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銳意,《大浪淘沙》邁出黨史獻禮劇新一步

2021-05-14   新劇觀察

原標題:三重銳意,《大浪淘沙》邁出黨史獻禮劇新一步

作者 / SYX

作為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策劃組織創作的主題重點作品,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大浪淘沙》自開播以來,一直備受業內外關注。

近日,隨著在浙江衛視、江蘇衛視黃金檔的同步播出,這部備受期待之作終於掀開廬山真面目,正式與觀眾見面。

開播兩天,憑藉鮮活的時代感、貼近人物和生活的真實感,這部描寫第一代共產黨人青年圖鑑的獻禮劇,讓觀眾看得熱血沸騰,迅速成為熱議的焦點,收穫超高關注。

「第一集五四運動看得人熱血沸騰!結尾正好接上《覺醒年代》,期待接下來黨會如何成立和發展」、「用講述故事的方式還原歷史,感人至深,熱血沸騰,絕對一部好劇」「成泰燊的台詞功底也太棒了吧,好有感染力,陳獨秀從歷史書上的一張照片變成了一個鮮活的人物」百年前的偉人們不再是一個個符號,而是具象化,值得一看。」

「自來水」的聚攏,緣於劇作品質立住了。《覺醒年代》之後,下一部黨史獻禮劇將以何種方式與觀眾見面,一直頗令人期待。同作為今年黨史主題劇中的重點關注對象,《大浪淘沙》與《覺醒年代》一脈相承,但又各有千秋。

時間軸上,《大浪淘沙》承接《覺醒年代》中,陳獨秀創刊《新青年》,確認馬克思主義才是救國之路的故事線,繼續講述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一直到1945年「七大」召開這20多年間中國共產黨以改造中國、救國救民為己任所進行的不屈不撓、堅苦卓絕的奮鬥史故事。劇作風格上,兩部作品「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用觀眾的話說就是:「看完《覺醒年代》再看這個,能連貫起來,《大浪淘沙》少了浪漫主義,多了些血淋淋的真實。」

《覺醒年代》已經收官,接棒的《大浪淘沙》在開播之初便呈現出良好走向,背後諸多銳意創新之處,是值得後續黨史主題劇學習、參照的。

正面、完整呈現第一代共產黨人群像

在大方向上,《大浪淘沙》精準把握重大黨史事件,全面呈現我黨在關鍵歷史節點上的重大抉擇;同時,這是黨史主題電視劇中,第一次以正面鏡頭和完整的戲劇篇幅講述第一代共產黨人籌建中國共產黨的前後過程,以及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人生歷程。

群像式人物塑造,是一大亮點。整個故事,就是一部以毛澤東為代表,陳獨秀、李大釗、董必武、何叔衡、李達、陳潭秋、王盡美、李漢俊、鄧恩銘等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群像圖鑑。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的一段佳話,更是百年黨史的起點。《大浪淘沙》的故事,正是從陳獨秀、李大釗這對「紅樓巨人」的革命友情開始寫起。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五四運動」爆發,陳獨秀有感於工人、民眾的覺醒,印發《北京市民宣言》傳單被捕,與陳獨秀志同道合的革命夥伴李大釗奮力營救。雪夜中,李大釗駕騾車送陳獨秀離京,路上,兩人相約建黨,中共一大的故事由此拉開序幕。

黨早期的核心領導人物——毛澤東,是《大浪淘沙》的重要書寫對象。從出場時一襲長衫教育學生「公理不可喪,公權不可辱」,到進京請願「驅張」,再到與陳獨秀的歷史性會晤,《大浪淘沙》中的毛澤東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餘中國共產黨人的故事尚未完全展開,但結合史實不難了解,他們選擇了各自不同的革命信仰,最終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登上天安門城樓,成為共和國的締造者;有人血灑疆場,牡志未酬;有人英年病故,報撼離世;有人雖脫黨卻未放棄信仰,更為革命事業獻出寶貴的生命;有人歷經曲折,最終迷途知返;有人自甘墮落,走向了人民的反面。《大浪淘沙》對這些人物的命運都進行了淋漓盡致的縱深描寫,個中詳盡,將在後續劇情中一一交待。

群像塑造,演員的表演能否立住,讓觀眾入戲,非常關鍵。

保劍鋒、成泰燊等主要演員的表演,都是可圈可點,各有風采。幾位演員與生俱來的「正氣」和豐富的正劇表演經驗,是他們準確拿捏角色的基礎。尤其飾演毛澤東的保劍鋒,已不是第一次以教員的形象出現在觀眾面前。與11年前的《湘江北去》相比,《大浪淘沙》中的人物演繹的時間前後跨度很大,更見真章。第一集的出場,學堂以書包比喻巴黎和會不公對談的一幕,保劍鋒與小演員的表演就非常到位。

扮相上,由於劇組下足功夫,服化最大程度還原角色原型,給了演員不少信心,表演起來,更能說服觀眾。

在對毛澤東為代表的黨史重要人物的群像描寫中,1919——1945年20多年間廣闊歷史橫截面中的重大黨史事件,也一一呈現在觀眾面前。

前幾集已經再現了青年學生組織「五四運動」、毛澤東代表北京驅張代表團請願的歷史場景,後續劇情中,伴隨毛澤東等黨小組重要領導人物的個人命運沉浮,將帶出一大召開、國共首次合作、北伐戰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南昌暴動、秋收起義、紅軍長征、抗日戰爭、中共七大召開等百年黨史中值得銘記的各個關鍵轉折和重大歷史事件。

