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國 文/圖
1950年1月28日,三元縣解放。中共三元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全縣人民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廢除保甲制度,成立農會、工會、青年團、婦聯、基幹民兵連等群眾團體,實施減租減息運動,繁榮城鄉經濟,發展文教衛生事業,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不甘失敗的國民黨反動派地方殘餘勢力,散布謠言,糾集社會殘渣餘孽上山為匪,繼續與人民為敵。小小三元縣有餘大昆、羅光輝、鄧占山、王水仙、練昌金、鄧日初等六七股匪幫。他們攔截我軍運送糧食、物資的車船,搶奪武器彈藥,殺害民兵和無辜群眾,包圍攻擊松陽鄉政府、岩前區公所,揚言攻進城關三元縣人民政府,猖狂地向新生的人民政權反撲。
匪患不除,民無寧日。1950年3月,三元縣成立清匪委員會和剿匪指揮部,由主持縣政府工作的副縣長吉樂山任總指揮,下轄永安軍分區三元獨立第二營、獨立第一營一連和列西、莘口、居陽3個區武裝中隊,以及莘口民船基幹民兵連,共500多名兵力。在全縣人民支持下,歷時兩年半,經過20多次大小戰鬥,至1952年8月,擊斃、俘虜匪特560餘人,繳獲輕重武器400多支,全縣土匪基本肅清。在肅清匪特戰鬥中,15名三元人民優秀兒女獻出寶貴的生命。
1950年9月,三元縣人民政府在城關紅印山修建革命烈士墓,安葬冀金貴、孫樹濤、張如榮3位英烈。這是三明第一座革命烈士墓,墓高5米,寬4米,墓碑上刻著3位烈士姓名,兩側有一副由吉樂山撰寫的輓聯:
恨一彈無情奪我六年奮鬥勇士
喜三元有光賦她千載明朗乾坤
這3名烈士是:
冀金貴(1913~1950年),江蘇省應寶縣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參加革命,曾任鄉長、指導員、副區長、區長、新兵營長等職務。1949年進軍福建,8月參加解放福州戰鬥後,奉命轉業參加地方政權建設到永安地委工作。1950年4月調任三元縣居陽區委書記。8月在中村米洋村召開選舉農會代表會,21日到杜水村開幹部碰頭會,途經半溪拱橋遭土匪伏擊胸部中彈犧牲,時年37歲。三元縣人民政府舉行隆重的追悼會,遺體安葬在紅印山革命烈士墓。1953年冀金貴夫人、子女在江蘇省寶應縣人民政府專人陪同下到三元縣,要求將冀金貴遺骨遷回故鄉安放。三元縣人民政府依照要求,將烈士遺骨交給親屬,並按國家規定發給撫恤金,另作適當補貼。
孫樹濤(1920~1950年),江蘇省灌雲縣人。1944年入伍,1948年7月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29軍817師261團任班長。1949年進軍福建。1950年3月奉命轉業參加地方政權建設,任三元縣莘口區民兵大隊長。他立場堅定,工作積極,深受群眾讚揚。5月17日到增坊村執行任務,住在增坊村部後面一家貧農家裡,晚上10時被土匪發現、包圍。孫樹濤英勇機智,與土匪激戰,後因駁殼槍子彈打光,最後一枚手榴彈投出未爆炸,幾個已爬上屋頂的土匪向他開槍,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時年30歲。三元縣人民政府舉行隆重追悼會,將其遺體安葬在紅印山革命烈士墓。
張如榮(1923~1950年),江蘇省鹽城縣人。194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44年11月入伍,歷任民兵分隊長、中隊長、鄉指導員、區中隊支部書記。聯防隊隊長等職。1946年3月,調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29軍817師261團任連長。1949年8月,奉命轉業參加地方政權建設,1950年3月調任三元縣莘口區農會主席。他工作極端負責,經常早出晚歸,深入岩前、星橋(當時屬於莘口區公所岩忠鄉)一帶,發動群眾減租減息,組織民兵剿匪反霸,有力地配合我軍剿匪戰鬥的勝利開展。5月16日,他到星橋執行任務,途經歐坑遭土匪伏擊,慘遭殺害,年僅27歲。三元縣人民政府舉行隆重追悼會,將他遺體安葬於紅印山革命烈士墓。1953年江蘇省鹽城縣派專人隨同其家屬,將遺骨送回烈士家鄉安葬,並按國家規定發給撫恤金,另作適當補貼。
20世紀80年代初,紅印山建設燈光球場,烈士墓遷至下洋(今三元區交通運輸局南側)一個小山丘上。下洋烈士陵園占地2000平方米,豎立一座長方形石碑,上鐫鎏金行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每年清明節,許多學校師生到此祭奠,緬懷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