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國人發動了鴉片戰爭,用大炮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捲入了西方列強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之中,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情況。古代中國接觸的外族,要不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雖然武力強勁但文明發展程度卻遠弱於中華;要不就是天竺(印度),大食(阿拉伯)等國,雖然文明程度也挺高的,但礙于山高路遠,和中華交流有限…
這一次,中國面對的是歐美列強,列強不僅僅武力比當時的大清王朝強得多,而且工業文明也遠勝於已近乎停滯的中華文明,按李鴻章的話來講,這是「三千年未有之奇變」!但此時西方對中國的見識還比較有限,故還不敢大加侵略(畢竟大清朝的體量在那裡擺著呢),加之中國內部小農經濟的頑強抵抗,西方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也沒有太大成效。
同時,清政府內部的一些相對開明的官員也發起了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並取得一定成效,在暫時平定內部動盪後,清政府陸續在西線扼制了日俄侵略(收復新疆),在東部制止了日本的放肆(平定朝鮮內亂,逼退侵略台灣東部的日軍),在南部,更是和當時的世界第二強法國打個平手(中法戰爭),清王朝隱約有了中興之勢頭。
然而此時,周邊危機已經興起,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列強頻繁在中國邊疆挑事,這件事在近代史被稱為「邊疆危機」。
然而這一切在甲午戰爭後被徹底打破,大清王朝底子裡的貧弱被暴露無疑,這使得列強對清王朝真實的情況有了真實的認識,這下子,清王朝真正成了一塊肥肉。
西方對華侵略勢頭大幅度升級,於是就有了這麼一個歷史事件:瓜分狂潮!
1896年,甲午戰爭剛剛結束,俄羅斯就以干涉還遼有功,誘迫清政府簽《中俄密約》,迫使清朝將東三省的鐵路(東清鐵路中東線)修築和經營權給俄國,俄國可以在戰時使用港口等,以此開始,列強爭相迫使清朝劃出勢力範圍、租界與租借地的事件,這便是歷史上的「瓜分中國狂潮」。
中國是真正有了亡國滅種的危險,其中最直接的表現是,列強直接侵略中國核心地區!
什麼意思?甲午戰爭前,列強對中國進行侵略滲透往往是集中在新疆,蒙古,外東北等中央朝廷控制相對薄弱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香港這種彈丸之地例外)。而甲午戰爭後,台灣被整體割讓,使得舉國大震,以此為開端,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核心地區。
此時在地緣上,中國陷入空前困局,日俄英法四大列強幾乎包圍中國(日占朝鮮,台灣;俄國北方包圍,並滲透進蒙古,新疆;英國占領了印度和緬甸;法國控制印支半島),以清王朝薄弱的國力,該如何保護剩下的國土呢?
「俄羅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計中藏。法蘭西,占廣州,窺伺黔桂;德意志,膠州領,虎視東方。新日本,取台灣,再圖福建;美利堅,也想要,割土分疆。」——陳天華《猛回頭》
連內地都被洋人大舉侵襲(聞一多《七子之歌》中的廣州灣,膠州灣,旅大等幾乎都是此時被外國強占),那西藏,新疆,蒙古和東北就更危險了。
自1759年,乾隆大帝平定天山南北後(這也是清朝進入鼎盛的標誌),中國的外部環境基本是穩定的,清王朝是封建時代的巔峰,對邊疆的控制是強於之前的朝代的。但即便如此,邊疆內部及其與中原內地之間仍然存在著歷史上形成的深刻隔閡,根本原因在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與之相應的社會組織程度仍難以克服不同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各區域社會形態差異較大,難以在經濟、文化層面形成緊密的整體,維繫國家統一主要依靠統治階級的政治共識。
1875年時清朝內地十八省(西方習慣稱為「中國本部」)。其中台灣島是清朝在1683年攻下明鄭而併入成為福建省之一部分,清法戰爭後台灣獨立設省,1895年割讓給日本。
這種紐帶,仍然是很薄弱的,現在西方列強來了,這種紐帶有了被切斷的危險。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新疆、西藏早已成為英俄逐鹿之域; 日俄爭奪東北、蒙古; 英法向雲、貴、桂、粵滲透; 幾乎所有主要列強都在中國海岸線擁有海港與海軍基地,甚至北京的海防也被解除(《辛丑條約》規定)。
但是,即使是再腐敗無能,清政府也不可能完全任由列強滲透,中國人民更是奮起反抗,那麼,中國是如何應對的呢?
此時清王朝基本是沒有憑藉自身國力強抗列強的能力和膽子的,但對於邊疆加強控制是必要的,清王朝此時基本清楚了:靠之前那種含糊的管理是保護不了邊疆的,加之此時清王朝對於國際常識也有了認識,於是清王朝加緊了對邊疆的控制,這直接表現在控制的「內地化」。新疆建省,台灣建省,東三省建省並解除關禁,讓北地(尤其是東北)大量漢族流民開拓東北。而在西南則是加緊改土歸流,通過新設府廳州縣而管理邊地漢人。在蒙古也是一樣,鼓勵開墾(走西口),清末,內蒙古地區也設立了 3 道 2 府 10 廳 13 縣,並改設了 1 府 2 州,形成旗地與州縣「插置」,地域管理方式已滲與其間。
闖關東!
清政府希望以此加強邊疆和內地的聯繫紐,不得不說,這還是有用的,其中在東北的表現最為明顯,失去黑龍江北部的無人區土地後,清朝廢除「禁關令」,讓大量漢民開拓東三省,形成「闖關東」狂潮,這使得漢人移民人數遠超同期進入東北的俄裔、朝鮮裔及日裔移民,使整東北從此成為穩固的漢族文化主體地區。
這使得日後無論是日本還是俄國在侵略東北時都面臨相當大的掣肘和國際壓力,俄國「黃俄羅斯計劃」破產,而日本也沒有任何可能直接吞併東北,只能搞一個不倫不類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
這是鞏固自身,同時在對外上,清王朝採取的策略是「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是傳統王朝對付周邊少數民族的手段,但彼時中原王朝有著強勁的實力,現在不同以往,國力孱弱,所以只能寄希望利用列強在侵華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矛盾及利益衝突,使之相互牽制,從中獲取契機,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
利用此招,清王朝也獲取了一部分成果,這裡典型的就是「三國干涉還遼」,迫使日軍退出了遼東半島。但更多的則是以失敗告終,尤其是對俄策略,1896年,李鴻章簽訂《中俄密約》,但這未給中國帶來任何好處,相反,卻便利了俄國勢力大舉侵入東北,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以後瓜分之禍及日俄戰爭、二十一條、九一八,這些國難都是那個密約直接或間接引出來的。黃遵憲評價此為 「老來失計親豺虎」。
這除了當時清政府高層的決策失誤外,根本原因在於清王朝自身實力的孱弱,自身薄弱,那在聯盟中是沒有發言權的。很難通過縱橫捭闔來保存自己。
晚清時期,清王朝國力薄弱,且中國已喪失完全獨立地位,故無法使用有力的策略反擊列強對中國邊疆的侵略,只能採用上述的方法周旋。這雖然取得一定成效,卻並沒有在根本上解決中國的邊疆危機,反而使得中國邊疆危機越來越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日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位於今天的北京,日軍竟然滲透到今天的北京,根源上就是清王朝邊疆應對失敗的惡果)。
國力弱小,統治者依附洋人,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便是這麼一個惡果。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