與Z世代的有效對話

獻禮劇需要年輕化表達,是共識,也是難點。

《大浪淘沙》敘事是宏大的,主題是嚴肅的,審美是年輕的,受眾是寬泛的。在表達上,它做出了積極嘗試,力求實現與Z世代年輕觀眾的心跳共振。

一是內容上,藉助現代青年視角回望偉大歷史的創新表現形式,雙時空對話解鎖黨史,完成紅色基因的代際傳遞。

「大家好,我是陳啟航,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關注,今年是2021年,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百年歷程,從下次更新開始,我將不再發布vlog教學視頻,接下來的幾個月,我想嘗試做黨史教育專題,名字就叫作《大浪淘沙》。」

與其它黨史主題獻禮劇不同,《大浪淘沙》的故事,是在現代青年陳啟航的講述中展開的。整部電視劇,其實是這位90後視頻博主的「教學講義」。除以全知視角講述這段劈波斬浪的黨史故事外,他更不時以黨史學習者的視角,分享從黨史重大事件中得出的啟發。

某種層面上,《大浪淘沙》更像一部可視化的黨史教育學習教材。在身份上,陳啟航並不是黨史的親歷者,但他提供了一個普通年輕觀眾便於代入的學習者視角。在陳啟航與百年前革命先烈的雙時空對話過程中,年輕觀眾對黨史的了解更上一層樓。黨史教育的目的,潛移默化中達到了。

這種「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直接對話的創作方式,甚少出現在電視劇作品,尤其是重大題材革命電視劇中。正如「紅船精神」強調的那樣,《大浪淘沙》作為影視作品,這一創作態度是「敢為人先」的。

二是陣容上,起用陳若軒、孟子義等年輕觀眾熟知的優秀青年演員,拓寬題材受眾。

保劍鋒、成泰燊、海清等實力派演員擔綱主演,是《大浪淘沙》穩固熟齡電視觀眾的保證。陳若軒、孟子義等青年演員的加盟,則是引流年輕觀眾的有效之舉。與中生代實力派相比,這些青年演員的表演另有一番況味,對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在年輕受眾群體中的傳播大有裨益。

4年4萬人的一次主動獻禮

歷時4年籌備,前後進行4次研討會,參閱近億字史料,1:1還原上海漁陽里、嘉興紅船、北京北大紅樓、新華門、延安窯洞等標誌性建築,搭建攝影棚30000平方米,橫跨橫店、嘉興、上海、延安多地實景拍攝,取景地超600處,定製服裝5000餘件,角色超過500個,群眾演員達到40000餘人次,拍攝歷經122個工作日……《大浪淘沙》,是一部努力還原真實黨史情境的主動獻禮之作。

處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這一光輝歷史節點上,今年集中露面的黨史獻禮劇,不可謂不多。一重困擾是:當中是否存在踩點吃紅利,跟風而來的粗製濫造之作?

《大浪淘沙》不跟風,它就是那陣風。雖然準時在2021年與觀眾見面,但追溯這部劇的創作時間,最早可以定格到2017年。彼時,黨史主題獻禮劇的部署尚未如此緊鑼密鼓,《大浪淘沙》可說是頭幾個「吃螃蟹的人」。

這是一次致敬建黨百年、真心期待聆聽的主動獻禮。每一句台詞,每一場戲,每一件道具,每一處細節,都不敢含糊。

在此,點贊前幾集中的幾處細節:

陳獨秀入獄,李大釗送來毛澤東創刊的《湘江評論》,鏡頭帶過,陳獨秀扮演者成泰燊手中的那份《湘江評論》,版面、版頭、字體,與保存下來的《湘江評論》原件基本無二;毛澤東扮演者保劍鋒的旁白,「政府決沒有膽子將陳君處死,就是死了,也不能損及陳君至堅至高的精神毫末。陳君原自說過,出了實驗室,即入監獄。出了監獄,即入實驗室……」一字一句,都找不出與《陳獨秀之被捕及營救》原文的出入。還有李大釗親送陳獨秀離京時的那駕騾車,也是基於歷史細節的考證。

在陳啟航還原歷史的講述中,一些穿插畫面引用了當年的真實黑白影像資料,與電視畫面兩相對照,震撼力一點不輸給歷史紀錄片。

紀實性、嚴謹性是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創作的基本準則。為了保證表達不出錯,團隊在創作前期便與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進行深入合作,查閱了大量史料、傳記,努力還原劇中歷史人物的每一天,甚至跟誰見了面,聊了什麼話題等,不錯過任何一個可供挖掘的歷史細節。無論是對早前年代的復原,還是革命基地的重現,《大浪淘沙》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力求真實、準確還原黨史情境。

這份慎重,是對百年黨史每一個歷史時刻、每一位革命先烈的致敬,也是黨史主題電視劇創作的應有之章。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這是《大浪淘沙》劇名的題解,也是第一代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注釋。但或許,它也是送給這部電視劇,乃至後續所有黨史主題獻禮劇的一句格言。「井噴」的黨史主題獻禮熱潮之下,《大浪淘沙》邁出了自己獨有的一步。電視螢屏,需要更多這樣淘下來的「金品」,觀眾會為它們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