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全球卡車市場,執牛耳者還是歐洲卡車廠商,他們生產的卡車散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以中國、韓國、俄羅斯等國為代表的後起之秀,其卡車工業基本都追隨歐系的腳步。可以說歐系代表著卡車的主流風格。
如果世界上的卡車只有一種風格將是一件多麼無趣的事情,好在卡車界還有兩大獨具個性的卡車勢力——日系和美系。這兩大勢力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不過個性也讓它們發展受限,未來的發展註定是個悲傷的結局。
堅守個性是否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情?
在筆者看來,日系卡車和美系卡車代表了業界的兩個極端。日系卡車像是一位來自東方的精緻青年,外擺鏡、OK窗、緊湊的駕駛室無不透著東方人細膩實用的氣質。
美系卡車像是一位來自美國西部的粗獷牛仔,外漏的鉚釘、豎直朝天的排氣管、寬大的駕駛室透著狂野與不羈。內斂與狂放風格截然相反。
日系與美系卡車的氣質並不是生來如此,是在當地特有的地理環境與社會文化的作用下慢慢定格下來的。日本國土面積狹小,道路條件複雜。
同時東亞人的身材並不如歐美人那般高大,加之日本人的務實風格,這些對日系卡車的外觀設計和駕駛室內布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比如OK窗利於減少盲區提升安全性。反觀美系卡車,遼闊的國土面積、高大的身形、狂放的性格,讓美國卡車司機更關注長途駕駛的舒適性,因而鍾愛霸氣寬大的長頭卡車。
綜上日系卡車真的是為日本人造的;而美系卡車也是為美國(或者北美)人造的。他們都深得當地用戶的喜愛,這是他們樹立個性的資本。看看他們在本土的銷量以及占比就知道筆者所言非虛。
因此它們在本土就成了標杆,這無形中給想要進入日本和美國的卡車企業樹立了門檻,想要進入唯有妥協。於是在外稱王的斯堪尼亞在日本裝上了外擺鏡;傲視群雄的沃爾沃在美國長出了大鼻子。
更有甚者直接收購本土卡車企業,戴姆勒在日本買了三菱扶桑,在美國買了福萊納。戴姆勒說怕招當地人煩,甘心不露面只做背後默默數錢的「爸爸」。
日本國內裝原裝外擺鏡的斯堪尼亞
沃爾沃VNL長頭卡車
日系和美系卡車在當地能為外來者立規矩,這是「個性」的力量。但是出了這個圈子「個性」的魔法就會失效甚至成為一種桎梏。
日系卡車可以橫掃東南亞,中國卻成了它的傷心地,在沒有更好替代的年代它在中國可以圈粉無數,在「歐風」吹進中國之後卻突然「水土不服」最終黯然失色。日系卡車也曾立志進軍歐洲,卻終究只能在愛爾蘭這樣沒有卡車工業的國家找存在感。
美系卡車也好不到哪裡去,除了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以及巴西這樣的「大國」找點銷量,剩下的也只能以二手出口到越南證明自己的實力。
越南國內的二手萬國長頭卡車
日系和美系卡車好嗎?好!!無論是技術、質量都處在全球領先水平。可惜「個性」成了阻礙,適應性成了硬傷。未必適合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實際使用情況,成了一件令人尷尬的事。
日系和美系不是沒想過改變,比如日野為中國擴充駕駛室空間,比如福萊納為澳大利亞配上了自動擋。
這只能算打補丁,遠不如歐系適應全球工況那邊自然順暢。最終「個性」是有了,「格局」也小了。日系與美系卡車品牌賣身的多,出去收購人家的少就成了佐證。
(澳洲、南非專供福萊納阿格西重卡)
進退的困境
筆者曾經百思不得其解,憑著日系和美系卡車的底蘊只要改的更大眾化一點就能和歐系抗衡,但它們為什麼就是不改?
後來筆者想通了,日系和美系卡車的個性是建立在各自國情下的;日本和美國的卡車工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都在圍繞著他們的個性而展開,已經建立了一套成熟且完整的體系。
並且這套體系造出來的產品還在與消費者形成良性互動,彼此深化。浸入骨髓的東西要改,要麼推倒重來承受死亡的風險,要麼堅守還能有一口飽飯,是你你會怎麼選?
日系和美系卡車想要改變卻力不從心,所以引領不了卡車界的潮流。於是只能藉助外力來改變,比如那個躲在背後的「爸爸」——戴姆勒,給扶桑換髮動機和大燈;給福萊納換內飾。
看這就是歐系卡車的能力,用自己的方式推動日系和美系卡車向自己靠攏。由此誰是這個星球上的卡車王者不言自明。
一個悲傷的答案
日系和美系卡車的困境並非無解,而且答案已經十分清晰。新能源與智能化帶來的變革已經肉眼可見。
在科技的推動下,曾經根深蒂固的「個性」變得風雨飄搖。不再需要後視鏡、不再需要粗壯的排氣管甚至都不需要卡車司機。駕駛室什麼的精不精緻、粗不粗獷這些在未來都沒有意義,卡車徹底的回歸了工具屬性。
未來的卡車會很科幻,不再有人駕駛的卡車也失掉了靈魂,更別說那些終將逝去的卡車派系,這真的是個悲傷的答案。(文/卡家號:小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