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夢李豪凌:國產動畫需要規模效應

2021-02-03     三聲

原標題:繪夢李豪凌:國產動畫需要規模效應

「如果把所有精力只在一個項目裡面,我們能駕馭得住。但同時投入很多個不同的項目,也是有意義的。」

作者 | 任彤瑤

動畫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話題最終還是會落到人身上。尚在初步階段的國產動畫行業,短期內無法填充巨大的人才缺口,也未形成工業化的流程。這也成為李豪凌思考繪夢動畫所扮演角色的出發點。

2月16日,《天官賜福》動畫將播出特別篇,這部高熱度高話題的國產動畫第一季即將划上完整的句號。2019年,買下小說版權的B站立項了同名改編動畫,繪夢參與了出品並負責製作。

3個月里,《天官賜福》動畫積累了3.1億播放量,有超過670萬人追番,成為2020年B站最高熱度的國創新番之一。在B站以外,它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這些討論不止關乎《天官賜福》動畫和製作方繪夢,從中所折射出的行業境況也有值得思考的價值。

李豪凌認為,這一代中國動畫人的使命是培養整個行業的標準,流程和人才,為下一代年輕動畫人打下基礎。

他也打了個比方回應因為繪夢承接項目太多常被調侃「毀夢」的爭議:相比於單獨跳一支個性鮮明的孔雀舞,繪夢的價值更在於訓練一百個人儘可能整齊跳過合格線。雖然這個過程中總會有人跟不上拍子,或者動作跳錯。

他認為,有了更多項目、更多人氣,行業才能持續向前走去。小而精的工作室是可貴的,但除了高質量的單個作品,規模體量也很重要。「如果把所有資源集中在一兩個項目裡面,我有信心我們必定能做出精品。把資源和精力分散到不同項目的時候,我們常常被質疑。但是什麼時候選擇獨舞,什麼時候選擇訓練多人齊舞,時機很重要。」

01 | 關於《天官賜福》動畫

三聲:《天官賜福》這部動畫是什麼時候開始立項製作的?你們和版權方B站對這部動畫的期待是什麼?

李豪凌:正式立項的話應該是2019年初,《天官賜福》本身就是大IP,粉絲很多,在動畫質量上,我們和粉絲的預期都會拉得比較高,特別是對人物造型、一些表演動作的細節上。

三聲:製作團隊是怎樣的規模,不同團隊分別負責什麼工作?

李豪凌:繪夢一直都是整合很多不同的資源和團隊,以聯合軍的形式製作動畫項目的。《天官賜福》可以算是繪夢做過合作規模比較大的動畫番劇。

所有的前期部分都是由國內的團隊來完成。中期會安排一個主控公司,定一些交接流程、作畫標準等細節。中後期是由國內的團隊和海外的團隊一起完成的。

三聲:你提到過,在國內做二維動畫,製作能力有限的情況之下,會傾向做更風格化的東西。但是天官不適合風格化,人物要求很美型。

李豪凌:對,它要求寫實。如果我們風格化一些,製作起來是會方便不少。因為觀眾與生俱來就對寫實會比較敏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畫人和畫鬼哪個容易。人大家天天見所以會很挑剔,但鬼到底長什麼樣,誰都不知道,所以寬容度會更高一些。

所以,偏寫實的動畫項目相當於要求所有人都得畫出幾十萬張標準的圓,稍有偏差,大家就會說你畫崩了,這個圓畫歪了或者畫扁了。國內能有這樣功底的動畫人真的太少了,現階段有些項目的解決辦法是通過個性化的方式避開「把人畫像」這個難題。用更卡通,更個性的方式讓觀眾降低對造型的要求。

行業當然也在加緊人才的積累,但需要漫長的時間。現在我們碰到的問題就是國內前面這麼多年沒有積累出本土人才,現在又來了《天官賜福》這麼一個造型要求非常挑剔的項目,就必須得找有能力的外部團隊合作。

三聲:《天官賜福》的播出過程也出現了一些爭議。比如對外部合作團隊的品控管理問題,還有包括第九集的原畫爭議。你們怎麼跟這些外面的團隊溝通配合的,怎麼管理產出質量?

李豪凌:一個動畫項目,有多家外部合作團隊和個人其實是很正常的。我們會把控前期的標準和制定工作流程,中期會找一個主控方來對其他的合作方進行統籌,而中期主控方一般都是我們投資的合作夥伴。

管理分工上,一般我們會出導演,對內容上做把控,中期主控團隊會有演出對每一集的製作細節做把控,每一集的外包合作方也會有內部的執行導演做把控。就用這樣層層遞進的方式,來確保每一個步驟的質量。但是,這樣細緻的審核流程還是需要花時間,如果檔期開始變得緊張,有些步驟就會被加速甚至跳過,就會產生疏漏的情況,這個也是我們以後要加強改善的地方。

三聲:某種意義上動畫製作像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

李豪凌:像字去掉,它就是。並且還非常依賴時間、依賴人,甚至還有唯一性。有些天賦異稟的動畫人,1年能夠趕超別人5年才能達到的水平。有些觀眾津津樂道的鏡頭,可能只有某些人甚至某個人才能繪製出來。

02 | 關於本土動畫行業

三聲:你之前也在微博回應過,國內二維動畫產業關鍵崗位的本土人才是很稀缺的。能否再具體分享下你感受到的二維動畫人才的缺口狀況?

