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城往事|九門滄桑

2020-06-17     營口新聞

原標題:濱城往事|九門滄桑

俊達「築圩」所修的城牆,與傳統的府、州、縣城城牆不同。營口城建城材料,就地取材,利用泥土築成。據日本軍事間諜曾根俊虎繪製的營口地圖,城牆高僅6尺余、中間厚5尺余。營口城的護城河利用了天然形成的潮溝,滿潮時深度僅有3尺至7尺。

與中國封建社會傳統的城對比,營口城的形制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平面特點,營口城的平面,呈半月形,也可稱為「D」形。直線在北,東、南、西三面被外皮溝和青堆子河兩條潮溝所圍繞,完全利用了大遼河及天然潮溝的自然條件。城內無鐘鼓樓。老爺閣將營口城分為西營子、東營子,分別由海城縣和蓋平縣管轄。這種半月形的平面布局及一城兩縣衙管轄的特點,查閱中國封建社會建城史,絕無僅有,營口城當之無愧為首屈一指。

二是規模特點,營口城的東、南、西被兩條潮溝包圍,故外皮溝的全長,加青堆子河的部分及支流長度,即為城牆的長度。其中,外皮溝全長4970米,青堆子河自河口至履和門長880米,青堆子河支流(履和門)到外皮溝(通惠門東)950米。營口城牆的總長為6800米。營口城東西5000米,南北平均2500米。城區面積約為12.5平方公里。這樣大的規模在中國封建社會府、州、縣城中寥寥無幾。

三是城門特點,營口城的城門特點是多。中國封建社會府、州、縣城的城門一般為東、南、西、北四座,而營口城的城門共九座。其中東門兩座:綏定門、履和門;南門七座:豐濟門、通惠門、啟文門、揚武門、阜有門、秩成門、德勝門。

營口城的城門數量與清朝北京城內城相同,城門命名與北京城內城相似。俊達是北京的旗人,對北京內城是相當熟悉的。營口城設置九座城門,源於城區布局的特點。外皮溝和青堆子河外,分別有西八家子、附城村、五台子、邰家屯等聚落。從軍事防禦和交通考慮,長達6800米的營口城牆如果僅設四座城門,不能滿足需要。其中,德勝門、秩城門對應的是西八家子、附城村;阜有門、揚武門對應的是五台子;豐濟門對應的是邰家屯及通往蓋平縣的交通要道;履和門、綏定門則是營口城的東大門。俊達對於營口城九門中的五座城門命名,既借鑑了北京內城城門的命名,又賦予了具有營口特點的新意。

儘管營口城工程簡陋,但在甲午戰爭、庚子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光緒二十二年七月初一(1900年7月26日)清晨,沙俄軍300人,攜炮四尊,由大石橋秘密行進到豐濟門外邰家屯,向清軍軍營襲擊。統領胡喜志率領清軍登城反擊。忽北風大作,在義和團的援助下,將俄軍擊退。

1905年軍政署時期,綏定門、豐濟門、通惠門、啟文門、阜有門、秩成門設有車捐局。每門配備日本憲兵一名,巡捕若干名,對出入城門的大車徵收通行稅。以後,隨著城區的不斷向東、向南發展,城門被拆除,城牆「漸就傾圮,遺蹟無存。"

營口城於1867年建成後,對於抵禦外敵入侵,便於交通往來,及城市管理髮揮了一定的作用。經甲午戰爭、庚子事變毀於戰火。營口九門原址早已湮沒在高樓大廈和城市道路中的車流、人流之中。作為營口城天然屏障的外皮溝、青堆子河,亦改造成地下暗渠。如今僅留下了得勝門、啟文門、通惠門、豐濟門、綏定門的名稱在使用。2017年是營口城建城150周年,營口主城區面積已由建城初期的12.5平方公里,擴大至如今的90平方公里,是建城之初的7.2倍。營口城九門所在地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中,德勝門、軼成門位於現得勝街道一帶;

阜有門位於現雁南中學一帶;

楊武門為清華街道永強街轄區,城區主幹道平安路從楊武門穿過,直通沿海產業基地;

啟文門即今天啟文小區、鏡湖公園一帶;

通惠門大致位於通惠門市場、通惠苑小區一帶;

豐濟門是營口南大門,遺址在今華聯飯店南側;

履和門即今天春泉市場、興隆一帶;

綏定門位於遼河大街原八大局東側,老一中附近。進入21世紀,營口市政府完成了東起綏定門、西到大遼河渡口,長4.11公里的遼河公園建設。現在已經是春季繁花盛開,夏季涼爽宜人的市民休閒遊覽之處。

營口城的九門是隨著帝國主義對華侵略戰爭而誕生,又是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戰爭,及城市的發展而退出歷史舞台。它見證了帝國主義侵略東北、掠奪東北資源的歷史。如今的九門早已不復存在,但九門的名字仍保留在營口人民的記憶中,述說著這座城市數百年來的滄海桑田。

來源:營口文旅集團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gCDw3IBnkjnB-0zgT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