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六萬人「嗷冬至」 同吃大鍋牛娃子飯
山丹縣2019年冬至民俗文化活動現場。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范海瑞 攝
新甘肅客戶端山丹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范海瑞)寒谷春生好風催,冬至新陽領春來。12月22日,傳統節日冬至,在張掖市山丹縣城郊的清泉鎮祁店村,一大早,村文化廣場上就已經是炊煙裊裊,熱氣騰騰,人們從四面八方而來,相聚在此一起「嗷冬至」,數萬人同吃牛娃子飯成為獨屬這裡的冬至節日符號。
上午10時許,祁店村四圍的村道上已經是車山人海,由於當日天氣晴好,又適逢周末,來自山丹當地和周邊縣區的人們將祁店村文化廣場周邊圍的水泄不通。11時許,山丹縣2019年冬至民俗文化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嗷,嗷,冬至了,嗷,嗷,不睡了;嗷,嗷,做飯了;嗷,嗷,上地了!」鄉村大舞台上,「嗷冬至」表演讓客人們樂的前仰後合,而廣場東側,數十口大鐵鍋一字排開,鍋底爐火熊熊,大廚們精心準備的牛娃子飯正準備下鍋,人們在大鍋前排起了一列列長隊,等待品嘗冬至節節日的山丹美味。
中午12時半,頭鍋牛娃子飯出鍋了,本來靜靜等待的人群一下子沸騰了,空氣中瀰漫著牛娃子飯的特殊香味。一口口大鍋前,村裡前來幫廚的婦女們動作嫻熟地接過一個個飯盒,為客人們盛滿香飄四溢的牛娃子飯,而盛到飯的人們就地站著開始吃了起來,惹得後面的人們咽著口水焦急等待。
「去年就因為來晚了,排隊到最後竟然沒吃上,今年我有經驗了,大清早10點過一些便開始排隊,終於吃到了牛娃子飯。」來自山丹縣的彭女士告訴記者。
山丹牛娃子飯就是把和好的面揪成豌豆大小的面蛋蛋,將小面蛋放在洗凈的梳子上,用拇指摁住一跐,成一個有梳紋的面花面捲兒,像個中間大兩頭小的花牛犢,還要做小蝌蚪、小魚、小鍋鍋,做好的麵食加上菜、肉等做一大鍋牛娃子飯。祁店村產業園支部書記吳多昭介紹說,今年準備了10頭豬、1萬斤面,現場架設了68口鍋,準備了5萬套飯盒,來款待遠方的來客。但讓吳多昭擔心的情況還是出現了,今年來的客人超出預期,達到了6萬人,好在有部分客人自帶餐具,同時廣場上也有大量的當地特色小吃攤,分流了一部分客源,讓待客的壓力減輕了一些。
市民排隊盛飯。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范海瑞
市民們開心享用牛娃子飯。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翟繼宗
現場的文藝表演。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范海瑞
現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陳建新
今年的山丹縣冬至民俗文化廟會以「冬至民俗在祁店·非遺傳承看山丹」為主題,內容豐富,除了品嘗牛娃子飯之外,還有民俗文藝節目展演、山丹地方特色產品展銷、「絲路重遊」體驗活動、篝火晚會、「溫暖冬至」抖音視頻大賽等,成為張掖乃至我省最具品牌影響力的冬至節文化活動之一。
山丹縣有關負責同志表示,冬至民俗文化廟會的舉辦旨在通過多項民俗文化活動,深入挖掘獨具山丹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全方位展示山丹民間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讓的人了解山丹、走進山丹,讓山丹走出甘肅、走向全國。
山丹,自古就是絲路重鎮,綿延3000年的悠遠文化薪火相傳,沉澱了多元豐厚的文化底蘊,承載了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近年來,山丹縣深入推進文化旅遊大縣建設,縣內各類文化遺存得以有效保護,山丹剪紙、烙畫、麥稈畫等民間手工藝品走出國門,山丹罐罐席等地方傳統特色美食被復活傳承,鄉村民俗文化展覽館影響越來越大,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廟民俗文化旅遊藝術節、祁店冬至民俗文化節、賜兒山民俗文化旅遊藝術節已成為山丹文化旅遊的響亮品牌,大大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擴大了山丹知名度。
祁店冬至民俗文化活動已連續舉辦五年,成為山丹縣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其間,通過豐富而獨具特色的活動,全方位展示山丹民間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讓更多群眾和賓客一起看農民戲、過農民節,感受最純粹、最熱情、最具歷史底蘊的文化山丹。
牛娃子飯就要出鍋了。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陳建新
特色小吃攤前孩子們愉快玩耍。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范海瑞
現場的民俗文藝展演。
當地特色文化商品展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范海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toDMW8BMH2_cNUgs4X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