李豪凌:就跟黃土高原缺少水資源一樣嚴重。目前這一批從業者剛開始做二維動畫時,可以形容為人才沙漠,滴水沒有。

通過這幾年大家的努力,國內二維動畫重新做起來了,逐漸有了平台的支持,也加大了項目投入,公司有錢去招人、培養人了。現在能看到貧瘠的土地上長出點綠毛了。但要說什麼時候能變成綠洲,我覺得還差好多。日本一年二維動畫片至少有200部,中國全年質量過關的二維動畫有沒有20部也不好說,這差距還是明擺著的。

三聲:這種人才的培養的難度會在哪些方面?

李豪凌:首先,缺老師。雞也沒有,哪有蛋?跑過全流程的、很有製作動畫經驗的老師在學校里非常少。行業沒起來,也就沒有入行的人,也就沒有經驗被沉澱下來。現在行業逐漸起來了,相當於才開始灌水施肥,以後,我相信慢慢會有人回到校園裡去哺育下一代的。

三聲:你有感覺這幾年市場或觀眾,對國產動畫的審美喜好有什麼變化嗎?像剛才說做《天官賜福》,已經不能用風格化的東西去做,而是要很寫實很精緻,另外科幻類的題材也在起來。

李豪凌:你有這個感覺,是因為國創的用戶總數在增加,不同喜好的觀眾紛至沓來,所以會感覺不同的品類得到的關注也越來越多。觀眾基數變大,內容需求變多是件好事。有更多品類的作品可以被挖掘,喜歡不同類型作品的動畫人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所以 「鋪量」很重要,讓更多的觀眾知道和看到,並且轉化為國創用戶。把盤子做大,是未來動畫精品有更多人關注的一個重要前提。放在2013年,個性化的國產精品動畫其實也有,但看得人寥寥無幾,更別說市場和未來了。

三聲:國產動畫的製作投入越來越重,會是一個不能逆轉的趨勢嗎?

李豪凌:一定會有平衡點的,但目前來看時間尚早。

03 | 關於繪夢本身

三聲:聊起繪夢都會有人提到,你們同時跑的項目太多了,你對這個評價有什麼感覺?

李豪凌:這是一個選擇問題,如果所有精力放在一個項目裡面,我們是能夠駕馭的。我們也做過《乘風歸》這種項目。但是對繪夢來說,做大規模項目就是我們本來的價值和能力點。

用舞蹈打個比方,就是你要選擇獨舞,還是群舞。一個人獨舞一段,你或許可以跳出楊麗萍的孔雀舞。但100個人跳孔雀舞就很難。3個人組一隊出道,效果也不錯,但就失去了培養另外97個人的機會。所以我覺得同時投入很多個不同的項目,也是有意義的。

我們有兩個任務。第一,給行業熱場子的任務。整個平台、市場,需要有人去熱場子。要是沒項目沒人氣,觀眾來看個啥?我們拉多一些人參與,多做點項目,把場子熱起來。

我們想搭建二維動畫工業化的體系。個性化是一種獨特的美,但無法被複製和量化。所有行業的進化過程都離不開工業化的變革,這件事三維動畫已經跑出一段距離了,二維動畫還需要同行們齊心協力一同追趕。

三聲:相當於是先把規模效應搞出來,吸引更多的人先進來再說。

李豪凌:對。前兩天我轉了一位朋友的微博,她有一句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覺得很有道理,因為我們這代人可能就是翻土施肥的,雖然髒點累點,但只要下一代人能在這片土壤上開花結果,那我覺得我們一生所為不負使命。

所以,我們必須先衝鋒,我對我的角色認知很清楚,也並沒有特別奢望說變成什麼特別有名,永垂青史的大導演。

三聲:這麼一說聽起來好苦情。

李豪凌:不苦情,我覺得每個導演或者從業者都有不同的目標,有一些人志向就是具體實現某個項目、作品,表達自己的故事和觀點。我可能更有興趣考慮行業未來的問題。

三聲:目前您和王昕分別去了不同平台,也是因為追求不太一樣?

李豪凌:王昕目前是以個人導演工作室方向發展,我不覺得他是去了某個平台,他更希望獨立和開開心心做動畫,大多數的導演基本上都是這個想法,站在導演角度我跟他追求其實是一致的,這也是我們過去五年的合作基礎。

所以,其實繪夢初創就有能力做精品原創,但那時平台對整個動畫市場沒有信心,要讓他們覺得動畫有價值,就是得要先服務於他們,才有更多的資金和未來。現在證明了當時不做原創做訂單這個判斷是對的。市場熱鬧了以後,我們現在機會多了,再做原創就有很多平台的關注度,有更成熟的商業化路徑,有更高的預算了。

也是因為這段經歷,讓我現階段仍然想站在平台角度,試試能不能在下個五年繼續幫助行業長足發展。以上跟王昕其實並不矛盾,所以未來還會有合作可能。

三聲:總結來說,繪夢未來會怎麼發展?

李豪凌:我更傾向於平台思維,先有量再有質,人才的基數量在了,終歸會出現頂尖的人。繪夢其實像一個平台,我覺得現在雛形已經在了。我們的海外合作團隊加一起將近100人,我們也在跟其他公司一起成長,規劃製作流程體系,給予更多新團隊資源、資金上的幫助,參與更多作品。時機合適一定能做出精品。如果沒有到那個份上,也不著急,水到渠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6CIZXcB8MnI47IjfFX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