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朱元璋的第五子,先被封為吳王,後被封為周王。但在史書上,朱橚揚名是因為他是個醫藥學家。朱橚年少聰穎,很受朱元璋的寵愛。他雅好醫術,對中醫藥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同胞哥哥太子朱標早逝,朱橚也想爭爭皇位,卻因朱元璋立侄子朱允炆為繼承人而心灰意冷,轉而專注醫學。因此,在中國醫藥學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網絡配圖
朱橚對醫藥學有著極大的貢獻:
第一,宣揚醫藥學。朱橚組織人大量刻印醫學書籍,傳播全國,使更多人知道醫藥常識,有利於醫藥學的發展。
網絡配圖
第二,學神農嘗百草,辨別草藥。朱橚研究野生植物,採集實物標本,初步篩選出440種植物,並將這些可食用植物的名稱、出產環境、形態、性味、加工烹調方法的資料編輯成《救荒本草》。他還特地請畫師把植物的葉、花、果、枝幹繪成圖,附在每種植物介紹後面。《救荒本草》不僅是一部藥食兩用的植物學專著,而且是十五世紀初期植物學研究工作記錄的典範,它極大地豐富了我國藥物學、農學、營養學的內容。
網絡配圖
第三,編撰醫藥典籍。朱橚編撰我國古代中醫藥歷史上最大的中醫方劑專著《普濟方》。在編撰形式上採取每論下即有疾病的論述,又有相應的方劑和治法。更難得可貴的是,《普濟方》搜羅廣泛,保存了明朝以前的大量醫學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