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峻青,1922年生,山東海陽人。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從膠東戰場上走出來的軍旅作家,他對萊陽人民有著特殊的感情。1959年初春,身為新華社高級記者的峻青對梨鄉萊陽進行了深入的採訪。是年8月,他創作完成了1萬3千餘字的紀實小說《丹崖白雪》,發表在當年的《人民文學》第12期上。這篇小說成了峻青解放初期文學創作中的重要篇章。
小說《丹崖白雪》對萊陽的梨園和紅土崖有一番精彩的表述,作品原文是:
你們吃過萊陽梨嗎?
這是一種多麼好的梨喲!又大又脆又香又甜,咬到嘴裡不用嚼就酥了,而且吃不出半點渣來。就像吃了一個糖團。好,這種梨實在是好。無怪它很早就譽滿全國暢銷海外了。
去年四月間,報社要我寫一篇關於萊陽梨的報導。於是我就到了萊陽,縣裡的農林科的同志建議我到逍格莊去,因為那兒是出產萊陽梨最有名的地方,而且連年豐產。他們還告訴我!那裡有一個農林科的幹部,叫馮光中,是萊陽梨的專家,創造了很多培植和改良萊陽梨的方法,比較系統地了解萊陽梨的情況。
於是,我決定到逍格莊去訪問一下。
逍格莊離萊陽城很近,只有十多里路。我騎著腳踏車,沿著去火車站的大道跑了。
不一會兒,就到了鐵路邊上。過了鐵路,爬上了五龍河的河堤,就望見了那一片沿著五龍河岸向遠方伸展開去的一眼望不到邊的蒼蒼茫茫的梨林。
這時候正是梨花盛開的季節。遼闊的梨樹林,遠遠望去,活象一片覆蓋著白雪的原野。左邊,在梨林的上游,沿著河岸,高高的聳立著一座火紅的土山,山頂上立著一座七級寶塔。這就是有名的紅土崖。這崖,是一堆火成岩聚成的,它的顏色非常紅,遠遠望去,筒直象一堆熾烈的火焰。這火紅的土崖和雪白的梨花,互相輝映,非常好看,這就是著名的萊陽八大景之一的「丹崖白雪」。
我沿著河岸繼續向南走去。五龍河在靜靜地奔流,它穿過梨樹的海洋,穿過萬山叢中,向著南面的大海流去。那岸旁的丹崖和雪白的梨花,都倒映在它那碧綠的河面上,倒影在河水裡搖曳著顫動著,幻化出一幅彩虹般的奇麗的圖畫……
我涉過淺灘,到了河的東岸,踏著軟錦棉的細沙,進入了那海洋般的梨樹林裡走進梨林,筒直象走進了一個音樂的王國。周圍響著一片蜜蜂的嗡嗡聲,那聲音,就好象有千萬支笙管簫笛一齊合奏,好聽極了。
一陣風吹來,花瓣象雪片似的紛紛揚揚的落到地上。空氣中飄蕩著一股濃郁的花香……
我一直走到梨林的深處。梨林里的小路,像蛛網般的縱橫交錯著,我迷路了。我站在一條三岔路口,不知道該往哪條路走。想打聽一下,可是四周靜悄悄的,一個人影也看不見。我只好胡亂地向前闖去。走了一會兒,路越來越窄,好像這不是一條通往村莊的大路,於是我又站住了。正在這時,突然一陣嘹亮的歌聲,從花霧的深處傳來
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
歌聲嘹亮,和那蜜蜂的嗡嗡聲融合在一起,空氣中充滿了悅耳的音波。我向著歌聲傳來的方向走去。
接著,峻青就開始寫一位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殘廢軍人——馮光中的先進事跡。馮光中主動向縣政府領導請纓到農業第一線,到梨園裡研究萊陽梨的歷史和生產技術。幾年下來,馮光中在梨村的住所成了梨鄉科技推廣站和生產指揮中心,他也成了梨農愛戴的果樹專家和省級勞動模範。
峻青小說中是這樣寫的:
看到我的動員工作生效了,我又進一步鼓動他說:「我們來訪問你,是想寫一篇關於萊陽梨的報導,讓讀者對我們祖國所出產的這種名聞世界的美味有個大體的了解;干我們這一行工作的,就是要讓讀者從各個方面來了解祖國的風貌,理解我們祖國的偉大和富裕。希望你多多給我們幫助。」
