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重要還是錢重要?戀愛「標準答案」都拍成「脫單寶典」了

2020-09-25     Sir電影

原標題:臉重要還是錢重要?戀愛「標準答案」都拍成「脫單寶典」了

20年前,中國東北一位智者。

趙·斯坦尼拉夫斯·本山基說過一句至理名言——

幸福是什麼?

幸福就是受罪。

你沒聽過?

再想想。

小時候你一定聽過這樣的故事——

幸福是小狗不停追逐的尾巴,是小馬越小河的篤定,是盲人摸到大象的幻想……

長大了。

Sir已經看見你點上一根煙,說著「自己聽了太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自己的人生」。

以往,「幸福」似乎都藏在那些縹緲的道理和雞湯中。

可都2020年了。

「幸福」,就不能來得科學點,觸手可及一點嗎?

有。

Sir這就呈上,21世紀國產「脫單寶典」。

幸福實驗室

中國難得的心理學實驗+紀錄片。

可從海報來看,卻偏趣味性。

那就對了。

用學術態度去「算計」情感,Sir不愛看。

《幸福實驗室》最大的吸引就如片名——

用態度嚴謹的小實驗,引出結論開放的小反思。

畢竟「幸福」這事,誰也沒法替你蓋棺定論。

可它能引導你接近。

第一集,就問到每個人心裡:

送命題,誰答誰死。

攝製組偏不怕把事兒鬧大。

找來40位素人男女,做一個關於尋找愛情,也叫尋找「幸福」的實驗。

先不說實驗。

看看他們是怎麼回答的。

拿第二題來說,兩位男孩給出的答案完全相反。

一個說,臉重要。

有趣的靈魂見多了,可愛的臉蛋太少了。

一個說,錢重要。

男女平等,自然就沒有誰養誰一說了。

Sir勸他們打一架。

可以看出來,這些問答每個拿出來都屬於能引燃輿論的熱搜話題。

但比起爭議,節目組顯然更願意靜下心來拆解矛盾。

豆瓣只有463人看過。

看過的人,打出8.5高分。

為啥?

節目沒請一個明星,嘉賓全素人。

導師呢,Sir一個都不認識,卻全是國內頂級心理學家:彭凱平,陳海賢,王勇。還有以研究兩性關係出名的李銀河老師。

讓七大姑八大姨指導你談戀愛肯定沒好下場。

專家就能手把手教你拍拖嗎?

當然不。

但他們可以讓你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別迷路。

配不配

婚戀市場上有一種人總能引起爭議。

公園相親角大媽。

手裡攥著尖貨,待價而沽。

必須要在婚戀市場上,練就千里眼順風耳的本事。

手裡最要命的武器,就是一串問話:

有車嗎,有房嗎,年薪是七位數嗎,準備結婚多久要孩子……

你說這個是陋習?

片面了。

這是現實社會躲不開的擇偶習慣。

如果說談戀愛是尋求生活上的雙贏,那麼,婚姻就相當於兩間企業的合併。

怎麼估值?

怎麼分股份?

誰來主控?哪些業務要砍掉,哪些要加大投入……

你不得不考慮現實。

節目的實驗,首先就試圖解決這些問題。

隨機挑出20對單身男女。

統一服裝,只留下帽子上不同的數字,1至40號。

要求,男女兩兩配對,分數相加最高的獲勝,並拿到(分數x10)獎金。

唯一規則,自己不能偷看帽子上的數字。

顯然,實驗在模擬婚戀市場在每個人身上產生的效應。

人,被濃縮成了帽子上的數字。

顏值、靈魂,都沒有分數重要。

實驗剛開始。

所有人,心理上都進行了第一次打壓——

「我到底幾斤幾兩」。

當主流婚戀觀變得物化,每個人都不得不開始擔心起自己的「價值」。

繼續看。

遊戲要在規定時間裡,完成男女配對。

宛如,這社會規定,你30歲就得結婚,才行。

時間越來越少,大家都變得焦慮。

分數不論高低的男孩,搶奪著高分女孩。

1分女孩的大膽主動,又讓男孩猶豫不決。

道理大家都懂:

高分,意味著家庭好的,長得漂亮的,家裡有錢的。

低分,是以上的反義詞。

有些男孩在心目中就有了自己的條件。

10到30號。

條件中等偏上。

自己能不能攀上?不知道。

可實驗真就只有「數字」這一個維度嗎?

人性,成為最大幹擾項。

仔細看場上兩位最高分選手。

40分男生,高富帥唄。

他屬於理智型。

掐著表觀察了15秒鐘,才開始活動。

他沒有馬上發起邀請。

只是溜達一圈,觀察周圍女生的反應去預判自己分數。

猜測自己是個大數字之後,才有所選擇:

1號不要,10號不行,35號的……再考慮考慮。

目標,是拿下39號。

看似順理成章嘛。

結果,40號拿下39了麼?

