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一個著自拍成癮的時代,對於個人特質的崇尚進入了一個不自然、甚至帶點扭曲的維度。因此,當你延展肢體,進入足以吸引眾人眼光的舞王式,卻發現腳趾碰不到頭頂時,你的組織與骨頭為你揭露事實:你的身體其實做不到!
你的身形不會因為「做不到」而變得不佳,你也不會因為「做不到」而變得不練瑜伽。事實上,這讓你更顯人性。「做不到」點醒了我們,每個人皆是不同的。『你是獨一無二的,而這樣的獨特性造就了看似「每個人」都做得到,而你卻做不到的差異。在瑜伽中,沒有一個動作每個人都做得到,也沒有人能完成所有動作。在瑜伽練習的脈絡中,沒有一體適用的動作。
你的身體獨一無二──認識它!
個體間的差異與獨特性,所呈現的複雜度有時並非所有社會都能包容的。在一堂有著五位學生的瑜伽課中,老師不難針對每位學生的需求提供協助,但隨著學生的數目增加,挑戰也隨之加劇。如果未加留意,一視同仁的教學將伴隨潛在的風險。瑜伽課堂上暗藏著危機。或許你會發現,自己渴望著一副能隨心所欲的身體,並擔心如果自己無法呈現「真正的動作」,便顯得與大家格格不入,怕被別人投來異樣的眼光。
引用我看過的一篇文章里的話:「與眾不同並不等同於缺陷」,擁抱自己的獨特性,而非對自己的古怪嚴厲以待。「你為何會因為自己無法完成某件事,而覺得自己是失敗的呢?有些事是你目前能做的,有些事你在未來將能做到,還有些事,你一輩子都做不到。」
如果你有充分的好奇心,你會慢慢成為認識自己身體獨特運作機制的最佳人選。絕大多數的老師實際上並不了解你的身體,且即便他們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像你的認識那般深入。
少數過度熱心的老師甚至會對你的身體做出可能帶來傷害的錯誤假設。因此,你得為自己的練習負起責任,不論是在家中,或是在課堂中。這也意味著,你得投注時間觀察你的強項、弱點、局限、以及所能掌握的技能。
身體為何受限?
確認身體的受限來自何處,系統地記錄下來你在不同瑜伽動作中的感受。並提出疑問:「是什麼阻止你完成動作?」換句話說,是什麼因素限制了你的活動度?
限制你的因素分兩種。一種是張力,來自於組織(肌肉、韌帶、筋膜)被牽拉所產生的阻力;而另一種是壓力,由組織相互接觸所產生,包含:骨頭碰骨頭(硬的擠壓感)、肉碰到肉(軟的擠壓感)、骨頭碰到肉(介於中間的擠壓感)。
因此你可以透過觀察瑜伽練習時所出現的張力或壓力,探索屬於你身體獨一無二的身體特質與限制。這會讓你學習與自己的身體相處,而不是在一個被指定的姿勢下與它對抗。為了協助探索的過程。以下內容摘錄自《YourBody,YourYoga》,這本書中探討了三個瑜伽練習者常「卡住」的姿勢,並探索其中原由。
後彎
動作的最大幅度發生在骨頭碰到骨頭,或擠壓到骨頭之間的組織時。讓我們以上圖的兩組腰椎為例。顯然地,左側(暫稱她為僵硬的身體)的脊椎伸展(也就是後彎)幅度無法像右側(暫稱她為柔軟的身體)那麼多,除此之外的條件皆同。由於腰椎的結構不同,當他們在瑜伽練習中加深動作時,柔軟的身體能夠不斷地繼續加深後彎,而僵硬的身體則會很快地來到擠壓的位置。
深蹲
來說說亞洲蹲,什麼原因讓歐洲人無法進入深蹲呢?最大的踝關節背屈角度發生在圖(B)的階段,此時膝蓋往前方移動幅度來到最大,同時腳跟仍留在地上。對許多歐洲人來說,由於踝關節的背屈能力受限,他們的腳跟會在此時離開地板,呈現圖(C)的樣貌。在圖(D)的位置中對於踝關節背屈幅度要求較小,但對髖關節屈曲的要求來到最大。因此蹲不下去,未必都是腳踝的問題。
三角式
有兩種方式能做到髖關節外展(讓腳遠離身體中線):你可以移動股骨,或著移動骨盆。在圖(a)中的練習者有很大的髖外展空間,能讓她的手碰到地面時依然保持脊椎呈一直線。在圖(b)中我們則看到了當髖外展幅度不足時,所採取的一種策略:脊椎側屈。圖(c)呈現的是另一種髖外展幅度不足時的策略:透過髖關節屈曲,允許骨盆繞過股骨上的擠壓點。圖(d)則提供了另一種髖外展幅度不足時的選項:接納自己的不足,允許自己將手放在腿或瑜伽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