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風波中的美國品牌:如履薄冰

2019-10-09     華人家族財富

Photo by Edgar Chaparro on Unsplash

1.

所謂蝴蝶效應,即香港的亂局,引發NBA遭到中國抵制,可能最終傷害耐克。

這家運動品牌同時與NBA和中國都有著密切聯繫,目前被認為是「躺著中槍」風險最高的品牌。

大中華地區是耐克公司一年多來業務發展最快的地區,該公司不止一次提到喬丹等品牌在海外市場「表現優異」,其中,中國市場無疑貢獻巨大。

財報顯示,剔除匯率影響,2019財年耐克在大中華地區的銷售額高達62.1億美元,同比增長24%,增速領跑全球四大主要區域。

具體來看,大中華地區營收增幅超過10億美元,息稅前利潤達到23.76億美元,同比增長31%。

如此亮眼的成績,難怪耐克公司執行長Mark Parker對媒體表示:「我們一直是,也會繼續是個紮根中國、為了中國(消費者服務)的品牌,我們對在中國所建立的關係和所做的投資感到驕傲,也會繼續做下去。」

如今,它已發現紮根不易。

Photo by Eddy Lackmann on Unsplash

2.

由於耐克與NBA聯繫緊密,兩者的品牌形象甚至直接掛鉤,因此引發了廣泛憂慮。

事實上,NBA與耐克早有球衣合作協議。耐克目前是NBA的獨家球衣贊助商,雙方的合作始於2017-2018賽季,合約長達8年。

在休斯敦火箭隊總經莫雷發表涉港言論,以及NBA總裁亞當·肖華為其辯護後,中國媒體已經暫停了NBA季前賽的轉播安排。NBA遭到抵制後,媒體第一個想到的品牌幾乎都是耐克。

大洋彼岸的美國,耐克公司的代表沒有立即回應CNBC要求置評的請求。或許事件太過敏感,公關團隊仍在緊急開會吧。

對於耐克而言,現在最大的擔憂是,部分中國消費者可能拒絕購買NBA品牌或籃球相關商品。又或者,穿耐克鞋都有可能成為問題。

流言已經無法避免。反應最靈敏的永遠都是資本市場,耐克相關證券目前都受到了高度關注。

耐克股價周二下午跌幅超過1.5%。事實上,耐克股價今年以來已累計上漲約24%,近日曾創下94.75美元的歷史新高。

據說,美國資本市場的各大分析師們,這兩天不提到耐克,都顯得不專業似的。那麼,他們怎麼看?

Photo by Charlie Egan on Unsplash

3.

目前看來,專業人士還算冷靜。

根據CNBC的報道,至少有一位分析師已向客戶進行說明,稱他預計任何對於耐克的擔憂都被「誇大了」。

「特別評估表明,耐克品牌在中國仍然非常強大。中國消費者將耐克視為一個全球性運動品牌,與任何國家或任何地區沒有關聯。」

Susquehanna金融集團分析師Sam Poser周二下午如是說。在其看來,耐克的消費者認知是全球性的,並不特別指向特定國家,因此對於特定政治事件相對超然。

「(耐克)管理層過去曾指出,自耐克開始在中國銷售產品以來,其經營理念一直是『中國有、中國享'(of China, for China),而非僅僅是一個希望利用中國消費增長的美國品牌。」Sam Poser說,「伴隨著耐克在中國的蓬勃發展,這一理念一直奏效。」

如今,無論抵制NBA事件如何收場,耐克的「全球性形象」確實迎來了一場測驗。對於商界而言,這是比股價波動有意思得多的話題。

Photo by Joao Tzanno on Unsplash

4.

NBA深陷輿論漩渦,以及耐克受到波及,也為其他美國品牌提了個醒。

目前,包括Vans(范斯)和Tiffany(蒂芙尼)在內的其他美國品牌,被美國媒體形容為「行事風格異常謹慎」。

Vans是1966年誕生於美國南加州的原創極限運動品牌,致力於在發展原創性的同時支持全世界的極限運動。Tiffany則是世界著名的珠寶品牌和美國設計名門,1837年誕生於紐約。

媒體注意到,這些在中國有重大商業利益的品牌,都在刻意保持低調。需要指出的是,它們不僅在中國小心謹慎,回到美國也得面對公關問題。

這種如履薄冰的感覺,想必NBA總裁亞當·肖華這兩天深有體會。

肖華昨日已經連夜抵達上海,他希望與中國籃協「直接溝通」,以期實現「最終和解」。對於他的表態,中國網絡輿論自然是不買帳的,但如果去看看美國輿論,質疑他的也大有人在。

美國國內,NBA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議員、政客、網民指責它為了錢「可恥地低頭」。看到NBA「兩面不是人」的處境,其他美國品牌看來會將「行事風格異常謹慎」進行到底。

就像古希臘人說的那樣:愚蠢的人,說大道理。聰明的人,說事實。而有智慧的人,不說話。

- The End -

撰文 ACE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FuXsW0BMH2_cNUgcgt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