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美國中東戰略的「堅定盟友」,美國和英國在伊朗問題上長期抱有同一立場。即使英國同樣面臨著違反伊核協定帶來的消極後果,也不願違背美國在這一敏感問題上的意志。然而,英美兩國卻難以完全阻斷伊朗的對外貿易,只得依靠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來阻斷伊朗海運石油的輸出。
在此前英國和伊朗「互換油輪」的協商中,縱使伊朗指責英國違反了此前達成的協定,英國還是拒絕了歸還伊朗油輪的提案。
隨後,英國更進一步提出了要求歐盟和北約組織武裝部隊在相關海域巡航,攔截伊朗海運石油。在英國處於脫歐的尷尬時期,這一提案也有極大機率被歐盟國家所拒絕。
如今英美國家制裁伊朗的惡果已經初步形成。雖然美國曾公開宣稱,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有權扣押伊朗油輪,但是很顯然,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採取各種措施避開了美國這一制裁。
中國此前和伊朗一度達成了「以物易物」的協議,中國扣押伊朗油輪,而中國則專門派遣貨輪前往伊朗,並由伊朗方面扣押。而俄羅斯得益於部分航空、科技企業的完全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可以在不顧美國制裁的情況下和伊朗進行軍備貿易。
對於歐洲國家來說,對伊朗的制裁很顯然不利於長期需求能源進口的歐洲老牌工業國家的發展。由於伊朗長期未曾出口石油,其出口價格必然明顯低於從沙特等傳統產油國進口價格,十分有利於歐洲的經濟發展。
而英美違反伊核協定,則直接導致歐洲面臨核武器威脅的尷尬局面。伊朗的火箭武器、核武器水平基本可以滿足對歐洲進行「髒彈」打擊的需求。雖然其殺傷力並不理想,但是對於經濟已經嚴重空心化的歐洲國家來說也是致命一擊。
而對於英美兩國來說,對伊朗的制裁卻有著不少的利益。由於英國擁有的北海油田、美國本土也有大量油田,英美兩國都並不十分依賴進口石油,反而可以通過其控制的沙特等中東協友在石油貿易中大賺一筆。
而在英國的「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服役後,英美兩國也都具備了發動「外科手術打擊」的能力,足夠在一定程度上執行封鎖和施加威懾。對於伊朗航空兵單位來說,英美航母上的數十家升級後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戰鬥機也是前所未有的威脅,其原有防空體系顯然不足以應對這一挑戰。
對此,俄羅斯是為數不多能給予伊朗實際支持的國家。由於俄羅斯經濟狀況和石油價格相當程度上緊密掛鉤,而歐佩克則長期受到美國的政治影響,使得經濟長期受制於人。俄羅斯為此也果斷組織了極為罕見的海軍大編隊巡航,在地中海、黑海的狹小區域對英美航母戰鬥群施加威懾,或許可以迫使英美放棄對伊朗的經濟制裁。