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街上的一處重要建築

2019-05-16   長春房產資訊


在人民大街2836號,有一處頗具歷史感的建築,它曾是解放後長春最初的文化宮所在地,後作為吉林省軍區軍人俱樂部、第二招待所,很多人還記得這裡曾經是御香苑人民大街旗艦店所在地,如今大門緊鎖,並沒有對外開放和營業。因沒有營業,這裡顯得有些蕭條,而曾經這處建築經歷了怎樣的煊赫呢?本期長春地理,就讓我們推開歷史之門,來看看這處建築的前世今生。

曾經的偽滿協和會中央本部所在地

曾經的這座建築始建於1937年,是一座磚石結構的組合建築,地面建築為二層樓房,另有地下室,建築面積7955平方米,占地面積8749平方米,包括辦公室、保衛室、接待室、住宿室、幾個大小會議室和地下舞廳等。它曾是偽滿協和會中央本部所在地。

很多人並不了解,偽滿協和會是一個怎樣的組織?說起偽滿政府和偽滿協和會的關係,曾任偽滿國務院總務廳次長的阪谷希一的一個比喻似乎更能讓人明白協和會在當時的地位。他說,「政府」和協和會好比是一件衣服的表里,政府是「表」,協和會是「里」。協和會並不是偽滿政府的從屬機關,而是政府精神的母體,偽滿政府正是在協和會倡導的「建國精神」基礎上組織的機關。

1932年,在瀋陽成立了「協和黨」,據長春市地方志專家於祺元先生在《往事存真》中記載,最初的「協和黨」脫胎於東北淪陷前鼓吹「滿蒙獨立」的日本反動組織「滿洲青年聯盟」。「滿洲青年聯盟」的成員大部分是「滿鐵」社員,當時的活動主要是宣傳殖民主義思想,網羅漢奸,為策動九一八事變做準備。九一八事變後,他們又在瀋陽組織漢奸成立「自治指導部」,籌備建立偽滿洲國。但由於當時的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極力反對「黨」這個名稱,因此,「協和黨」僅存在兩個月後便解散了。

1932年7月25日,偽滿協和會成立了。當時,其規格是很高的,偽滿執政溥儀任名譽總裁,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任名譽顧問,偽滿國務總理鄭孝胥任會長。偽滿協和會中央本部設有總務部、指導部、實踐部、訓練部、文化部、青少年部、調查部等10多個部門。在當時的各省、市、縣都有其分會,偽滿協和會鼓吹「建國精神」、「日滿一德一心」、「民族協和」、「萬邦協和」,妄圖以「協和主義」來「統一世界文化」,征服亞洲乃至全世界。其宗旨是「遵守建國精神,以王道為主義,致力民族協和」,為日本帝國主義奴役和統治東北人民服務。

偽滿協和會在中央本部長的領導下開展工作,主持召開各種會議,修改綱領和章程,制訂各項規則,對「全國聯合協議會」所討論的重要事項的提案作出決議。在中央本部長的主持下每月定期召開一次或兩次會議。在偽滿協和會的組織機構中,「全國聯合協議會」是其核心,配合殖民統治的各項指令均出於此。

偽滿協和會的主要活動

為幫助日偽鎮壓東北人民的抗日鬥爭,偽滿協和會中央本部曾設立一個「排共特別委員會」,發動「排共運動」。設置「青訓指導委員會」,訓練青年反共先鋒。組成「討伐司令部」,對舒蘭、蛟河、樺甸、磐石等地的抗日武裝進行大規模圍剿和屠殺。在精神統治上,偽滿協和會經常利用電影、戲劇、講演等方式灌輸殖民統治思想,幫助推行日偽當局的各項統治及掠奪政策。

據記載,1937年,偽滿協和會曾公布《青年訓練規定》,僅在一年之內便建立了48個青年訓練所,對6000名青年進行訓練,內容除軍事訓練外,還進行街村保甲制度及課稅方面的訓練,訓練結束後,這些人回到原地後成為第一批為殖民統治服務的骨幹力量。1938年7月14日,日偽當局公布了建立「協和義勇奉公隊」的法令。由協和會組建,主要任務是承擔「國民警護」職責,因執行任務時手持棍棒,人們稱其為「棒子隊」。1941年3月5日,協和會中央本部成立了協和義勇奉公隊中央總監部,日本關東軍參謀部長和協和會中央本部長任總監。各省、市縣也都建立了相應機構。他們除接受各種訓練外,還參加「勤勞奉仕」,包括修復道路,從事消防、通訊及守護鐵路等工作。

據於祺元《往事存真》的記載,偽滿協和會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就是召開「全國」聯合協議會。日本關東軍將偽立法院撤銷後,便利用偽滿協和會「全國」聯合協議會代替立法院。由聯合協議會提出議案,經過「上意下達」,再運用「眾議統裁」的方式加以通過,上報批准。協和會與偽滿政府本來是表里一體、彼此策應的關係,所以由協和會「全國」聯合協議會提出的決議更具有統治效力。從1941年開始,協和會機構與偽滿政府實行「二位一體」制,各省的省長和由日本人擔任的省次長,就是協和會本部長和副部長,在下屬的市、縣等也實行同樣的制度。可以說,凡是偽滿政府幹的壞事,都少不了協和會的參與,後者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成為廢墟到原址原貌修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偽滿協和會隨之瓦解。前蘇聯軍隊占領長春後,其衛戍司令部曾設在這裡。1947年,該舊址改為長春工人俱樂部。1948年10月長春解放前,因受炮火轟擊,原有建築物變成一片廢墟。

1949年夏,全市中學生參加義務勞動,在這裡清理現場。1950年基本按原貌修復,成為長春最初的文化宮。如今我們看到的就是修復後的建築。1958年,該舊址歸瀋陽軍區使用,後北側部分改為御香苑人民大街旗艦店,現已停業。

信息來源:長春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