「好吧,」他高興地說。「我盡力幫你的忙,把我所知道的關於萊陽梨的材料統統告訴你。你說的對,同志,真的,這種世界少有的梨,是我們祖國的驕傲,是我們萊陽人民的驕傲,我們真應該好好地在報上介紹它一番。這方面的材料很多,盡夠你用的,它們全在我住的屋子裡,走,咱們到村裡去,我把它們統統搬給你看。」
他是那樣的興奮,那樣的和藹,又那樣的熱情,和剛才那一副冷淡的神氣相比,完全是兩個人了。
我們一起走到了逍格莊。
他住在村西頭的一座緊靠著梨林的小草屋裡。屋子不大,卻到處都擺滿了書籍,甚至窗台上、鍋灶上也放了一大堆。簡直象一個小小的圖書館了。我翻看了一下,都是些馬列主義理論和科技方面的書籍,其中還有一些俄文的。
他打開了一隻小木箱,取出了一大堆材料,放在我的面前,興奮地說:「哪,這些都是有關菜陽梨的材料,各方面都有,只是我們的水平太低,整理的不好,不知對你有沒有用。我希望你看過後,不客氣的指出它的錯誤和缺點來,幫助我們提高。
「我是外行呀。」我說。
「我們都是在摸索。」他謙遜地說,「說實在的,這一行,也是一種專門的學問呢,需要很好的鑽,可是我們鑽的太不夠了。到現在,還不能夠把這種優良品種移植到別的地方去,也還沒有解決它目前存在的一些缺點,譬如容易遭受蟲蛀啦,不耐貯藏啦等等。要是這些問題都解決了,要是咱們全國各地都能出產這種梨,那該多麼好呢!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梨啊!它不是梨,筒直是糖葫蘆;不,糖葫蘆又怎麼能比得上它呢!你簡直沒法給它找出個恰當的名字來。同志,可惜你來的不是時候,你要是八九月間來,摘個給你嘗一嘗,你就知道我這話是不是真的了。
「我吃過,這種梨的確是好。」我說。
「哦,你吃過,那太好了。可是,吃過的人畢竟還是太少了。要是全國的人都能夠吃得到這種梨,那該是多麼好啊。」
他的這種對於事業強烈熱愛的感情和希望更多人都幸福生活的高尚心靈,深深地感動了我,我越來越明顯的感到:在他的心裡,蘊藏著火一樣熱烈的愛和激情。
我趁著他沉思的時候,翻開了他給我的那一大堆材料。這些材料,全是用鋼筆寫的,字體小而工整,但卻粗獷蒼勁,雄渾有力,看得出是出自一個人的手筆。材料的內容也很豐富!有關於萊陽梨歷史沿革的考查;有關於出產菜陽梨的五龍河流域的土壤氣候的分析;有關於解放前後歷年來萊陽梨收穫情況的記載;有關於梨樹的培育、移植、護持和防治蟲害的方法等等,有厚厚的十多本,字數至少也在四十萬字以上。
我不禁為這本巨大的著作震驚了。從這條理清楚思想縝密的材料看來,我可以有理由認為這是一部精闢深刻的科學著作。雖然馮光中把它稱做是一堆亂材料。我還注意到馮光中是用他僅有的一隻左手寫出這部四五十萬字的著作的;而他的左手的五個指頭也不全了,只剩下拇指和食指,還是半截的。
顯然他是一個在革命戰爭的炮火中熔煉出來的戰士。
峻青在小說里,不僅寫了馮光中熱心幫助梨農防治花期害蟲,還著重記述了在突發倒春寒的春夜裡,馮光中如何徹夜不眠地觀察霜情,如何有條不紊地指揮社員們用煙燻法防寒潮的事跡,並寫了在發現火災危險時,他奮不顧身身先士卒地救火的情景,塑造了一個平凡而可敬的英雄人物形象。
危害梨花的霜凍驅除了,發生的火災撲滅了。在小說的結尾處,峻青寫到:
這時候,東面的半邊天空燒著了大火似的泛起了一片鮮紅的霞光,一輪火紅的太陽從青藍色的遠山背後升了起來。這清晨的鮮艷的陽光,把雪白的梨花和籠罩在梨林上空的煙露染成了緋紅的顏色。現在,這煙霧正像一匹緋紅色的輕紗似的慢悠悠地向上升騰,使人幻覺得那迷濛的梨花,也和煙霧溶合在一起,向著太空升騰。
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好,
響亮的歌聲,在這仙境般的梨林里,在清晨的五龍河畔,和緋紅色的晨霧一起,向著太空,四面八方升騰著,蕩漾著……
(整理:唐風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