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隋唐
如果一個月給你發2.4萬,讓你去養豬,你去不去?
其實不用糾結去不去,因為大部分人根本沒有機會。
近日,一則招聘啟事在網上被熱議。招聘方是河南牧原食品,主業是養豬。在公告中,牧原點名招聘「復旦畢業生」,本科生月薪2萬,研究生2.2萬,博士生2.4萬……
2019年註定是個讓人難忘的豬年。這一年,豬肉價格漲幅一度達到了驚人的101%。當年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的時候,估計沒想到如今豬真的「飛」起來了。當然,跟著飛起來的還有各大畜牧業公司。
11月7日,福布斯發布中國富豪榜,秦英林以1174億元的身家衝進前十,而他背後的企業正是上文所說的牧原。值得注意的是,榜單上排在他身後的有位元組跳動張一鳴、萬達王健林、小米雷軍、百度李彥宏、娃哈哈宗慶後……
2019年,秦英林春風得意。公司股價年內漲幅超過220%,最新市值2011億元,一度超越溫氏股份,成為養豬業第一股;個人財富一年間翻了近3倍,不光成為河南首富,還成為河南本土企業家中唯一一位千億富豪。
起底這位河南「養豬大王」,我們可以發現他的成功,絕不僅僅是因為站在了風口之上。在帶領牧原走向「養豬第一股」的道路上,他讓我們知道了什麼叫「知識就是力量」。
放棄保送大學機會,只為養豬
1965年出生的秦英林,上高中時就已經決定養豬了。
1982年,他才上高中就明白了要「腳踏實地地脫貧」。那年冬天,他鼓勵父親養豬,於是父親挖了一個多月的蓮藕,湊了800塊錢買了20頭豬苗。不過因為缺乏防疫知識,20頭豬最後病死了19隻,父子倆損失慘重。
看著心灰意冷的父親,秦英林第一次感受到對「專業知識」的渴求。當時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跟養豬業「死磕到底」。高考那年,他毫無畏懼地放棄了保送河南大學的機會,在志願書上填了4所農業大學,並最終被河南農業大學錄取。
為了學習養豬技術,大學期間,他用了兩年就完成了學校安排的課程,剩下兩年又四處尋找國內外的養豬文獻學習。可能趙本山當年在春晚舞台上「錯拿」的那本《母豬的產後護理》,就是秦英林當年愛不釋手的「珍寶」。
1989年大學畢業後,秦英林先是來到南陽地區一家國營食品公司的辦公室工作,端上了「鐵飯碗」。那個年代有「大學生」和「鐵飯碗」光環的加持,秦英林堪稱光宗耀祖。不過這似乎與他當初考入河南農業大學的初心背道而馳。
3年後,這個80年代的大學生毅然從國營公司辭職,帶著妻子錢瑛回家養豬。
在很多人眼裡,秦英林放棄了「土雞變成金鳳凰」的機會,但在他看來,這是「如願以償」。他從哥哥那裡借了8000元,再加上弟弟準備結婚的12000元,終於建起了自己的養豬場。
1993年6月22日,他的養豬場迎來了第一批豬苗,養豬事業就此起步。
萬事開頭難。為了省錢,秦英林自己研究豬棚搭建;為了給母豬接生,他寒冬臘月住在豬舍里,凍得直打哆嗦;盛夏炎熱時節,夫妻倆就跟職工們在又髒又臭的豬圈旁煮麵條,蚊蟲多得直打臉……
那時的他並不知道在養豬這條路上究竟能走多遠,只是旁人的不理解和冷言冷語,讓他更加認識到在養豬這件事上只能成功,不許失敗。
「知識就是勝利」
在養豬場剛有起色的時候,秦英林經歷了一場與高中時幾乎一模一樣的災難——豬瘟。
1995年,秦英林的養豬場裡3天時間死了25頭豬崽。南陽農業學校、鄭州畜牧專科學校、河南農業大學、河南農科院……秦英林把能問的機構問了個遍,但依然沒有找到病因。
眼看同樣的劇情要再次發生,懷孕7個月的妻子決定帶著病豬來到鄭州,找專家幫忙。此時,養豬場中的豬崽正在成片死去,最多時達到70頭。
危急關頭,河南農大打來電話說,初步認定是偽狂犬病。
秦英林終於看到了希望,但馬上又陷入了更大的絕望——國內唯一一家生產偽狂犬病疫苗的企業在哈爾濱。那時候沒有高鐵,沒有快遞,空運成本太高,派人去買的話,來回至少需要10天!
