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還一事無成?想要徹底翻身,其實你只需弄明白兩件事

2019-11-26     冷愛

關鍵詞:37歲的職場困境,如何突破?

冷愛,你好,我想問一個關於人生規劃的問題。一直關注你在介紹自己成長經歷的文字和視頻,使我產生了共鳴,同時自己也想要規劃好人生。

本人男生,今年37歲單身未婚,在穩定單位工作,單位屬於保密性質,工齡10年有餘。

由於工作環境閉塞,小圈子文化盛行,個人工作成績與回報不成正比,有過新人時被領導出賣、工作上被霸凌,有過在領導崗位時被排擠和架空,被栽贓陷害的經歷。

所以曾經兩次辭職,一次是新人工作兩年之後,另一次是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五年前,但被家人親戚勸說和單位領導拖延,加上自己這兩次的準備也不充分,都是沒想好未來的人生規划下衝動的決定,最終沒有行動。

時光荏苒,10年已過,在今年初提出轉崗(已在如今崗位工作7年)想在其它崗位鍛鍊自己做點業績的要求被領導層否決後,徹底心涼(因為很多同事都轉崗了,不過走的是歪門邪道,我是正經打報告)。

就像想要離婚的丈夫,對這個家沒有一點念想,但自己在這個單位工作了10年,雖然跟著老同志學了不少本領,不過離開了單位,存在著這些本領根本用不上的一種尷尬情況。

今年一直在學韓語、計算機編程,為的是離開單位也能立足於社會。

我聽從冷愛的建議,沒有放棄學習英語,平時堅持跑步、健身、打球、鍛鍊身體。一直堅信要擁抱可能的未來,也在努力理財,用錢來生錢,保障自己生活之餘再把錢投資出去並提升自己。

問題是自己37的年紀,所學習的這些知識能否使自己擺脫既討厭現在的工作又不能馬上離開的困境呢?希望得到你們團隊的建議。

冷愛回覆:

生活中,有很多像這個故事裡的男主一樣的人,他們的人生都在戰術層面上打轉。

比如,學韓語、學英語、然後學編程,跑跑步,有一些具體的做法,但缺乏了人生規劃中另一個特別重要的層次——戰略層。

一個科學的人生規劃,首先在戰略層面,我們要確定自己的目標,自己要過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當大戰略、大方向,要去向哪裡確定之後,才談得上戰術層面的具體規劃和操作,以及通過什麼樣的手段來抵達目的地。

如果一個人在戰略層面很懶惰,甚至沒有宏觀戰略層次的指導和規劃,就算他在戰術層面再勤奮,人生也會時常陷入一種茫然。

就像一隻蒼蠅亂轉,好像每天都很忙,但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過著這樣毫無戰略和低效戰術的人生。

所以接下來,我想從兩個方面來分享進行人生規劃時,關於戰略和戰術層面的一些問題。

1

第一方面,在戰略層面,我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認真想過。

我們究竟想要過一個什麼樣的生活?

我們能用哪些生活方式生活?

第一點,我們可選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常見的生活方式其實有兩大類:

第一種,固定式的生活。

所謂「固定式的生活」就有點像這位男士現在的生活:有一份穩定工作,十年不會換一次,更談不上換一個生活所在地。他所生活的城市和所居住的地方,都是相對固定的。

第二種,移動式的生活。

移動式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移動式的生活,是那種可能需要一直遷徙的生活。

這種遷徙,不僅是工作內容在遷徙,生活地點也在遷徙,甚至是所在地、所屬的文化,都在遷徙。

第二點,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這兩種生活方式,並沒有誰高誰低。

當我們去評價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可以畫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里包含三個維度:風險、收益、自由。

固定式的生活方式,獲得了可規避的風險,也獲得了穩定的收益,但是犧牲了自由度。

而移動式的生活呢,獲得了高自由度和高收益,但是一定會伴隨著高風險。

以上這兩種生活方式都各有優勢和劣勢,兩種生活方式都可以選。但重要的是,不管選擇哪種方式,都不要糾結,不要掙扎。

像這個故事裡的主人公,他就很糾結和掙扎。他想去過一種移動式的生活,但是嘴上說不要,身體又很誠實地留在固定式的生活當中。

而且可以坦率地說,他並沒有經過真正的商業洗禮,而移動式的生活往往是商業的生活,經過商業生活洗禮之後他可能就會發現,移動式的生活其實沒有那麼簡單。

第三點,不管是選擇固定式的生活還是移動式的生活都能把生活過好,選擇了一種生活,就要認真地做,好好地做。

就像小時候,我生活在農村,我們村裡面就有個大叔特別愛種田。

我能看得出來,他是發自內心的喜歡種田這件事情的:

一大早,他會去田裡看一下莊稼長得好不好;

晚上再去田裡溜一圈,「哎呀,這個水稻長得真好」。

大家能看得出來,他是發自內心喜歡這件事,他享受這裡面的所有過程,包括怎麼播種,怎麼插秧,莊稼收割完了之後把莊稼碾成米,然後再煮成香噴噴的大米飯,蹲在門口吃上一碗。

