疫情防控平穩,更著眼今後,聚焦解決了一批頑瘴痼疾。例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就著力解決了濫捕濫食野生動物的問題。
研究表明,約80%的人類新發傳染病與野生動物有關,可謂「疫從口入」。《決定》的出台雖然從法律層面全面禁止了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了濫食野生動物陋習,但另一方面卻也讓一些產業面臨著關停轉的危機。對他們而言,「後疫情」時代的陣痛期已經悄然到來。
自古治病祛疾就有「良藥苦口」「刮骨療毒」一說,可見陣痛在所難免。為何是陣痛?因為就目前而言,無論從法律法規還是從社會治理需要來看,與野生動物相關的產業都難逃關停轉的命運,而這之後將會發展完善出新的產業形態、產業鏈條,以適應更加健康積極的市場需求。
「後疫情」時代的陣痛期意味著更多的良法善治和更多的與民同心。任何一種產業形態的存在發展都有其特殊的歷史文化因素,雖然這些產業在目前看來對我們的健康的確造成了不小影響,但這並不能成為他們應當無條件接受因政策出台而對他們造成消極影響的理由。相反,他們應當成為被關注被幫扶的重點。比如,對那些積極配合進行關停轉的企業,可否在政策和資金上對他們多一些傾斜?再比如,那些曾經以野味擅長的餐飲企業,可否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培訓,更好幫助他們向綠色健康餐飲發展轉型?又比如,一些早已普遍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種類,因為定性不明,給企業經營造成了諸多不確定性,是否應當儘早定性,給企業吃下「定心丸」?
「後疫情」時代的陣痛更像是社會的一種自我反思,是重塑社會秩序與社會關係的自我革命。相比較疫情防控而言,「後疫情」時代更考驗著立法者、執政者、司法者的治理能力,因為每一次陣痛都關係到一個家庭、一個行業、一個群體等不特定人員的切身利益。在這個時候,更需要我們的立法者、執政者、司法者牢記「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將陣痛期控制得越短越好。
但回到陣痛本身,治病祛疾還是要靠自己提高免疫力。那些越早轉型、越早適應形勢、越早發現新方向的人就能越早走出陣痛,迎來新生。與其在陣痛中苦苦呻吟,不如早日登高望遠,振臂高呼。
來源:檢察日報 文字:鞏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