絕望的秦英林只能死馬當活馬醫,向省畜牧局發出了求救信息。結果只用了兩天,省畜牧局真的將疫苗送到了他手裡。
父輩的悲劇沒有在他身上重演,這讓他深刻認識到「這是知識的勝利」。、
從那之後,知識的力量被秦英林時刻記在心裡。外出學習時,他總會帶一台攝像機,把學習過程全程錄下來,回來放給員工看。
公司發展壯大之後,他仍然把學習知識放在首位。一次在外培訓時,他發現一個課程特別適合自己的團隊學習,便安排公司一次性支付500萬元,把自己的團隊輪訓了一遍。
重視技術與知識給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礎。2013年,牧原股份營收超過20億元,生豬出欄量達到130.68萬頭;2014年1月28日,牧原股份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上市;2019年,秦英林成為身家千億的「養豬大王」……
後來在接受採訪時,秦英林說:「很多人覺得養豬很簡單,是技術低下、產業落後的代名詞,其實並不是這樣。」
「現在養豬行業已經成為融合多門學科的高科技行業,包括生命科學基因選擇、豬舍設計、疫病防控、營養配方、生產管理、環保、信息化甚至智能化的應用等,門檻很高,沒有技術創新難以為繼。」
靠技術優勢抗過非洲豬瘟
技術優勢是秦英林在養豬業的絕對優勢,而這些技術成果帶來最顯著的優勢,就是降低養豬成本。
在生豬行業,有一個概念叫「完全成本」,指的是包括了飼料原料、職工薪酬、藥物疫苗、折舊攤銷、三項費用和其他所有費用在內,花費在每公斤豬肉上的成本。
目前國內的生豬散養戶,完全成本是13元到15元,其它規模化的畜牧企業完全成本也要12元,但秦英林的牧原在技術團隊的幫助下,將完全成本降低到了11.62元。這是公認的行業最低。
看起來是幾毛錢的差距,但在產業化的養豬企業,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豬肉價格的漲跌基本遵循一個規律——豬周期。說白了,就是豬肉價格高時供貨量變大致使價格變低,價格變低後供貨量變小又帶來價格上漲。
眾多散戶和小企業基本都是在豬肉價格高時蜂擁而上,價格下降後又一鬨而散。而有了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秦英林就有底氣在豬周期低谷時依然淡定「買進」,真正做到了巴菲特口中的「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除了對抗「豬周期」,秦英林團隊在防疫方面的技術優勢,為他的養豬場帶來了巨大的安全保障。而這也是他能踩中今年豬肉風口的直接原因。
2019年初,非洲豬瘟開始在國內養豬場肆虐,諸多沒有做好防疫工作的養豬場損失慘重,死在了「風口來臨前」。但此時牧原的豬舍技術已經更新到第12代,擁有諸多技術專利。
非洲豬瘟爆發後,牧原股份斥重資對豬舍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並在10月21日表示「公司目前已經能有效防控非洲豬瘟」。
在這短短一句話的背後,是秦英林幾十年來尊重知識、擁抱技術的堅持。
幾十年前,秦英林便明白了「知識就是生產力」的道理。也正是因為明白了這一道理,才讓「科學養豬」的他有了如今的「千億身家」。
無獨有偶,20年前,一則「北大畢業生養豬」的新聞曾被全國人民傳為笑談,但當這位名叫陸步軒的「北大屠夫」近日重回公眾視野時,眾人才發現,他已經做到「年銷售額18億」。
在接受採訪時,陸步軒道出了秦英林的心裡話:「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一定能改變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