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所有路人駐足觀望的她,換了張獨一無二的「定製臉」

2020-02-05   新氧

今天羊要給大噶推薦一部國產高分紀錄片——《手術兩百年》話說這部紀錄片是央視爸爸歷時3年,在全球十二個國家取景拍攝製作完成的!總的來說,《手術兩百年》專業但不枯燥,乾貨滿滿,尺度頗大,真的是讓羊不明覺厲~


疾病和死亡,是人類無法擺脫的噩夢。


一百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31歲,但現在全球平均壽命已經達到了71.6歲。「為了生存」,也許就是醫學誕生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 在黑暗中探索 ——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認為他們的命運被神靈所掌控,這種觀念幾乎是所有早期人類的共識。面對生老病死,當時的人只能將生存的希望寄託於上蒼。



但此時,有一批沒有留下姓名的人,嘗試用自己的雙手拯救同伴,與神靈抗衡。


2003年,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具1500年前的女性乾屍。在這具身體的下腹部,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條長度為17cm的傷口。在放大1700倍的電子顯微鏡下,研究員在傷口周圍發現了用馬尾毛縫合的痕跡。



根據推測,這位來自1500年前的女孩兒很年輕,身體尚未發育成熟,在生產過程中遭遇難產。


然後,她的同伴在她身上施展了一場「剖宮產」手術,讓後世的我們看到了腹部縫合的雛形。



可惜的是,以當時的醫療條件,那個女孩兒不可能存活。


不過,這樣我們看到了:為了生命的延續,已經有人用還沒有成型的醫學,尋找生的希望。在14世紀之前,因為宗教、倫理等原因的限制,人體解剖並沒有真正的開展起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醫生在治療病患的過程中就像是「瞎子摸象」。


世界上最早的人體解剖圖,出自12世紀的《曼殊爾解剖學》,當時只能依賴於動物解剖來推測人體構造。


14世紀中期,「黑死病」(鼠疫)開始在西亞和歐洲大陸上擴散蔓延。


為了戰勝這場奪去了萬千生命的瘟疫,教會被迫取消了禁止屍體解剖的禁令。


在這段探索人體的浪潮中,有一位名叫安德烈·維薩里的年輕醫生,敏銳地發現教科書上的理論不正確,並大膽指正。



在中世紀,理髮師和外科醫生是一個行當,據說理髮廳門口的條紋廣告牌,就取自血液和繃帶的意向。



醫療理髮師「業務廣泛」,從拔牙到截肢,都可以是他們的基本工作。


可以說,那時的外科醫生魚龍混雜,地位低下,極不專業。



維薩里年輕時在巴黎醫學院求學,但老師照本宣科,解剖時讓連醫學術語都說不準確的理髮師操刀。


這讓維薩里無法忍受。


於是,維薩里決定編寫一套全新的解剖學教科書,一舉推翻了使用了1500年的醫學教材。


1543年,維薩里年僅28歲,他的七卷本《人體構造》問世了。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以圖文形式描述人體解剖學、並介紹解剖方法的完整著作。 人體各個部位、器官等,第一次以精準復現的方式被展現出來。



在維薩里發表《人體構造》的同年,哥白尼出版了《天體運行論》,提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推翻了流行了1300年的地心說。



與尼古拉·哥白尼一樣,安德烈·維薩里為了捍衛科學真理,遭教會迫害。


各行各業的先驅,多有犧牲。


《人體構造》讓醫生可以更直觀的了解人體,但並無法進行精細手術——因為沒有麻醉劑。


直到300年後,麻醉劑才真正問世。


在麻醉被研發出來之前,手術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醫生的「下刀」速度。


19世紀中旬,為了降低病患的痛苦,牙科醫生莫頓發明了乙醚麻醉。



和很多醫學先驅一樣,莫頓也是「自我實驗者」。


在研發麻醉的過程中,莫頓用自己做人體實驗,險些因吸入過量的乙醚而一命嗚呼。



在一次次改良下,莫頓終於設計出了乙醚霧化器,控制乙醚的吸入量。


終於,在1846年10月16日,時年27歲的莫頓,向世界展現了他的麻醉技術,並迅速推行開來。


麻醉的出現了,大大降低了病患的痛苦,同時醫師也不需要簡單粗暴的「求快」,可以開展更加精細化的手術治療。



除了莫頓,還有無數醫療工作者致力於降低病患的痛苦,這其中充滿了醫生對病患的悲憫和關懷。


—— 醫療技術的迅猛發展 ——


看完《手術兩百年》,羊感覺醫學的發展並不完全是循序漸進的,偶爾出現「跳躍式」成果。


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會因為技術的缺失導致大量犧牲。


比如說,在乙醚麻醉被推廣開來以後,隨著手術率的提高,病患的死亡率不降反升。


那是因為,當時的醫療並沒有消毒滅菌的意識。


我們從19世紀的油畫可以看到,那時候的醫生在動手術時,甚至會身著燕尾服、在眾人的圍觀下進行…


婦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在翻閱了大量數據樣本後得出推論:醫生不注意消毒,是病患在術後致死的主要原因。


