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兒子在超市門口靜坐示威,面對娃情緒失控,這2個建議很實用

2019-10-17     神奇麻麻在哪裡

Cindy說:

昨天帶土根去超市,路過糖果櫃檯的時候,土根照例指著巧克力要買,以前每次都要苦口婆心半天,但昨天當我說「下次買,家裡有」時,土根竟脫口而出:「好的。」

我驚訝地看著他,怕是自己聽錯了吧!不禁感嘆道,寶寶,你今天怎麼那麼乖啊!土根說,寶寶小時候不乖,現在乖!說完還得意地看看我。

娃的成長真的天天讓人刮目相看。想起一年前的此時,我正經受著他痛苦的「2歲」階段,同樣是要買糖我不給,他坐在超市門口的地上足足和我對峙20分鐘……

所以我想對正在經歷「可怕的2歲」的媽媽說,別著急,慢慢來,只要堅守住「規則底線」,曙光就在眼前!

後台有不少媽媽問我關於2歲的教育,以及規則和愛的教育如何平衡,所以今天再和媽媽來聊聊我的經驗,也是結合了土根的托班老師、義大利心理醫生的建議,一定會對你有啟發。


從寶寶2歲進入規則敏感期開始,就要開始持續不斷堅定不移地給寶寶立規矩了。

可是2歲的娃也正處在Terrible 2階段,自我意識的增強和叛逆真的讓立規矩之路顯得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土根一直在用他小小的人格挑戰我的權威。

那天我去接他幼兒園放學,幼兒園旁邊是個超市,他一定要進去買東西吃。而那天我恰巧沒帶錢,跟土根解釋了也沒用,他自顧自就往超市走。

我拉起他讓他坐回推車,他犟脾氣上來就是要去超市。看我攔著他,他就往地上一坐,寒風裡靜坐示威給我看!


超市門口「靜坐」的土根


我想把他抱起來,他就耍賴往地上躺;我給他講道理,他沉默著兩眼看向遠方;於是我也沉默了讓他自己想清楚,兩個人陷入對峙僵局……大概雙方僵持了20分鐘,他站起來靠了靠推車,我立馬給了台階把他抱上車,默默地把他推走了……

在這場無聲的戰鬥里,我是暫時贏了。但是我總覺得這件事哪裡不太對,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剛好後來送土根去幼兒園看到一個講座預告:《規則和任性》,哇,趕緊拉了土根爸去取經。這個義大利兒童心理專家的講座提到了應對娃情緒失控的兩個要點,我今天特別想和大家來說說。



要點1:一定要把規則立在事情發生前


講座那天現場都是媽媽,只有我們家去了倆,我開玩笑跟土根爸說,也許是土根的頑皮程度讓我們太想尋找解決方案吧,哈哈。

整個講座里,兒童心理專家不斷強調的一個觀點是,一定要把規則立在事情發生的前面,而不是事後教育。


這就像孩子要經歷人生的湍流,在下水之前,父母就要備好船隻,讓娃坐在「規則」的船上迎接人生的風浪;而不是把娃推下水,再給他扔下一條船,他可能爬不上去了……



心理專家的這個比喻我覺得太形象了,其中強調了兩個要點:


1.父母在孩子的人生之初就是娃的權威,必須幫娃掌舵好這艘新船;

2.父母要預知可能會發生的風浪(問題),把規矩提前跟娃溝通好。


專家說,1歲以後的娃其實已經能聽懂大部分信息了,2歲後的娃幾乎什麼都明白,他不聽,不是不明白,而只是不想聽。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娃好像聽不懂哎,就不跟他解釋,不溝通,事情發生了,再來跟他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行,而是把溝通提前,這樣娃遵循規則的效果會好很多。



要點2:用「我希望你怎麼做」的句式,而不是「你要怎麼做」


心理專家強調的第二點,是說當父母給娃下命令時,要用「我希望你怎麼做」的句式,而不是「你要怎麼做」。「我希望」的句式強調了「父母」的權威性。


這一點一開始讓我有些疑惑,雖然我之前也寫過父母的4種教育風格,只有這一種能給娃幸福,父母要在娃的生命之初扮演「權威者」的形象,但是我也會猶豫,在言語中表達「我希望你怎麼做」,而不是「你要怎麼做」(娃主動的意向),是不是太過「強調權威」了呢?



但和土根爸溝通下來,以及綜合我和幼兒園老師、土根的私人醫生平時的溝通了解,我最大的感受是,西方的教育裡面,雖然看似有很多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是建立在嚴格的規則之上的,教育者一直把「父母權威」放在嘴邊(包括這個心理學者、土根的幼兒園老師和私人醫生,都和我們家長父母強調過這一點),尤其是3歲之前的娃,一直走在自我和規矩的邊緣,一邊是小惡魔頑劣屬性,一邊是人間正道,他們要彰顯自己的存在,要在和父母力量的博弈中贏得勝利!



幼兒園老師曾經在開家長會的時候說過,在與其他小朋友們玩耍遊戲中,當出現爭執情況時,孩子往往會引用父母的話來證實自已的言語行為是對的,比如他們喜歡說:「我爸爸是這樣說的。」「我媽媽是那樣做的。」


所以,這時候比拼的就是父母行為和價值觀的正確性一致性,以及我們在孩子眼裡的權威性。父母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護者,又是人生啟蒙的第一嚮導。


用「我希望你怎麼做」的句式,正是明確了父母權威的正確和不可動搖。(但「權威」不是「專制」哦,我理解的權威是恩威並施,溫柔堅定;而專制更多的是獨裁式的冷漠,這其中的度也是需要智慧去把控的)


超市那件事,也許這樣做會更合理


結合心理專家的建議,我也反省了土根那天在超市門口靜坐的事,其實是我沒有給他一以貫之的明確規矩,即提前告訴他,每次回家路上,除非爸爸媽媽要去買東西,你不能自己擅自想要什麼就去超市買,因為你還小,而且一個人走路的時候會有車子過來很危險。


我後來每次送土根去幼兒園的路上就會跟他強調一遍,至少到現在為止再也沒發生過「示威靜坐」那樣的事了。


這個套路其實可以用在很多事情上,比如土根去幼兒園的時候一定不肯穿長袖外套(因為只愛他的短袖背心),給他兩件長袖選擇,他也寧死不屈。我嘗試著提前一天睡前跟他溝通,媽媽希望你去幼兒園的時候能穿上外套,這樣會很暖和,你也不會感冒。幾次以後,土根有一天真的願意妥協,乖乖把外套穿上再出發。


心理專家也說了,這個方法可能不會很快奏效,但是我們必須這樣做,長期堅持下來,會看到教育成果——培養出一個有理有節又有自尊的娃。



Cindy最後說:


給一兩歲的娃講道理有時候真的是很崩潰的過程,因為你不確定他是不是聽得懂;如果用吼的呢,他吼得比你還厲害。


就是在對待這樣一個小怪物的時候,需要我們最多的耐心和智慧,心理專家的建議給了我們一個定心丸,其實娃都聽得懂,只是他不想輸。


在這一場權利的博弈裡面,真正的輸,是父母抵不住娃的哭鬧先低頭妥協,這是在自己打臉自己設定的規矩。父母的權威不是一夜之間喪失的,而是一點一點敗下陣來。


所以還是那句話,我們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初最重要的行為標杆,我們必須堅守下來。

不過最後要留個彩蛋,3歲的土根,又有了新的哭鬧技巧,我也在不停地思考和解決,下次再跟大家分享我的「升級打怪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7XG4W0BMH2_cNUgys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