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分享受,減一分福澤,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這是曾國藩立身處世的智慧,也是他人生屢遇逆境,卻能趨利避害的經驗。
人生不順的時候,千萬不要好高騖遠,越是急躁越無法戰勝困難,這就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很多人就是在逆境中想不透這個問題,所以越來越蹉跎。
幸運的是,我的家族中有一位睿智的長輩,他一生歷經世路坎坷,有豐富的經驗閱歷。他經常給家中的晚輩分享自己一生的成敗經驗和人生智慧,啟迪我們找到走出逆境的方法。
「人遇逆境,必須低得下頭、沉得住氣、想得開事。」這句話就是這位長輩對我們的告誡,人生不順時,默念這三句話,對自己有益處。
一、低得下頭
「每一個功成名就的現在,都有一個歷經磨難的過去。」這是曾國藩飽經風霜、邁向成功之後的感受。
為什麼越是成功的人,往往懂得低頭?不是他們懦弱,而是懂得保護自己,避免吃太多沒有必要虧,這也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
當稻穀成熟之後,就低下了頭;當蘋果成熟之後,就壓彎了枝。只有低頭才能盡最大可能,避免各種突發的危險,這就是所有生物趨利避害的本能。
人性通常都非常高傲,所以要做到低頭非常不易,如果不懂得在現實面前低頭,人生也不會取得太大的成就。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一個人在逆境中能低得下頭,才是一種巧妙的智慧,沉穩的成熟,這樣才是對人生有益的選擇。
二、沉得住氣
人生的很多失敗,就敗在沉不住氣。很多時候,我們已經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只差臨門一腳就成功,在事情將成未成之際,很多人失去了耐性,稍一疏忽,就犯下無法挽回的過錯,導致事情功虧一簣。
南懷瑾大師曾經分享人生走出逆境的經驗,他告誡世人:「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
當我們人生不順的時候,往往不可能馬上扭轉頹勢,這是考驗的就是我們做事的耐心,屢敗屢戰,不喪失信心,這樣才能迎來人生的轉機。
面對成功的大好機遇,我們也不要盲目樂觀,有時候機會中隱藏著風險,成功就在眼前也可能是陷阱。所以我們要經得起誘惑,冷靜的思考和判斷,三思而後行,更容易成功。
清代理學大家湯斌說過:「遇橫逆之來而不怒,遭變故之起而不驚,當非常之謗而不辯,可以任大事矣。」人生不管面對何種困難,不妨告訴自己沉得住氣,這樣才會對自己有益,早晚會有出頭之日。
三、想得開事
孔聖先師經常教化世人,借君子與小人之別,來告誡我們量寬才能得人,他說:「君子量大,小人氣大;君子不爭,小人不讓。」
世上的君子,成功就成在凡事都想得開,有容人之量。小人之所以被人孤立,就是小人重利,為了蠅頭小利和人針鋒相對,所以失去人心,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
三國時期,袁紹手下的謀士陳琳寫了三篇檄文,曆數曹操的罪狀,不僅把曹操罵的一無是處,還痛批曹操的父親祖上,把曹操氣的暴跳如雷。但是曹操打敗袁紹後,不僅沒有除掉陳琳,還對其委以重任,曹操因此博得善於納言、尊重賢士的美譽,所以吸引天下猛將、名士紛紛來投,有自己三分天下奠定了大好局面。
所以說,古往今來能夠取得成就、建立功業的人,無不是心胸廣闊、寬容待人、以德報怨的人。特別是人生在逆境中,一定要提醒自己凡事看開,一切向前看,才能積極進取,迎來轉機。
低得下頭才能自保,沉得住氣才能建功,想得開事才能進取,這是我們在逆境中最寶貴的特質。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三條,一定會對自己有益,人生順風順水,福氣不請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