於是他要求他所在病區的醫生,在接生前必須用漂白粉反覆洗手。


「勤洗手」讓塞麥爾維斯所負責的產婦死亡率呈現斷崖式的下跌,降到了1%左右。



可惜的是,因為種種原因,塞麥爾維斯的發現並沒有被推廣開。



1861年,塞麥爾維斯出版了《產褥熱的病原、症狀和預防》一書,並把它們寄給了當時歐洲最知名的產科教授,但少有迴音。


「即使我活著無法親眼看到征服產褥熱的那一天,我也堅信這一幸運時刻即將到來,為此我死而無憾。」


——《產褥熱的病原、症狀和預防》


引所有路人駐足觀望的她,換了張獨一無二的「定製臉」


在遭遇各方打壓後,塞麥爾維斯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於1865年去世。


直到1881年,技術的進步使得鏈球菌被發現,終於證實了塞麥爾維斯的推論。



醫學不是一個冰冷的學科,每條知識點下都隱藏著智慧、勇氣和決心,還有對生命的尊重和珍視。



所以,在我們現在看有些粗糙的早期醫學,也有特別亮眼的技術。


早在16世紀,以精妙的鼻再造術而聞名於世的加斯帕雷·塔利亞科齊,便出版了《生理缺陷移植手術》一書。



要知道,像是麻風這類疾病、還有凍傷、被動物襲擊等意外,會導致人臉受損嚴重,五官缺失。



人臉是帶有社交屬性的,即使身體健康,面部損傷嚴重影響了這一群體的日常生活。


塔利亞科齊對這類群體特別同情,於是他不顧教會的反對,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以鼻部修復手術為例,塔利亞科齊會在施術對象的胳膊上劃出一塊長方形的皮膚;


引所有路人駐足觀望的她,換了張獨一無二的「定製臉」


然後,抬起手臂並做出固定,將切割下的皮膚放置在鼻背上,並做適當縫合。



這樣,胳膊的血液循環就可以維持皮膚的生存。



當創面位置建立了新的供血後,醫生就在連接處做出切斷,在進行下一步修復。



以當年的技術,雖不可能修復出一張與常人無異的臉,但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他們的痛苦。



當時一部分宗教人士認為鼻子的缺失是上天的懲罰,塔利亞科齊的努力違背了神的旨意。


於是在他去世後,塔利亞科齊被棄屍荒野。



塔利亞科齊的淒涼結局,並沒有阻止後來者的研究與實踐。


2005年,法國完成了第一例異面臉移植。



但畢竟皮膚是人體器官中最大的器官,異體移植免不了出現排異反應。


2016年,世界首例「換臉人」因癌症去世,她的面部狀態雖與常人差距不大,但距其進行「換臉」手術僅過了10年。



醫學進步的腳步從未停止。


中國姑娘金琪,在她一歲的時候,因為一次嚴重的細菌感染,失去了完整的面部和一部分肢體。



金琪愛好攝影,這樣的姑娘大多對外界事物的感知會格外敏感。


《手術兩百年》在跟拍金琪時記錄了路人看到她時的反應,這種「回頭率」對她而言無疑是種折磨。


而她已經遭受過太多這樣的傷害。



是現代醫學給了她正常生活的希望。


因為擔心異體面部移植所產生的排斥反應、以及術後免疫治療所對人體造成的傷害,醫療團隊依靠三維模擬技術,給金琪設計一張屬於她自己的臉。


然後,根據模型,重新打造金琪的鼻部和唇部。


這是當今世界整形外科的精尖技術,被譽為「中國式換臉」。


2017年4月,金琪的第一次手術開始了。醫生選擇她胸口的皮膚作為她未來面部的基礎。


在這裡,將會被植入一個水囊來「撐大」皮膚。



因為在正常情況下,人的面部有八套以上的血管,而移植的面部只有一兩套血管的滋養。


為了確保移植存活,專家團隊從金琪的腿部取出一片手掌大小的血管網植入胸口的皮膚。



為了保持皮膚活性,專家團隊還會為她植入從脂肪中提取出的幹細胞。



一年後,金琪胸口的皮膚擴張到了理想大小。


依賴最新治療技術,治療團隊和金琪一起打贏了第一仗。


引所有路人駐足觀望的她,換了張獨一無二的「定製臉」

金琪的治療還在繼續,《手術兩百年》因時間有限,無法繼續跟拍。


下一步,治療團隊將根據金琪自身的軟骨,來為她構建屬於她的鼻子和嘴唇。 在徹底成型後,再將它完整的移植到金琪的面部。


這不是什麼人的臉,這是屬於這個女孩兒自己的面部,獨一無二。



在《手術兩百年》播出後,金琪還在為她的美好未來奮鬥著,她將給有類似遭遇的群體帶來新生活的希望。


引所有路人駐足觀望的她,換了張獨一無二的「定製臉」


在我們所看不到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研究方向的從業者,默默無聞地共同推動醫學的進步。



現在,醫學領域被雜糅進不同的技術研究成果。



雖然不是每一條生命都能得到挽救,但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


今天是立春,冬天終於過去了。


春暖花開的日子,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