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同一樓梯被傳染?福州專家的解讀快看!

2020-03-26     海峽都市報

N海都記者 陳燕燕


最近,北京出現了

首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

專家推斷可能是走樓梯被傳染的,

這引起不少人的關註:

病毒會不會通過空氣傳播?

樓梯上、電梯里

會不會病毒瀰漫?


鄰居確診 男子疑走樓梯染病



3月24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通報了北京市首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的相關情況——


3月23日,42歲的北京籍男子劉某某確診新冠肺炎。發病前兩周,他沒有武漢、湖北、其他有病例持續傳播地區及境外旅行史或居住史。


但是,樓下的女鄰居——48歲的李某曾在3月5日由英國抵京,居家隔離觀察期間,她曾走樓梯到小區辦理出入證,9日發病後,11日她又走樓梯步行到海淀醫院就診,12日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劉某某與李某兩人近期均有走樓梯的情況,劉某某可能接觸了李某3月11日之前所污染的樓梯環境致病。


疾控部門和社區已對李某和劉某某的生活環境先後採取了消毒措施。



走過同一公共空間就被感染,可能性非常小



據健康時報網報道: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和研究中心主任醫師蔣榮猛認為,從新冠病毒的傳播角度來說,走過同一公共空間就被感染,這種可能性非常小。


最新版的防控方案也寫明氣溶膠傳播有一定的條件


對此,福州市疾控中心傳防科副主任醫師鄭霄雁說,目前,福州還沒發現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的病例。新冠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還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


他解釋,通常,氣溶膠的顆粒大於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一般醫用口罩或防霧霾口罩可以阻攔。一些特別小的氣溶膠粒子,半徑小於0.1微米,重量輕,主要分布在高空,隨風飄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


通過氣溶膠形式,懸停在衣物、皮膚的病毒,只有極微小的比例會通過手部觸摸,進入眼口鼻,致病的可能性不高。


其次,飛沫核形態的病毒無法在空氣中存活太久。通常,病毒離開了生物,存活的時間極其有限。只有空氣中含有足夠大量的病原體時,才可能導致感染。


因此,共處一個環境、如果沒有直接接觸,傳播的可能性非常小。除非是密閉空間,並且病毒的濃度很高,比如咳嗽或打噴嚏,飛沫噴到了樓梯扶手、公共的門把手或其它公共物體的表面。而其他人路過時,恰好接觸了這些被污染的物體,又觸碰了自己的面部、眼部等,才會出現極端的感染個例。


他指出,北京這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很多細節不太清楚。通常,傳染者與被傳染者有過直接接觸,或同時出現且距離小於2米。密切接觸者,比如親友才會被感染,一般接觸者沒那麼容易被感染。因此,大夥不要恐慌。


熱點問題:不少人擔心,樓梯里、電梯里會不會有病毒等著我?


鄭霄雁:極個別的情況下,可能會引起氣溶膠傳播,如在封閉的空間,如電梯、辦公室,氣溶膠感染風險才會高一些,因此,提醒大家不要聚集,排隊時相隔1米以上。進入電梯,還是要戴口罩,不能因為電梯里只有自己一個人乘坐,就不戴口罩。身體不接觸電梯,按電梯鍵時,可用紙巾、牙籤隔著按,回家後立即洗手。走樓梯時,也不要摸樓梯扶手等公共設施。



熱點問題:近來,福州陸續出現了一些境外輸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會不會引起境外輸入關聯病例?


鄭霄雁:相關部門會嚴格篩查境外輸入病例,出現症狀的患者,會及時隔離治療,大夥不用恐慌。

但也不能放鬆警惕,新冠病毒會否傳染,關鍵在於和病人的距離、是否採取了防護措施。在公眾場合、密閉空間,最好堅持戴口罩,少聚集,勤洗手,不摸口眼鼻;勤通風、勤打掃;必要時,對衛生間、廚房等進行消毒。小區內要及時清污,共用設施要勤消毒。



編輯:小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GN6FnEBrZ4kL1ViZJ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