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動作!蕪湖濱江天主教堂、范羅山等蕪湖老地標將迎來大變化

2019-08-11     子非喬木

畫捲來源:吳同彥,蕪湖開埠,420×260cm, 2013年

臨水而生

1

蕪湖是座離不開水的城市。從被譽為"江上芙蓉"的中江塔丶鏡湖丶濱江公園乃至因《舌尖2》而聞名的蝦仔面,蕪湖不僅以水為景丶更是依水而生。

這裡地處皖江南,風土人情交匯處,自古素有「長江重埠,皖之中堅"之稱。時至今日,蕪湖最有活力的城市部分依然同水體緊密相接,這樣的格局也給城市未來的發展提供良好基石。

中江塔

長江中路

倚界而興

2

臨水而建的蕪湖擁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是其開埠發展貿易以及成為長江流域重要經濟中心的首要條件。

因此在1876年因《煙台條約》成為通商口岸後,蕪湖這獨特的條件讓它慢慢發展為成為全球商貿網絡的重要節點。

各國的湧入不僅帶來了商業資本,更帶來了西方的文化與建築。而這些被完好地保存至今的建築大多坐落在各國租界以內,為當時少部分人才能使用的專有場所。

蕪湖天主教堂

經方堂

如今殖民時代縱然過去,城市空間中物理與心理的隔閡卻仍存在,這不僅體現在收入差距和失調社會的不均等,也體現在破碎化的空間網絡以及人民與濱水空間的隔離

走在城中不難發現,雖然老海關大樓丶大英領事館和聖若瑟主教座堂等較顯著的建築被保留了下來,卻是彼此孤立,缺乏關聯。

聖雅各中學

此外,蕪湖更有許多建築"遺珠",因為地理位置,文化定位等原因被埋沒在新時代城市開發的滄海大潮中,深藏於不為人知的城市的角落。

因市而盛

3

如果說「界」劃定了城市的熱點與區塊,「市」則搭建了流通的脈絡。在蕪湖早年的城市記憶中,生動開放的城市介面和尺度宜人的街道始終是城市記憶重要的一部分

明清時期市聲如潮的十里長街雖已不復存在,這樣的空間文脈現如今在老城區依舊有跡可循。

這些市井中的商鋪,樹影和煙火氣共同構成了生活中不起眼的小小片段,在不經意中提醒我們有關蕪湖的記憶里不只有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和汽車飛馳的寬闊馬路,還有那些曾經承載著懵懂幼年幻想,青蔥歲月夢想的平凡街道。

雖然城市發展仍然不可避免地帶來越來越寬的街道和越來越大的開發面積,我們希望一座城可以保持它原有的「人情味」,讓那些尺度宜人的街區,友好熱情的街道重新回歸到城市建設中。



濱江文化景觀城區示意圖

打造鏡湖—濱江的文化景觀走廊

2017年,蕪湖市政府委託國際知名的城市規劃、景觀、建築設計事務所Sasaki Associates重構蕪湖中心城區。

近日,Sasaki官網發布了這一項目的最新規劃圖和詳解,讓蕪湖這項市中心改造計劃露出真容。

規劃總平面圖

該項目整體共有三個重要節點:

一是范羅山、百花劇院歷史文化片區;二是雨耕山、老市委黨校片區;三是天主教堂及原長鷹小區地塊。

通過悉心規劃的步行連廊,行人在歷史建築之間遊走,新建的市民設施有序列的穿插其中,嵌入式的新開發項目將激活,沿途的公共空間,最終到達濱江公園。

規劃總平面圖

把一度封閉的城市核心區域接通,在營造更有魅力的城市體驗之餘,更使市中心變得通行可達,便利遊人與市民。

修復後的歷史建築將獲得全新的文化功能,建築物周邊的公共空間也將改變舊有形象。

范羅山打造博物館園區

連接蕪湖的水岸記憶

打開過去封閉的歷史租界

修復後的歷史建築將獲得全新的文化功能,建築物周邊的公共空間也將一改舊有形象。

方案看準范羅山位居城市中心高地的地理優勢,在山上建造博物館園區,藉由這樣的公共建築,一度被隔絕遺忘的歷史文化風景將有機會重現人前

戶外博物館園區效果圖

天主教堂將煥然一新

項目的第二個重要節點是雨耕山、老市委黨校片區。

雨耕山片區已打造成為中國酒文化產業園,而雨耕山旁的老市委黨校地塊,則通過建築改造與雨耕山文化園區連接,並將新增一系列文化和公共開放空間。

老市委黨校及雨耕山文化園整體規劃

天主教堂將煥然一新

項目的第三個重要節點,也是整個規劃方案中最大的亮點就是重構天主教堂與濱江公園的聯繫。

即教座堂旁的豎向改造與視域通廊提升。

規劃方案中,天主教堂西側及周邊地面將整體抬,升並新建一座新月形城市廣場。

現有長江中路從廣場下方下穿實現道路與城市廣場的分離。

天主教堂前吉和文化跨街廣場效果圖

這樣的規劃,處理並連接了范羅山和濱江公園之間的高差,很好的解決了雨耕山范羅山與濱江公園之間的割離。

同時也使得天主教堂更易於觀賞,是整道文化通廊的重心。

同時,長鷹小區地塊也將重新規劃建設住宅、商業及公共設施等建築與周邊城市景觀相融合。

該方案所確立的城市設計導則不僅對歷史建築的立面優化作出規範,也提出以新舊共融為未來發展的重點通過完善的城市設計,串聯起從鏡湖到長江一線的歷史文化軸帶

該規劃方案旨在締造更為便利行人通行暢達的城市核心,將城市歷史與發展之融入設計當中培育多元包容暢通無阻的城市核心區。

但目前該方案僅為設計事務所公布官方還並未有更多消息出爐。

大家應該還記得2018年年底蕪湖市城鄉規劃局在官網公布的《蕪湖造船廠地塊規劃設計導則和詳細的規劃》

未來「老船廠· 智慧港」

根據規劃項目定名為「老船廠· 智慧港」,改造總用地面積為594029㎡。

整體劃分為商業設施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廣場綠地用地、學校用地、城市道路等組成。

鏡湖區對老船廠的理念是: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打造蕪湖市的名片、鏡湖區的稅庫、企業家的福地、老百姓的樂園,成為蕪湖新地標。

項目未來將建設以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為支撐的現代產業園區。

老船廠將建設一棟蕪湖「城市之門」, 這棟建築的創意來源是船廠的龍門吊 。

以城市之門的形態展示長江的力量和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意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FNKgGwBvvf6VcSZyj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