沒。

三秒出局。

你就說吧

行還是不行?

哈哈。

果然霸道總裁式的強買強賣,沒人喜歡。

再看女生這邊。

39號,白富美吧。

開場就被一群男生圍著。

她可不急,首先淘汰了霸總40號,接著進入「選備胎」模式。

分高,不喜歡;分低,又看不上。

拖,拖,拖,到最後幾分鐘。

39號選了誰?

本來有一個22號,始終圍繞在自己身邊。

遊戲離結束時間越來越近時,女神猶豫之間,連「備胎」都沒有了。

最後一分鐘。

39號,被18號的男生搶走了。

18號?

比22號還少4分!

而18號,還真是動真格兒的,拉著39號女孩,就往配對區跑。

看看他們之間的互動。

男孩,是死死攥住來之不易的39號。

高分女神只能攤手無奈。

一臉懵逼,就這「被」配對了。

尷尬。

這就是最後一步的壓迫。

妥協之後的無奈。

當作為物品,擺在婚戀市場上,被耗盡最後一分鐘時,你的價值只能被匆匆收割。

直到,淪為婚姻的犧牲品。

Sir看到評論里很多人說,我不信。

這只是一次排除了太多因素的極端實驗,跟現實無關。

的確。

它沒法一比一還原我們的婚戀,但有些規律難免發人深省。

配對結果:

40分的,找到了35分。

1分的,找到了4分。

全場配對里,男女之間分差絕大部分都在10分以內。

我們鄙視傳統婚姻的門當戶對。

但,只要有度量衡的存在,「門」和「戶」就沒辦法被無視。

心理學導師郭凱平,說得更扎心——

人類很長時間以來

婚姻不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之上

既然如此。

那我們所說的愛情,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還有愛情嗎?

實驗繼續。

愛不愛

Sir先帶你們做個小測試。

5秒鐘,閉眼,試著不要去想一隻白色的貓。

5。

4。

3。

2。

1。

別騙人,你就算是睜著眼睛,Sir都聽見你腦袋瓜子裡的喵喵喵了。

這是著名的「白熊實驗」,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精神控制諷刺過程"。

越強制自己不去想的東西,自己可能越容易想起來。

愛情里,那隻「白貓」是什麼?

前任。

是對方真的那麼好嗎?

看看節目裡失戀者們,怎麼敘說前任——

A組小姐姐,腦子裡有部侯孝賢的《最美的時光》。

「那一天陽光很足

皮膚有一點古銅色

陽光一打 皮膚上反著光」

A組小哥哥,則是一出《她》。

在網抑雲上,與沒有見過面的女孩子相愛了。

「太巧合的事情才能碰見」

B組萌妹子,記憶中是《成為簡·奧斯汀》的故事。

「彼此穿著小禮服照相。

好像要結婚的情景。」

失戀者?

明明在撒狗糧吧。

從他們的句子裡,對「初遇」,「相戀」的伊始,有著太多美好的修飾。

人的記憶,最強功能不在儲存。

而在於修改。

可以任意修改,並在反覆加強中,把短暫記憶變成「永久回憶」。

就是,那天也許沒有那麼好的陽光。

那天,也許不是巧合。

那天,可能旁人看著這照片不像結婚照。

他們美化了愛情的模樣。

甚至。

還會因為在愛情里,把自己也美化了。

「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

整個人充滿活力

也覺得特別開心」

愛情有這樣的魔力?

是你自己的大腦學會了「P圖」。

心理導師陳海賢,又一針見血。

「愛情,得靠著對方美好的幻想支撐的

你覺得他/她很好

除了體內費洛蒙的上升之外

還有那個在腦海里的「光環」,也隨之出現了」

別不信。

周星馳早就拍出來了。

紫霞仙子等著愛人身披金甲聖衣,腳踏七色彩雲來娶她。

金甲、聖衣、祥雲,不就是紫霞為孫悟空戴上的光環。

孫悟空來了嗎?

來了,但不是為了娶她。

愛情,自始至終成了一種理想。

所以,在你失戀之後。

這種失落感出現,你的大腦又會美化你們之間的戀愛過程。

把過去戀人理想化。

這種愧疚,失落,遺憾,湧上失戀者的內心,結成了難以面對的,艱難失戀過程的心理。

怎麼去結束失戀的痛苦?