這就是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固定的田園生活。

確實,他沒有很好的自由度,出不了遠門,可能去趟城裡都得惦記著趕緊回家給水稻放個水施個肥,但是他享受種田這件事,並且把這件事做好了。

他家的莊稼,真的就是我們村上種的最好的。

可是故事裡的這哥們,在單位不好好待,幹活也沒幹到最好,既不喜歡做現在的事情又沒有離開的勇氣,在那整天怨聲載道。

人生最害怕這樣,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社會太黑暗,不好好乾還整天負能量。就覺得是:別人給我穿小鞋;領導對我也不好;同事還排擠我了。

放下這些負能量,如果你覺得現在固定式的生活能過得下去,以後你就好好過。

你要是不喜歡現在的生活,你就去外面闖一闖,去過移動式的生活。

怕只怕你去試了移動式的生活後又說「還是我以前的工作好,至少旱澇保收,不用在這兒一天天有了上頓沒下頓的」。

喜歡埋怨的人去了哪裡都有埋怨,一定要放下這種執念。

第二個方面,無齡感,即沒有年齡的界限。

我發現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會說:唉,我現在已經三十多歲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個不能幹那個也幹不了,有點擔心怎麼辦?

就像你說自己現在37歲,擔心還能不能擺脫現在的困境。

我想告訴你,這種年齡感的限制是你一定要突破的。

你的這種焦慮,讓我想起在我快到30歲時,其實也特別焦慮。

焦慮的時候,我還總去問那些三十多歲的人三十歲之後是什麼感受。

感覺好像到了三十歲,我的生命就要終止了一樣,特別害怕失去青春,害怕自己以後再也不是二十多歲年輕人的那種感覺了。

但是,這種焦慮感在我三十歲來到的那天晚上其實都沒了,我很平靜。甚至對我來說,三十多歲的我比二十多歲的我過得好多了。

二十多歲的時候,我也沒那麼注重健康,身體也沒有現在那麼好;甚至於我現在的時間、精力,都比我二十多歲還要充沛;而整體的見識、思維,也比二十多歲超出太多了。

這些都跟財富沒有關係,這就是一個人的「年齡感」

有的人看起來只有二十多歲,但他們已經老了,他們未來的人生不會有任何向上的變化,他們不去認真經營自己的健康,身體機能已經迅速下降。

物質世界如此,精神世界更是如此,因為他們不再學習了。

為什麼一個人會覺得自己變老?其實是他停止了學習。

生命的密度沒有那麼強,喪失了生命力,不僅是物理身體機能上沒有生命力,精神上也沒有了生命力。

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兩方面的貧瘠,就讓人就停在那裡了。

所以,像這樣的人不出現焦慮,這就不正常了?因為停留在這種停滯狀態,人就會焦慮。

最後總結一下:

當我們把整個生活方式,大戰略定下來之後,我們就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了。

如果你打算繼續待在現在這個崗位上,那就精益求精;你要是覺得這個崗位確實不合適,那你可以換一份工作,可以還是固定式的,你不用天天出差,也不用到處跑。

但是你要做,就要認真經營好。

如果你想換一種生活方式,進入移動式的生活,那你要知道,只有你進入了那種生活方式,你才能夠學會那種生活。

站在岸上學不會游泳,就像你需要進到水裡才能學會游泳一樣,你不能夠在陸地上談論自己在水裡怎麼做。你要進入那個生活方式,而不是嘴上說「我要走,然後又因為家人,領導各種原因走不了」,講這些沒有用,也沒有意思。

綜上,在戰略層面確定下來要走哪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才能夠談得上具體的戰術。

比如,當我們去擁抱移動式生活的時候,學英語這類的行動才有意義。

你想出國了,可以用英語溝通;或者你去學習編程,想去了解一下最新的編程資訊,英語也很有用,因為很多編程的相關信息都用英文。

這時候,學英語這個具體的戰術才能夠為你的生活方式、大戰略服務。

大家永遠記住一點:戰術是為戰略服務的。

如果我們迷失在小戰術里,每天只是跑個步,學點英語,看著很忙,反而會忘記了生活的最終目的和方向。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賽跑,如果你不知道終點在哪裡,就會疲於奔命,每一天都很累,有很強的疲憊感,因為不知道自己在跑什麼,每天就瞎跑。

但當你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你不會累,因為你會分級別、分階段地跑,你知道這一段應該跑一個什麼樣的節奏,這一段應該消耗多少體能,在哪裡要停下來補水,在哪裡要吃一個能量棒給自己加點能量。

這樣你準備的這些小戰術就全有用,你調節自己整個頻率和補充能量的方式,所有的東西都有用了。這時候你的這些戰術,都是在為人生的大戰略服務。

最後,一句話送給所有想要認真規劃自己人生的人:

人生規劃最忌諱的就是只有戰術沒有戰略,想要過好一生,先要搞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什麼樣的。

插畫|申鎮,花鎮視覺設計師

本文插畫,任何組織及個人未經「花鎮」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9mMMG8BMH2_cNUgJpg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