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全州縣概況

2019-04-22   旭東讀史

全州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以歷史文化悠久,「地靈人傑川秀,物華天寶五穀豐」而著稱於世,地處湘江上游,是桂林市行政區規劃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是桂林市域副中心城市,又是桂北湘南的物資集散中心,東北依次與湖南省道縣、雙牌縣、零陵區、東安縣、新寧縣交界;南、東南與興安、灌陽二縣接壤;西與資源縣毗鄰。[1]始建於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邑,從古今一直為歷代州、府、縣治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古今客、貨運之重要通道,是湘桂之交通樞紐,是南進 嶺南、北入中原的兵家必爭之地。根據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規劃,加快全州新區建設,強勢由桂北重鎮向廣西北大門中等城市跨越,建成桂北副中心城市。[2]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全州縣面積4021平方千米,轄13鎮3鄉2民族鄉,人口84.15萬人(2017年末戶籍人口)[3]。境內有湘山寺、天湖旅遊度假區、炎井溫泉度假水上樂園等景點,是「中國金槐之鄉」,曾獲得「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等稱號。

地形地貌

全州縣(3)

全州縣東南西北面均為山地,中部是丘陵,中間有小塊平原,其丘陵地形隨著湘江及其支流的流向,向西南和東北方向延伸,在縣內形成鹿頭狀地形,約90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四分之一。

全州縣縣境地表岩石受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使地表產生各種形態。地貌受各種地質構造和地層岩性的影響顯著,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丘。縣境西北的越城嶺即在背斜軸部,由花崗岩等組成。抗風化力強,不易被剝蝕和溶蝕,呈中山分布。全州鎮、石塘鎮等地在向斜軸附近,主要由碳酸鹽岩組成。這類岩石抗風化力弱,易受風化和地表水的溶解,呈盆地和丘陵出現。丘陵和盆地交接地帶,匯水條件好,岩溶地貌特別發育。

氣候特徵

全州縣屬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無霜期298天,年平均氣候17.7°C,其主要特點是太陽輻射強,大部分月份陽光充足,雨量充沛,但季節分布不均勻,一年四季氣候狀況為:春寒時間長,陰雨多,氣溫回升遲;夏季暴雨繁多,盛吹西南風;秋季多晴少雨乾旱明顯;冬季乾燥,多東北風,寒潮入侵頻繁。

礦產資源

全州縣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大且具有開採價值的有煤、錳、鐵、錫、鎢、鋁、鋅、黃金、石煤、大理石、花崗岩、白雲石、硫鐵礦、重晶石、鉀長石等20多種,其中,石煤儲量1.3億元錳礦儲量約500萬噸,優質花崗岩、大理石總藏量達26億立方米。

水文資源

全州縣地處都龐嶺與越城嶺之間,屬長江流域湘江水系。縣內流域面積4003.46平方公里,流程110.1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01秒立米,平均年徑流量63.41億立米。其水能理論蘊藏量25萬千瓦,現已開發利用水能約20萬千瓦,現已開發利用18.3萬千瓦。

農林資源

全州縣

全州縣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之一,共有耕地4.6768萬公頃,年產水稻37萬噸;畜牧水產業發達,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清朝貢品禾花烏鯉魚質好味鮮,經提純復壯已成為名牌產品。經濟作物以食用菌、東山雲霧茶、桂北金槐、柑桔、南方優質梨、檳榔芋、葡萄等為主;生薑鮮嫩、大蒜特香、辣椒爽口、小籽花生味道特別,極具特色。全州有林地28.1242萬公頃,年產商品材12萬立方,毛竹700萬根,是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旅遊資源

全州縣有建於唐代,當時全國四大名剎之一的楚南第一禪林湘山寺;有因「高山平湖」和「熱帶草原」而聞名遐邇的亞洲第一高水頭電站——天湖水電站的天湖景區;有玫瑰岩、十里峽谷一線天的炎井溫泉、三江匯聚而獨具一格的三江口景區、天然氧吧——龍岩洞景區、虹飲橋等人文、自然景觀。

人力資源

全州縣是全國農村勞動力輸出工作示範縣,建有廣西規模最大的縣級勞動力市場交易中心,年輸出勞動力15萬餘人,每年大約有4500名考生考取各類專科以上大專院校,有2500名左右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回縣就業。

風景名勝

全州縣境內的馬路江、盧家橋、渡星園、黃毛嶺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風景點有:湘山寺、天湖水庫群、三江口、炎井溫泉、龍岩洞、燕窩樓、語錄山等50多處。

全州縣梘塘鄉珠塘村有一個小石山,人稱「語錄山」,山上刻有毛主席語錄和名人浮雕。作者是一個農民叫蔣濟渭。

虹飲橋位於龍水鎮龍水村西,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長70米,寬4.2米,高7米,"虹橋秋柳"為龍水"八景"之一。

燕窩樓,已經發現的最古老的木質牌樓燕窩樓,在距全州縣城以北約16公里遠的永歲鄉石頭崗村,又稱燕子門樓,系蔣氏祠堂之門樓,原是永歲鄉石崗村的蔣氏宗祠。

天湖位於全州縣華南第二高峰真寶鼎東側,有大片原始森林,眾多奇花異草和野生動物。

地方特產

全州「三辣」:紅辣椒、大蒜、生薑,是全州三種著名的土特產品,雖然形狀各異,食法不一,但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香辣開胃、食療皆美。全州有句民諺:姜辣口來蒜辣心,朝天海椒辣全身。

清涼禾花魚:據傳,全州禾花魚養殖始於東漢末年,已有1700餘年,而作為貢品是在南宋初年,至今已有800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