想想Sir剛開始教你的「白熊實驗」。

如果,你現在是剛剛失戀的,你老想著「我不能想他,不能想我失戀」。

白熊,白貓,只會盤踞在你內心。

節目給上面的AB兩組男女來了一次對照實驗:

A組,讓他們「不去想前任」。

B組,讓他們「不去想長城」。

別笑。

B組對失戀的感情,的確減少了很多。

即使如此,人還是很難忘記失戀。

怎麼辦?

大多數人的辦法——

去做些其他的事情,用別的事、人,填補自己。

比如,交個新的男/女朋友?

你好,陌生人

回到故事起點。

從婚戀市場,走過失戀,再回到新戀情。

怎麼再向陌生人跨出那一步?

是像娜塔莉那樣,被車撞倒,趁機碰瓷路上的裘德洛?

還是像凱特·溫斯萊特那樣隨便搭訕金凱瑞?

看著挺簡單吧。

就問你,敢嗎?

社交障礙患者準備關掉此頁面。

也別急著灰心。

當你覺得這輩子也不可能遇上「那個人」了,心理學家又說——

放!屁!

只要你問了下面這36個問題,誰有可能愛上你!

有這麼神嗎。

看成果:

進行這項實驗的4對參與者們,都加了微信,其中還有一對共進晚餐。

3個月後,還保持聯繫。

這是來自紐約的心理學家亞瑟·阿倫(Arthur Aron)的36個問題。

原理並不複雜。

問問題,就是互相進行自我暴露的過程。

根據心理學家阿特曼和泰勒提出的「社會滲透理論」:自我暴露是人際關係發展的核心,自我暴露的程度越高,關係間的親密水平就越高。

所以,問題分為暴露的四個level。

第一層,興趣、愛好;

第二層,態度;

第三層,自我人際關係

第四層,主要涉及個人隱私,不為社會所接受的念頭、行為等。

注意!

這並不是讓你一見面就暴露自己是個變態。

而是循序漸進,傾聽,摩擦,碰撞,最後打破尷尬。

所以問題都設計成沒那麼直接的「情景模式」:

「你心中最完美的一天,是做哪些事呢」?

你可以對這完美一天進行闡述,沉浸,再回答你喜歡的那一件事。

這比你單刀直入,問愛不愛電影,好多了。

再看一題。

「如果你會跟你對面的人變成親密好友,分享一下你覺得對方必需得知道的事情」。

用的是,「如果」。

減輕答題人的負擔,引導對方分享自己的私密,或是只有朋友才能知道的一些固執。

這就是態度的暴露。

這一套題,還包括了對家庭成員的關係,以及對死亡的看待。

別誤會。

Sir不建議你把它當成一套泡妞題。

它更像是引導兩個互相有興趣的人,以一種更溫和且科學的方式接近對方。

合適的,保持聯繫。

不合適的,也能高效了解一個完整的人,避免遺憾。

實驗里,有一位看起來格外冷酷的男孩。

他糾結的點是「付出」。

無法對女友付出,也不會因為女友的付出而感動。

渣男?冷漠?

就連坐在他對面的小姐姐都覺得納悶。

這是沒有感情的一個人麼?

直到問到了這個問題:

用4分鐘,詳細向對方描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對面的女孩才知道。

這個看似冷漠的男孩,從小經歷的顛沛流離,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

父母離婚,自己出國留學,和家庭關係的冷漠,讓他自然也沒有體會到什麼是付出,和牽掛。

在女孩說出自己的故事時才發現。

這個愛笑的姑娘,父親在6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可,家人給了她足夠的溫暖和體貼。

讓她過著穩定、幸福的日子。

兩個生活背景完全相反的男孩女孩,在此時卻找了一個相同的點。

對愛的渴望。

這才是《幸福實驗室》最有意義的引導:

你覺得,一見鍾情不可能?

你覺得,幸福難以企及?

那就要看,是否坦誠,是否敢暴露。以及你是否會以一個尊重彼此的方式,去接近他者。

這才是真正找到愛人的方式。

世間情愛千奇百種。

我們獨享愛情里的甜美,占有,夢幻,熾烈……是因為處於戀愛里的兩個人,能手挽著手,面對生活一起升級打怪。

說它特別?

是挺特別,什麼怦然心動,什麼驀然回首。

說它普通?

其實,也就是荷爾蒙的萌動,一種性激素的上升。

在科學的解剖下,它,突然變得有跡可循。

但世間哪有什麼「脫單寶典」。

幸福本身,就是一場大型、持久的實驗。

如果這實驗真的有最優解。

Sir想像是——

當你經歷過熱戀的甜蜜,失戀的苦楚,不幸的絕望……

你依然追問自己。

幸福,是什麼。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F5xXQBURTf-Dn5u_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