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死亡的智慧,佛、儒、道三家,我都是服氣的!

2020-07-01     張小龍說生活

原標題:關於死亡的智慧,佛、儒、道三家,我都是服氣的!

在我這類俗人眼中,人生雖有許多不如意之時之處,但還是有眾多的樂趣,比如抽煙、喝酒、打牌……

這些生的歡樂自然反襯出死的悲哀,因此喜生厭死為一般人所持有的態度。

這種世俗態度和佛教既言「死之可怖」、又言「生之可哀」是有些淵源的。

1.

佛家的死亡智慧,可以概括為這樣兩點:人不僅有一時一處的痛苦,幾乎是無時無處不痛苦;人不止有一「生」,而是有無數循環的「生」。

考慮各種「生」所受的苦有重有輕,佛家分出了「六道」:

一為「地獄」,到處是恐怖的景象和刑法,一個字「慘」。

二是「餓鬼」,它與人間並存,但眾生卻看不見、摸不著。誰誰誰死後要是進此「道」,就淪為永求飯食而不得之「鬼」,倍受飢火的煎熬。

三號「畜生」,它也存在於人間,但與「餓鬼」不同,可為眾生所見。誰誰誰死後入此「道」,就會變成牛馬之類的牲畜受盡役使屠宰之苦。

四稱「阿修羅」,它位於深山幽穀人跡罕見之地,誰誰誰落此「道」,多成為好鬥爭奪之徒,相互間無時不充滿著仇恨,無處不在撕咬拼殺。

五叫「人」,即人間社會,也是片苦海,少不了受苦受難。

六曰「天」,此「道」有花哨的劃分,是較快樂的棲息地。

人生必至之「死」成為人們輪迴於這六種生存空間的中介。

2.

生死輪迴的觀念讓很多人立於死後的狀況考慮生前的問題。

比如說,對那些生在富貴之家的人而言,「死」固然是可怕的,但更令人擔心的是「死」後生命性質可能會完全改變,甚至人身轉成牲畜……

這些無疑都增加了死亡的恐怖性。

相反,在另一些終身勞累不息的人看來,自己「死」後倒是有可能獲得超升,或是改變今世的窘迫狀態,或是更上一層樓——升入「天」道。

無形中「死」染上了喜慶的色彩。

…………

3.

佛家這樣看「死」,與儒家的死亡觀差別較大。儒家大師以「未知生,焉知死」的觀念告誡弟子努力於生前事業的開拓,不必太在意死後問題,同時又強調「殺身成仁」的重要性,要求人們為某種崇高目標的實現而勇於赴死。

這些觀念暗示了什麼?人只有一「生」,也僅有一「死」。

4.

佛、儒兩家的死亡觀在不同階層中流傳,影響深遠。比如說,下層百姓追求的是,來世最好能混進「天」道,次一等的也要留在「人」道,十分擔心落在「阿修羅」道,萬分害怕墮入「餓鬼」道、「畜生」道和「地獄」道。

不同的是,由儒學薰陶出的士大夫階層追求的往住是「自古人生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希望個人的言行事跡載入史冊,成為「木朽」。

5.

這裡要指出的是,佛家區分「六道」並不是為了讓世人「喜生厭死」或「悲生樂死」,其目的在於讓世人認識到只要在「六道」之中輪迴就無幸福可言。

佛家想的是,以「苦」和「死」來喚醒世人看破生死,進而超越生死。

相反,儒家竭力把艱難險惡的人世間點化成其樂融融的「仁愛」樂土。

儒家希望人們明白「死亡就在眼前」,用「死」來激發人們熱愛生命。

6.

佛家認為,人們僅僅去分辨種種具體的「苦」,並據此採取不同行為去規避,是無法真正消解苦果的。佛家撇開諸苦象,直指苦源——人之身,認為禍患也好,勞心極慮、憂懼萬端也好,乃至殘酷撕殺、生死更替,都因為人有「身」。

有趣的是,道家也有類似看法,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把世間禍患的產生都歸結為人有「身」,似乎是佛道兩家智者的共識。

7.

不過,細加觀察,會發現兩家有所不同。佛家指「身」為眾苦之根,希望通過拋卻肉身——所謂「臭皮囊」,達到「涅槃」——一種無生死禍患的境界。

道家則把「身」看成禍根,希望人們擺脫名韁利鎖,砸碎由身休慾望引起的人生桎梏,從而「物物而不物於物」,達到「身」與「心」的絕對「逍遙」。

這樣,佛家視世間的生活為萬惡之源,必欲棄之而後快、而後安;道家並沒有籠統地反對生活,甚至並不一定反對享樂,而是教導世人不要執著於外物。

8.

在死亡觀的問題上,佛家視「死」為達到解脫的途徑之一,而道家則試圖在觀念上齊同生死,要人們「不知說(悅)生,不知說(悅)死」,生死一如。

也就是說,生死本是一回事,何必過於在意、何必定要以死來解脫呢?

9.

相對而言,儒道兩家肯定了世俗生活的意義,而佛家追求死後的新生。

(參考文獻:《論佛家的死亡智慧——兼及佛、儒、道死亡觀之區別》,鄭曉江;《「儒、道、佛」生死觀認識與比較》,梁琳;《儒、釋、道自殺觀比較分析》,張樹青;《自殺研究》,李建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msSJnMBd4Bm1__Yxr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